作者曾樸,最初的字太簡單,後來改為孟樸,筆名東亞病夫、病夫國病夫等。江蘇常熟人。生於1872,死於1935。他生活在壹個中國社會充滿動蕩和變化的時代。而曾樸是壹個敏感而熱情的人,所以他隨著時代的激蕩而沈浮。19歲考中秀才,次年中選秀才,可謂少年得誌,在家鄉小有名氣。第二年,我去北京參加考試,但因為試卷上的墨跡,我在孫山失去了我的名字。然後捐官閣書,留在北京。兩年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壹敗塗地,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這個消息震驚了中國人民。曾樸懷有憂國憂民的誌向,無法忍受書櫃中書籍的閑置和空虛。他決定進入外交圈,是為了實現他“為國宣傳,為國效力”的人生理想。為此,我進入文同博物館學習法語。到了1896,張靜被主管外交事務的丞相衙門錄用。雖然曾樸以“才子”聞名,但他沒有資格參加考試,因為他沒有向內閣衙門自薦。他的野心難以支付,極其憤怒,離開了北京。次年,他在上海興辦實業,恰逢譚嗣同、徐琳等維新派齊聚上海,謀劃變法維新。深受感動,與譚、朝夕相處,謀劃新政。1808年,在康有為、梁啟超的號召下,譚、林北上京師。曾樸滯留在上海,因為他父親的葬禮細節還沒有安排清楚。不久,變法失敗,譚、林相繼殉難。曾樸聽到這個消息後嚇壞了,立即從瀘州回到了家。在農村期間,他與開明紳士丁祖蔭、許念慈、張虹等人壹起倡導新式教育。雖然受到頑固勢力的百般阻撓,但最終還是沖破種種阻力,創辦了常熟第壹所小學。他還組織了自己的日語工作坊,聘請日語老師授課。1903,我又去上海跑繭絲綢行業,但是因為國外絲綢傾銷的沖擊,我虧了。次年轉入出版業,創辦“曉說林社”,出版中外小說。1907,小碩林又創立了。1908年,出版社因資金周轉不暢被迫倒閉。也就是說,當他在曾樸從事出版業時,他從未停止過他的政治活動。他參加了以張謇、孟為中心的預備立憲會議,積極倡導君主立憲。到了1909年,清政府四面楚歌,曾樸卻被壹個大官僚雇傭進了兩江總督府,當上了幕僚。次年,由於段的推薦,在杭州、寧波任候補知府。辛亥革命後,當選江蘇省議員,歷任官產署署長、財政署署長、政務署署長等職。直到國民革命軍北伐江蘇,才終止其官場生涯。1927年重操舊業,創辦真善美書店,出版真善美雜誌。到1931,公司因為資金轉不出去而倒閉。然後從魯回到家鄉,四年後結束了坎坷曲折的人生歷程。這裏需要說明的是,縱觀其壹生,他始終熱衷於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作品多達10種,尤其是《孽海花》享譽海內外,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孽海花》的寫作過程如同其作者的人生歷程壹樣復雜曲折。第壹、二版刊登在1904東京留日青年創辦的《江蘇雜誌》第八期,作者不是曾樸,而是金松岑。在以“自由情人”的筆名發表了兩次之後,金又寫了四次,於是他把六篇手稿送給他的朋友討論。曾樸認為主題是好的,但是模式太狹窄了。他建議進行大的修改,使其“盡可能容納30年的歷史”。金認為寫小說不是自己的強項,就照著做,讓修改後繼續寫。埋書桌3個多月,得了20次(其中完全改寫金的6次)。1905由日本香鸞社分兩集出版。到1930繼續寫了35次,其中前20次由真善美書店在1928再版,仍分兩集。15後由真善美發布。1931本15集前10集由真善美書店收集出版,這是第三集。然後,收集了三卷,出版了壹卷。簡而言之,公布的版本是30次,後5次不包括在內。建國後1955出版的寶文堂版、1956出版的上海文化出版社版、1959出版的上海中華書局版都是30倍。中華書局直到1962才把後五章作為附錄補充出版。
《孽海花》內容豐富,時間跨度長。如何從整體上把握其本質特征?作者對其創作意圖的解釋對我們頗有啟發。修改後要說的幾句話曾雲:“這本書的主要意義只在於讓我看看這30年,這是中國從舊向新的偉大轉折。壹方面是文化的流逝,另壹方面是政治上的變化,令人驚喜和欣慰,都是在這個時期進行的。我只想把這些現象拍下來,把它們的剪影或視覺以及壹些相關的細節封閉起來,拍在我的相機上,讓它壹幕壹幕自然地展現出來,印象就像是目睹了重大事件的全景。”從這個角度出發,作者試圖在這部小說中包含30年歷史的精華,並展示其發展趨勢。從本質上來說,把《孽海花》寫成壹部歷史小說是很有必要的。所謂歷史小說,不同於我國傳統的“歷史演義小說”,即歷史的通俗化;這裏所說的歷史小說是壹個具有現代意義的新概念。其基本特征是:“把驚奇和真實結合起來”,塑造“和社會歷史命運結合得更緊密的人”,表達歷史的本質和走向,最後“把小說上升到歷史哲學的地位”(引號是盧卡契的言論)。應該說《孽海花》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堪稱具有現代意義的歷史小說。這自然與作者對法國文學,尤其是對大仲馬、雨果歷史小說的細致研究有關。
《孽海花》所展現的三十年歷史內容,是同治中期到光緒後期這壹特定歷史階段的政治文化變遷史。
就政治演變而言,小說以同治中後期為背景,或隱或顯地展現了光緒前後壹系列重大事件的發展過程:從中法戰爭到中俄領土爭端;從甲午戰爭到臺灣省軍民的抵抗與侵略;從洋務運動到維新派的崛起,乃至資產階級革命領導的廣州起義的失敗。同時,作者更關註許多政治事件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趨勢。正如作者所說:“這篇關於政治和清朝滅亡的寫作,關註的是德宗和皇太後之間的不和。所以寫皇室婚姻史,於、於敏買官,東西宮爭權奪利,都是戊戌政變和義和團運動的根源。”小說中的光緒皇帝生性懦弱,完全被慈禧太後挾持。即使皇後被任命,她也沒有任何決定權。慈禧把侄女讓給光緒做皇後,認為她是耳目,光緒寵愛的姑娘只好退居皇妃之位。從此,東西宮爭雄的鬧劇愈演愈烈。東宮與西宮的爭鬥,本質上是光緒與慈禧爭權奪利的表現。後來,有傳言說,於賄賂貴妃在上海謀得壹份高薪的工作。慈禧趁機大打出手,立即向貴妃獻殷勤,將她降為貴人。所以造成了皇帝和皇後之間的不和。從那以後的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清朝的覆滅,都和皇帝之後的失和有關。然而,1898年的政變和隨後的事件是有計劃的,沒有付諸實施。
小說是如何展現30年來思想文化的變化的?作者在《修改後要說的幾句話》中也清楚地揭示了這壹點:“寫(聚)園,包括英語社、讀英社、園、強社、蘇報,都是壹個暫時的文化過程的足跡。”從雅居園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同治時期普通士人的精神面貌。國家形勢岌岌可危,但他們對此麻木不仁,對世界大勢幾乎壹無所知。他們唯壹感興趣的是研究寫八股文的竅門,魯就是壹個典型的代表。但時代的躁動,畢竟導致了士子階層的分化,壹些精明的人開始睜大眼睛看世界,關註百家學者的經史知識,對西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就在雅居園的第二段描寫後,提到中狀元金衣錦還鄉,乘船留滬。洋務派知名人物馮桂芬來訪,寒暄過後,以長輩的口吻鼓勵文清說:“現在是五洲四海的交通時代,過去的考證知識用之不竭...我覺得現在最好是學外語,學文字,知道他那麽有錢有勢,所有的聲、光、文化、電的知識,還有船、槍的制造,都要壹壹學會。後來,金邀請到壹品香做客。席間,他聽薛(暗指薛福成)、王(暗指黃遵憲)等人,都在談論西方政治。他不禁自慚形穢,心想:“我雖是狀元,自以為名滿天下,卻不知我在此,聽了許多海外知識。我真的做夢都沒想到!從現在開始,丁佳這個名字就不靠譜了。妳得學點西法,懂點洋務,送到丞相衙門才能有所作為!“從這個意味深長的心理分析可以看出,在上海這樣壹個開放的城市,知識分子學西法、知西事已經成為壹種時尚。畢竟時代進步了,傳統的詞張考據學研究遠遠不夠。洋務思想產生並盛行於世,思想文化演變的痕跡十分清晰。但是,西化思想有其固有的缺點。只承認西方國家的科技進步,卻忽略了其政治制度相對於封建專制的進步和優越性。這種重視基礎,重視結尾的致命弱點,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取而代之的是以政治體制改革為實質內容的改革與變革的思潮。到18,《談應暉》的描述清晰地展現了這場思想文化變革的足跡。魏晉經由上海回到故鄉,聽取薛和王對洋務的高見,到18和金從俄國經上海回國,參加《談》等,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這壹時期,思想文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康有為變法維新的思想開始在社會上流傳,同時從洋務派分化出壹批具有改革性的思想。薛和王仍然是《談》中的壹批人,他們的政治觀點與20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談論應暉”的中心話題是:“今天我增強自己的第壹個方法是什麽?“圍繞這個話題,各抒己見。或者認為爭取外交權利刻不容緩;或者認為培訓應該是第壹位的;還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最有說服力的論點是,政權更叠必須是第壹位的。事實上,這壹理論最終成為名人的知識。無疑,它屬於改良主義的新思潮。
小說寫到29回,反映的是時代背景,是19世紀末甲午戰爭後的情況。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的產物。壹場海上激戰沒有打到島國日本,幾乎全軍覆沒。這壹慘痛的教訓給思想文化界以極大的震動,有覺悟的人幡然醒悟。他們清楚地意識到,在不改變政治制度的情況下,僅僅靠辦洋務是難以挽救衰落的祖國的。這種以政治制度變革為核心內容的改革思想,在甲午戰爭後頗為流行。
同時,也有壹些激進的知識分子認為清政府已經極度腐敗,頑固派在朝廷中占據絕對優勢,以和平方式改朝換代只是壹種浪漫的幻想,最終難以付諸實踐。那麽,他們的政治觀點呢?第二十九次朗誦和革命領袖屈(暗指楊)的講話,清楚地揭示了革命政治主張的實質:“中國現在有許多革命!但是我們不能用過去野蠻的革命和愚昧的革命。之前的革命,挽救了壹個威權政府,又增加了壹個威權政府。現在,革命要組織黃帝子孫的政府。”顯然,這個以“推翻專制,建立* * *和諧”為核心的政治主張,比改革思想更為激烈和實際!但在小說描述的特定時代,革命思潮尚未席卷社會。在二十九日回敘時,革命的骨幹陳、只身赴滬,試圖聯絡同誌,發展革命力量,但結果使他大失所望。在這麽大的上海,很難找到知音。無論是酒色之徒、醉醺醺的浪子,還是只知買賣、畏首畏尾的小販,即使“王這位人人尊敬的改革外交家,也只是主張廢科舉、興學堂;大家都驚訝於新教國王唐(暗指康有為)的改制,但說到建國,就要制定憲法了。都是扶墻碰壁的政治理論,沒有回日本的巫師。”陳的憂憤既表達了他對改良派的真誠批判,也反映了革命思想尚缺知音的時代特征。戊戌變法失敗後,革命思潮開始在世界流行。然而,惡之花在此之前就匆匆結束了。
總之,循著作者的筆觸,不難發現近三十年來政治文化的演變史,從而使小說具有了“歷史哲學”的意義和境界。清代雖然不乏對腐敗的揭露和譴責,但這只是反映政治文化變遷歷史過程中的附帶現象。所以《孽海花》畢竟是壹部歷史小說。只有抓住這個本質特征,才能對這部小說有更深的理解。
當然,歷史小說不是歷史教科書,即使是以真實材料為基礎,也可以對人物進行生動的檢驗(據考證,小說中有生活原型的人有270多個),但絕不能等同於歷史生活本身。畢竟,這是壹部結合了驚奇和真實的優秀文學作品。作者以狀元郎晉文卿(影射洪鈞)與名妓傅(影射趙)的婚姻故事為情節主線,剪出近三十年來重要歷史事件的概貌及相關軼事,融於文章之中。
《邪海花》的結構還是挺有新意的。作者對此做了壹個非常生動、準確的比喻。“比如戴佛珠,《儒林外史》之類的是直通的,拿著壹根線,戴壹個算壹個,壹直戴著,就是佛珠修行;我繞來繞去的穿,收到就放。事情盤根錯節,離中心不遠。這是壹朵珍珠花。例如植物學中的花序、學者等。是上升花序還是下降花序,從頭開始,謝壹個再開壹個,直到最後壹個。我是壹個傘形花序,把中央幹部的各種形象壹層壹層推上來,相互連接,形成壹個像球壹樣的大花。”(《修改後要說的幾句話》)
《孽海花》作為壹部歷史小說,塑造了人物形象,吸收了中國古代“好歷史”的精神。同時借鑒了《儒林外史》的反諷,“堅持公利高於壹切,批判時代弊端”,以現實主義的筆觸評論事件,權衡人物。即使對於魏壹博(暗指李鴻章)這樣的人物來說,也絕不是完全的詛咒。寫的是他在甲午戰爭中有“坐錯”的歷史責任,並不是失敗的全部責任。西太平洋後,他挪用海軍經費“壹國之命脈”。魏壹博能做什麽?他不僅寫了自己怕上戰場的膽怯,也寫了自己的自知和自慎。寫的是他簽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國人唾罵,寫的是簽約的根源是國家的貧窮。簡而言之,在作者的作品中,魏壹博不是壹個簡化的、沒有面孔的人物,而是壹個具有歷史現實主義色彩的藝術形象。
《孽海花》在藝術上也有很多不足,雖然結構巧妙,獨創性明顯,但把近三十年來的重大歷史事件與金、傅婚姻生活的故事聯系起來,難免牽強附會。但是,這壹切終究只是白玉的小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