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敘事詩:
故事和人物比較完整的詩。通常用詩人充滿激情的演唱風格來表達。史詩、故事詩、詩化小說都屬於這壹類。古希臘的荷馬史詩《赫裏亞特》、《奧德賽》等史詩;中國詩人李記的《王貴與李祥祥》等故事詩;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和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等詩化小說。
(2)歌詞:
主要通過直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的詩歌,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如情歌、頌歌、挽歌、挽歌、牧歌、諷刺詩等。
③格律詩:
按照壹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行數、字數(或音節)、聲調和押韻、詞語的對仗、句式的安排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如中國古詩中的“格律詩”、“絕句”、“歌”,歐洲的“十四行詩”。
④自由詩:
現代歐美新發展的詩歌風格。不受格律的限制,沒有固定的格式,講究自然和內在的節奏,用韻大致相似或不用韻。字數、行數、句式、聲調相對自由,語言相對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這種詩風也在五四以來的中國流行起來。
⑤散文詩:
兼有散文和詩歌特點的詩。作品中有詩意的意境和激情,往往充滿哲理,講究自然的節奏和音樂的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不分支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6)哲理詩:
表達詩人哲學觀點並反映哲學真理的詩。這類詩的內容深刻、含蓄、意味深長,在鮮明的藝術形象中大多蘊含著哲學的抽象哲理。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多為四句絕句,新詩則以壹到四句出現。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白居易的《長恨歌》;蘇軾的琴詩;陳毅的冬夜詠。宋慶。
(7)題詩:
跟隨圖畫的意思或伴隨著單詞的詩。中國題畫詩的出現壹直被認為始於唐代,創始人是杜甫。如果說題畫詩指的是題寫在屏風上的詩,根據現有的資料來看也只是在唐代。如果不具體指題畫詩,而是把不直接題畫詩看做題畫詩,如詠畫、題畫詩、題畫扇、題畫詩、題畫詩,那麽,根據現有資料,六朝時就有題畫詩了。比如漢晉南北朝的三國誌詩中,有東晉葉濤的三首詩,其中壹首是:“七寶畫團扇,皎潔明月。”和郎在壹起是夏天,但記得對方就忘不了對方。特別是梁朝至北周的傑出詩人庾信,在梁朝寫了二十五首詩《畫屏》,生動地描繪了畫屏上的美麗畫面。
1,重音:(包括語法重音和重音重音。)
(1)語法重音是指根據語法結構的特點而重讀的詞。
由主語謂語組成的詩歌,謂語表示主語時通常重讀。比如“我們是新鮮的。我們是清白的。我們太棒了。我們是香的。”(郭沫若《鳳凰涅槃,鳳凰重生歌》)
主謂賓結構的詩是重讀的。比如“月光愛海洋,海洋愛月光。”(劉半農的情歌)
在謂語重讀之前有修飾語的詩。比如“風吹月明。”(沈《月夜》)兩個修飾語和明明代替了重音。
(2)重音是指為了強調語義焦點而重讀的詞。強調重音沒有固定的位置,要根據朗讀時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來確定。以下情況應視為強調壓力:
對表達詩人的思想和感情很重要的詞。比如:“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周總理,妳在哪裏,柯巖著)“好”是人民對周總理的最高評價,表達了詩人和人民對周總理的無限熱愛和由衷敬意。
表達對比並具有突出句子意義的單詞。比如“有些人活著,但他們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重讀《死》和《生》使兩種人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是很有藝術感的。
參照上面的話。比如“他們提著燈籠走。”(郭沫若《天上的市場》)只有當重音落在燈籠上時,才能與上面的“看那顆流星”聯系起來,形成比喻關系。
為了加強聽者的印象,詩中列出了同類的元素。比如“我們對著山喊,我們對著地喊,我們對著森林喊……”重讀“山”、“地”、“森林”可以強化記憶。
語法重音不明顯,壹旦出現在句子中,語法重音就要服從它。
2、停頓:
停頓表現在詩歌的朗讀上,主要是指節拍。朗讀時,根據詩中詞的密度分成幾段,以體現鮮明的節奏和語言的魅力。這種停頓稱為節拍。
朗讀壹首新詩時,不應機械地按字數劃分節拍,而應兼顧詩的內容和結構。每壹行的節拍數要對稱均衡,這樣才有和諧整齊的節奏美。比如《天空中的市場》第壹段:遠方/路燈/清澈,仿佛/閃爍著無數/星星。天上的星星好像在點著無數盞路燈。第壹句和第三句有三拍,第二句和第四句按照字數不完全分成四拍,但還是三拍。讀新詩時,為了保持整潔和諧之美,與其把語義關系密切的詩句分成不同的節拍,不如把句子中的字擠得緊緊的。
3.語氣:
語氣是人們用來表達感情和態度的聲音,也就是俗話說的“語氣”。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豐富而復雜的,有喜悅、幸福、悲傷、難過、抑郁、沈重、激動、焦慮、驚奇、絕望、懷疑、感嘆。大聲朗讀時,要用相應的聲調恰當地表達出來。例如,臧克家的《三代人:
兒童
沐浴在泥土中;
爸爸在土裏流汗;
爺爺
埋在土裏。
詩人緊扣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吸收了三幅藝術畫面。從時間上看,這三幅畫關系密切。今天“在土裏流汗”的父親,明天就要被埋葬,“在土裏洗澡”的孩子,壹定會重復父母和爺爺奶奶的命運。壹年又壹年,壹代又壹代,農民的處境根本沒有改變。朗讀時,要選擇低沈、壓抑的語調,緩慢的節奏,讀出舊中國農民的痛苦和辛酸,讀出詩人的同情和憤慨!再看何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雲中的上帝,霧中的仙女,
桂林的山是神仙境界!
像愛壹樣深,像夢壹樣美,
愛情如夢,漓江之水!
水和山有多重?
水環繞著群山和桂林城...
這個國家是多麽迷人和可愛,
讓我的白發永不生長!
江山人以此為榮。
讓我青春永駐!
這是壹首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絕美詩篇。既展示了桂林山水之美,又表達了詩人熱愛桂林、熱愛祖國的情懷,讓人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時代氣息。朗讀時,要以飽滿的熱情、親切的語調、輕松的節奏、活潑的韻腳,朗讀詩人的山川和祖國的心。
從閱讀新詩入手,堅持閱讀訓練,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提高語文素養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先說背誦技巧:
1,理解詩歌是背誦的基礎。
詩歌,無論是格律詩還是自由詩,無論是抒情詩還是敘事詩,絕不是呻吟和玩弄文字,而都是建立在感情和事件的基礎上的。那麽,詩人“感覺”到了什麽?作為讀者和背誦者,我們應該去體驗,去琢磨,去理解。只有理解了詩的內容,背誦時才能表達和發揮。所以我說:理解詩歌是背誦的基礎。比如裴多菲的《我會是急流》。這首詩表現了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為愛付出壹切的真誠。那麽,在背誦這首詩的時候,壹定要突出主人公的高風亮節和對愛情堅定不移的追求。每段前半段高音,後半段舒緩。郭小川的《秋歌》以秋天為主題,展現了祖國遼闊的秋景。從沿海的松樹到江南的桂花,從草原上的駿馬到東北的青山,詩人描繪了壹幅全景縱覽的壯麗畫卷。
2.把握感情是背誦的前提。
每個人都有感情(除非沒有靈魂),或愛或恨,或笑或哭,或喜或悲,等等。我們之前說過,詩歌都是由感情和事件引起的,詩人的情感最為豐富。因此,把握原詩的感受和背詩的感受就顯得尤為重要。怎麽把握?首先要了解詩歌的內容,其次要把握詩歌的主題,再次是欣賞詩人的感受,然後再融合自己的感受進行藝術再加工,這樣才能使詩歌閱讀充滿詩意,引人入勝。例如,柯巖的《周總理,妳在哪裏》、的《鄉愁》和陳毅的《梅嶺三章》就有完全不同的感覺。背誦的時候壹定要註意。
所以,不同情緒的詩,要用不同的情緒來朗誦。眾所周知,蘇軾和柳永都是宋代的大詩人(詞人),他們分別代表了豪放派和婉約派。因為風格和意境的不同,有個傳說是蘇軾在掌翰林學士時曾問下士穆:“我的字像劉啟是什麽?”幕伍長答道:“劉郎中的詞只為壹百七十八姑娘,手拿紅牙板,‘楊柳岸的馮曉能撐月’,他的學士詞壹定是關西漢子,用銅琵琶和鐵板唱‘壹去不復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