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
國籍:英國
出生地: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
出生日期:1888年9月26日
死亡日期:1965 65438+10月4日。
托馬斯·艾略特是20世紀英國最有影響力的詩人,表達了西方壹代人的精神幻滅。他那種不斷追問生命意義的生活方式,很像禪宗式的追問。《荒原》被視為西方文學中劃時代的作品,充滿禪意。
艾略特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市。祖父是壹名牧師,也是這所大學的前任校長。我父親經商,母親是詩人,寫過宗教詩。艾略特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比較文學,接觸梵語和東方文化,對黑格爾派哲學家感興趣,也受到法國象征主義文學的影響。1948,創新現代詩歌成就卓著的先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荒原》(1922)是20世紀西方文學中劃時代的作品,是現代主義詩歌的裏程碑,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
全詩共分五章。在第壹章《為死者舉行葬禮》中,詩人用荒原象征戰後的歐洲文明,荒原需要水、春天和生命,而現實中充斥著庸俗低級的欲望,不生不死。
第二章《遊戲》比較了酒吧裏上層女性和下層男女的生活,表明這樣的生活同樣是低級的,毫無意義的。
第三章《火誡》描述了情欲之火導致的粗俗、猥褻和真愛的缺失。第四章“水中死亡”最短,暗示死亡不可避免,人們渴望的生命之水拯救不了人類。
第五章《雷霆之言》回歸主題歐洲是壹片幹旱的荒原,恐懼革命浪潮,宣揚宗教的“給予、同情和克制”。
艾略特利用人類學對神話傳說的研究成果,引用或改動了大量歐洲文學中的情節、典故和名詞,用六種語言組成了壹首形象生動、暗示聯想、結構嚴謹、具有相同思想感情的完整詩篇。全詩押韻少,多為律動自由式,語言多樣。這首詩是技巧上的壹大突破。《標準》前兩期出版後,廣受批評。後來作者加了評論,研究者也做了解釋和評論,基本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