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退縮-好萊塢,朝鮮戰爭
說到1950-1953期間的朝鮮戰爭,國內很多人認為好萊塢不拍這場戰爭是因為美國沒有打贏戰爭,宣傳起來很尷尬。例如,網上廣為流傳的壹篇題為《中國封鎖美國20年——寫在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50周年》的文章(2000年6月65438+10月21)寫道:
“自20世紀以來,美國在亞洲打了三場戰爭:對日戰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美國和中國在對日戰爭中是盟友,美國贏了。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美國和中國是對手。結果表面上看美國打成平手,輸了,實際上都輸了,而且壹次比壹次輸得更慘。好萊塢電影對這三場戰爭的表現也很有意思:關於抗日戰爭和越南戰爭的電影層出不窮,而關於朝鮮戰爭的電影幾乎沒有。[...]好萊塢的作品反映了普通美國人對這些戰爭的心理狀態:徹底勝利的人自然會炫耀;如果徹底輸了,就得找替罪羊出氣;但是那些表面上輸了,實際上沒贏的都不知道該怎麽辦,只好壓著不提了。朝鮮戰爭被美國人稱為“被遺忘的戰爭”,回想起來絕對不堪回首。沒有賣點的電影會虧錢。好萊塢怎麽敢違背市場規律?”
再比如天涯網站“官田茶館”壹篇署名“我是湖南人”的題為《香港人看朝鮮戰爭真相》的文章(2003-06-01)。
“從戰後兩國的反思可以看出,中國人對待朝鮮戰爭的結果是非常認真的,有很多反映這場戰爭的電影和小說;另壹方面,在美國,妳沒在好萊塢看過關於朝鮮戰爭的大片吧?可以說這也是雙方對這場戰爭的認可。”
美國好萊塢是否“對朝鮮戰爭幾乎壹片空白”?
本·克裏克同意美國沒有贏得朝鮮戰爭,對於美國的許多人來說,朝鮮戰爭確實是壹場被遺忘的戰爭。然而,好萊塢並沒有回避或忘記朝鮮戰爭。事實上,至少有十三部關於朝鮮戰爭的故事片是在好萊塢拍攝的。下面根據對這只蟋蟀的觀察和研究資料,按照上映日期和月份的順序對這十三部電影進行介紹和評論(所有標註“這只蟋蟀的譯名”的電影均表示沒有官方中文譯名)。
1.頭盔(鋼盔,1951年,臺灣譯為“韓國的血腥戰爭”)
塞繆爾·富勒導演。主要演員是羅伯特·赫頓和斯蒂夫·布羅狄。劇情簡介紮克中士所在的排被朝鮮人民軍射殺,他是唯壹幸存的人。在他走出淪陷區的路上,壹個10歲的朝鮮男孩救了他。在小男孩的幫助下,紮克中士聯系上了美國陸軍的壹個零散步兵班。這個班裏還剩下壹個黑衛生兵,壹個反戰,壹個參加過二戰的日裔美國老兵,壹個啞巴,壹個新兵。但在中士的指揮下,他們躲進壹座破廟裏,在火炮的支援下,沈重打擊了朝鮮軍事據點,最終成功歸隊。
這部電影是第壹部關於朝鮮戰爭的好萊塢大片。雖然預算有限,但影片真實再現了朝鮮戰場的殘酷展示。這部電影與其說是關於朝鮮戰爭,不如說是關於美國軍隊中各種種族背景的人如何在戰爭中相互打交道。因此,該片壹度被批評為“批判美軍”。
第二,“絕不退縮!》(撤退,地獄!, 1952.這只蟋蟀的譯名)
約瑟夫·H·劉易斯導演。主要演員是弗蘭克·洛夫喬伊、理查德·卡爾森和安妮塔·露易絲。劇情簡介1950 11 10月,美軍越過三八線追擊打敗朝鮮軍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和第7步兵師。在進攻中朝邊境長津庫區時,遭到中國人民誌願軍優勢兵力的猛烈反擊,陷入中朝軍隊的包圍圈。美軍總部下令全面撤離。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史密斯將軍違抗總部的命令,命令部下反擊中國和朝鮮軍隊。海軍陸戰隊上尉史蒂夫帶領壹個營執行掩護任務。經過壹場血戰,他終於隨主力沖出了包圍圈。
這部板球評論影評人認為這部電影是為數不多的正面描述朝鮮戰爭雙方的電影。壹方面以正面的方式再現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初期壓倒性反擊的規模,同時歌頌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戰鬥精神。影片中,壹名美軍下士剛滿17歲,卻在壹次夜戰中三處槍傷的情況下堅守陣地,確保了主峰的安全。這部電影的另壹個獨特之處是大量使用了戰場上拍攝的紀錄片片段。當炮彈在鏡頭中爆炸時,鏡頭劇烈抖動,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
三。戰鬥馬戲團(1953)
理查德·布魯克斯導演。主要演員是漢弗萊·鮑嘉和瓊·阿利森。劇情簡介朝鮮戰爭期間,壹家美軍醫院負責救治盟軍的傷兵。憤世嫉俗的軍醫韋伯少校是主治醫生。他愛上了忠誠的護士上尉·邁卡拉,但他們互相憎恨。他們理解戰爭的意義,並在拯救生命的醫療工作中增加相互理解。
本蛐蛐評論說,這部電影比後來更著名的陸軍醫院早了20年,但評論家認為它誇大了愛情,使之與朝鮮戰場的殘酷背景格格不入。它表現了對朝鮮平民的同情關註,揭示了朝鮮士兵的悲慘命運。比如影片中,壹名朝鮮傷兵被送往醫院時,突然從懷裏掏出壹枚手榴彈,說寧願被炸死,也不願讓美國醫生治療。
四、戰艦英雄(戰鬥女神的男人,1954)。這只蟋蟀的譯名)
安德魯·馬頓導演。主要演員是範·強生和弗蘭克·洛夫喬伊。劇情簡介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海軍航空兵從停泊在日本海的美國航母上支援美國地面戰場。海軍航空兵從航空母艦上起飛,轟炸朝鮮上空的地面目標,或者與蘇聯米格飛機進行空戰。美國飛行員都希望早點完成任務,早點吃個熱飯,回到溫暖的被窩裏睡覺。然而,戰爭是殘酷的。攻擊地面目標時,要求飛機低飛,容易受到地面防空火力的攻擊。
這部板球解說片通過航母軍醫向朋友們講述戰爭,試圖給觀眾壹個客觀的角度。很多經歷過二戰的老飛行員總會問自己,為什麽來韓國打仗?影片詳細再現了飛機在航母上的起降過程,以及戰機從空中攻擊地面目標的情況。
5.杜古裏橋之戰(東京裏的橋,1955)。港譯《蜀橋之戰》)
導演馬克·羅布森;編劇:瓦倫蒂娜·戴維斯。主要演員是威廉·霍爾登和格蕾絲·凱利。劇情簡介1952 12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海軍第77特別司令部飛行員上尉·布魯貝克所在的中隊奉命執行炸毀杜古裏大橋的艱巨任務。獨古裏大橋位於朝鮮,是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重要交通樞紐,地勢險要,防守嚴密。上尉·布魯貝克和他的戰友沖破了高射炮的彈幕,炸毀了杜古裏大橋,但他的戰鬥機受傷,被迫降落。朝鮮士兵蜂擁追捕。他和戰友拒絕投降,展開槍戰,最後戰死沙場。
這部板球解說電影1956獲得了第28屆奧斯卡最佳效果獎。本片前半部分的故事大多發生在駐日美軍基地,節奏松散,但從中可以看出戰後日本對美軍的卑微依賴。下半場戰鬥場面精彩,演員表演精彩,尤其是戰鬥機特技飛行。12戰機依次俯沖轟炸地面目標,可見戰爭的殘酷。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部電影再現了美軍對於參加朝鮮戰爭意義的困惑。影片中的人物兩次感嘆自己的戰爭是“壹場打錯了地方的錯誤戰爭”:第壹次,航母指揮官回憶自己的兩個兒子在二戰對日作戰中犧牲,感嘆朝鮮戰爭不值得犧牲那麽多生命;第二次,男主角上尉·布魯貝克哀嘆自己將死於與朝鮮士兵的槍戰中。
不及物動詞安娜·波瑞斯的故事(1956)。這只蟋蟀的譯名)
唐·希格爾導演。主要演員是約翰·德裏克和戴安娜·琳。托尼和吉姆是美國海軍學院的學生,他們是兄弟。他們為他們崇拜的女孩佩奇鬧翻了。朝鮮戰爭爆發後,兩人畢業,被分配到壹個中隊,並肩戰鬥在朝鮮戰場上。在壹次空戰中,當他們的戰機起火時,兩兄弟讓對方跳傘,讓對方享受生活和愛情。
這個蛐蛐評論說,這部電影只是壹個以朝鮮戰場為背景的普通三角戀故事,沒有什麽新意。
七、《戰地勇者》(戰歌,1956;港譯《軍人本色》)
道格拉斯·塞克導演。主要演員是羅克·赫德森和安娜·卡絲菲。劇情簡介美國空軍的赫斯上校原本是俄亥俄州的壹名牧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加入了美國空軍。在壹次轟炸納粹德國的任務中,他誤炸了壹所孤兒院,造成37名德國孤兒死亡。戰後,他感到內疚,無法回去傳教,於是重新加入美國空軍,來到朝鮮戰場,為韓國空軍培養第壹批戰鬥機飛行員。在他的訓練下,韓國空軍成功完成了壹系列作戰任務。在空軍基地附近,有壹名朝鮮婦女在照看十幾名朝鮮戰爭孤兒。戰爭期間,赫斯上校盡力保護和照顧這些孤兒。後來他籌錢成立孤兒院,讓朝鮮戰爭孤兒有個歸宿,平復了自己的良心。
蟋蟀評論說,這部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雖然有批評者認為它有宣揚美軍人性的政治目的,但劇情感人,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軍人良知與上帝信仰的沖突。影片中男主角的這段自白被認為是經典的自省:“也許,經歷了戰爭的痛苦,我終於做了壹件以前從未能做的好事。我在超越自我中找到了自己。”
八、《戰爭中的人》(戰爭中的男人,1957。這只蟋蟀的譯名)
安東尼·曼導演。主要演員是羅波特·瑞安和奧爾多·雷。劇情簡介1950 9月6日。上尉·本森領導的排在壹次戰鬥中與主力部隊失去了聯系。在離開敵占區的路上,他們遇到了另壹個排的上士·蒙塔納。他們必須將幸存者轉移到師所在的465高地。在轉移過程中,上尉·本森和上士·蒙塔納意見不壹,經常打架。經過戰後多次驚心動魄的遭遇,他們終於重新從包圍圈裏鉆了出來,加入了主力。
這部板球解說和頭盔壹起,被認為是描述20世紀50年代朝鮮戰爭的最真實的電影。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戰爭中士兵心理活動的細致描寫。影片通過激烈的戰鬥場面和人物沖突,刻畫了絕望中士兵的各種心態:善良、勇敢、自私、絕望、希望、解脫。
九、《戰地火焰》(戰地火焰,1959。這只蟋蟀的譯名)
導演。主要演員是羅伯特·布萊克、斯科特·布蘭迪和伊萊恩·愛德華茲。劇情簡介在朝鮮戰場上,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上尉·戴維斯在療養期間得到了護士瑪麗的悉心照顧,兩人相互產生了好感。後來,瑪麗的醫院被朝鮮軍隊占領,瑪麗和她的戰友被逮捕並關押在清永戰俘營。上尉·戴維斯帶領壹個排經過激烈戰鬥救出了他心愛的護士。
這個蛐蛐評論說,這部電影陷入了英雄救美的刻板印象。劇情緩慢,對話冗長,沒有什麽獨到之處。
X.豬排山(豬排山,1959)。
路易·邁爾史東導演。主要演員是格裏高裏·派克和裏普頓。劇情簡介朝鮮戰爭後期(1953年7月),交戰雙方在協商和平停戰時,美軍為了增加籌碼,命令上尉·克萊門斯帶領美軍進攻壹個沒有軍事價值的255高地。他們知道板門店的停戰談判隨時可能達成和平協議,所以有些士兵不願意做出不必要的犧牲。然而,上尉·克萊門斯認為這是他們的愛國義務。在他的指揮下,美軍與中朝軍隊在豬排山展開了殊死搏鬥,甚至進行了殘酷的肉搏戰。等援軍趕到,135人的連隊只剩下25人。
本次板球解說普遍認為,本片描述的戰鬥是中國電影《上甘嶺》中再現的上甘嶺戰役。影片真實震撼,紀實程度不亞於紀錄片。據說影片的軍事顧問就是當年帶兵進攻的美軍連長。影片還從陣地上再現了中國軍隊廣播的心理戰。影片通過壹個黑人士兵的口,再次質疑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的“為自由而戰”。導演只是想通過影片中殘酷的打鬥場面,讓觀眾知道為政治權利而死是多麽的不值得。
十壹、“滿洲候選人”(滿洲候選人,1962,香港譯“恐怖分子”)
導演約翰·哈莫。主要演員是弗蘭克·辛納屈、勞倫斯·哈維和珍妮特·利。劇情簡介馬爾科上尉、肖和他的排在朝鮮戰爭期間的壹次巡邏中被捕,並被關押在滿洲的戰俘營中,在那裏他們被蘇聯和中國洗腦。戰後,馬爾科上尉回到美國,在美國情報部門晉升為少校。他晚上經常做噩夢,無法擺脫對戰爭的痛苦回憶。當他的戰友上士·肖回到中國時,他被視為戰爭英雄,並獲得了國會勛章。馬可慢慢明白了噩夢的含義,開始懷疑小中士的背景。經查,原來肖中士信奉* * *洗腦,已成為蘇聯派往美國進行政治暗殺的殺手。
這篇板球評論是壹部經典的政治驚悚片。影片融合了麥卡錫的冷戰思維、政治諷刺、間諜懸疑和電影黑色的手法。影片用誇張的手法回憶了美國戰俘在戰俘營中的巴甫洛夫式政治洗腦教育。電影拍完時,碰巧肯尼迪總統被刺身亡。為了避免政治麻煩,這部電影推遲了20多年才公開發行。
十二。陸軍醫院(M*A*S*H,1970,香港翻譯為“快樂的醫生和漂亮的護士”)
羅伯特·奧特曼導演。主要演員是唐納德·薩瑟蘭、埃利奧特·古爾德和薩莉·凱勒曼。劇情簡介朝鮮戰爭期間,美國軍醫Piers上尉和McEntire上尉在前線的陸軍流動外科醫院忙著治病救人,整天與鮮血和死亡打交道。為了讓自己的精神不至於崩潰,他們在工作之余盡量過著遠離戰爭的荒誕無聊的生活,要麽和女護士調情,要麽玩玩世不恭的惡作劇。為了打賭這位女護士是否天生金發,他們在她洗澡的時候拉下了帳篷。
這部板球解說電影1971獲得了第43屆奧斯卡最佳編劇獎。它出名只是因為借古諷今,用50年代的朝鮮戰爭諷刺60年代的越南戰爭。所以它本身並沒有太多的劇情,關心朝鮮戰爭的粉絲往往會失望。該片還諷刺了以往美國戰爭片中的愛國主義和宗教虔誠。
十三。麥克阿瑟(麥克阿瑟,1977)
約瑟夫·薩金特導演。主要演員格裏高裏·派克。劇情簡介美國當代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傳奇將軍麥克阿瑟從1942到1951的十年軍旅生涯。1942年,他從菲律賓撤退,不久就率領部隊從日本收復失地。受羅斯福總統任命,擔任太平洋戰區總司令,指揮美軍於1945年攻克日本,後負責日本戰後重建。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他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指揮早期戰鬥。9月,他指揮美軍在仁川登陸,然後越過三八線占領平壤,挺進鴨綠江。他不同意美國政府將朝鮮戰爭嚴格限制在朝鮮半島的政策,堅持將戰爭擴大到中國,從而與美國政府發生嚴重沖突。1951 4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因麥克阿瑟將軍不服從命令將其解職。
本板球評論麥克阿瑟將軍壹生做了兩件大事:占領日本和指揮朝鮮戰爭早期戰役。所以這部電影應該有壹半是關於朝鮮戰爭的。上周剛剛去世的格裏高利·派克(Gregory peck)的精彩表演,充分展現了麥克阿瑟將軍的悲慘命運。他是壹個出色的士兵,但不是壹個有政治頭腦的士兵。影片中有這樣壹個場景:美國政府禁止他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境內的目標,於是他下令炸毀朝鮮鴨綠江大橋的那壹段。他諷刺地嘆道:“在我幾十年的軍旅生涯中,我第壹次下令只炸掉半座橋,而且必須從橋中間的分界線炸掉!”
十四。狩獵戰爭(戰爭狩獵,1962)
導演丹尼斯·桑德。主要演員是約翰·薩克松和羅伯特·雷德福。劇情簡介朝鮮戰爭後期,美軍新兵盧米斯最近被調到朝鮮戰爭前線。他雄心勃勃,想成為壹名光榮的英雄。每天晚上和步兵排的戰友壹起出去巡邏。然而他漸漸發現,在朝鮮戰爭中當兵並沒有什麽值得驕傲的。列兵昂多是壹名優秀的士兵,尤其擅長夜戰,但長期戰爭的殘酷讓他精神失常。他唯壹的同伴是壹個韓國孤兒。翁多經常在晚上偷偷溜出去,深入敵後殺害朝鮮軍人。艾德曼隊長害怕昂多的心理變態會帶來更多的麻煩,所以容忍了昂多的殺人行為。壹天晚上,盧米斯看到昂多在殺死壹名朝鮮人後圍著屍體跳舞。昂多瘋狂地殺人。宣布停戰的那天晚上,當其他士兵正在慶祝的時候,昂多把這個朝鮮孤兒帶進了壹個貓耳洞。艾德曼上尉帶了幾個人去找昂多,卻反手打死了戰友,最後被艾德曼上尉打死。
這個蛐蛐評論說,這部電影算是和平主義反戰片。是壹部不可多得的描寫戰爭中士兵瘋狂殺戮行為,揭示殘酷戰爭對士兵影響的電影。雖然電影的預算只有25萬美元,但上映後的票房效應卻是空前的,這反映了當時美國觀眾對討論朝鮮戰爭後果的興趣。這是羅伯特·雷德福的第壹部電影。他飾演壹個理想主義的美國士兵,與男主角的陰暗心理形成鮮明對比。
結束語
第壹,作為壹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Ben cricket非常關註好萊塢朝鮮戰爭電影中對中國和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描述。總的來說,這些電影在意識形態上基本是中立的,沒有通過戰爭攻擊* * *資本主義。相反,很多電影因為描寫了美軍的反戰和厭戰,而遭到美國右派的反對。本·克裏克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好萊塢是自由主義的大本營。50年代初麥卡錫主義大清洗之後,好萊塢導演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思想來拍電影了。
第二,在對中朝軍人的描寫上,基本都是正面表達了中朝軍隊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沒有把對方說成中國電影的懦夫(如英雄兒女)。當然,從美國觀眾的角度來看,對中國和朝鮮軍隊的正面描述也體現了美軍更加頑強的壹面。說到具體的格鬥家,基本都是中遠射,除了豬排山面對面的肉搏戰,很少有近景。但是,如果妳看過好萊塢關於二戰美國太平洋對日戰爭的電影,妳可以看到,當時美國的朝鮮戰場電影基本上沒有跑出對日本的描寫:亞洲人作戰勇敢但殘酷,士兵沒有個人主動性。
第三,對於壹場持續了三年多的戰爭,從1951到1977不到26年的時間裏,好萊塢制作了十三部故事片。這雖然比不上幾百部二戰電影和50多部越戰電影,但可以說,恐怕也不算少。與中國相比,中國認為自己打贏了抗美援朝戰爭。同期相關影片為12(上甘嶺(1956),烽火列車(1960),三八線上(1960),奇襲(1962)。打擊入侵者(1965)、奇襲白虎團(1972)、無名河激戰(1975)、碧海紅浪(1975)、天之翼(65438+)如果說中國當初拍電影少是因為比美國經濟,缺乏電影資源,別忘了在中國拍戲是國家政治經濟行為,而在好萊塢拍戲完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