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人年輕時得獎,要和老人壹起得獎,說明他成名了;
但他晚年得獎的時候,應該和年輕人壹起得獎,說明他沒有落後於時代。
話音剛落,全場掌聲雷動。短短的文字讓人看到了他在文學創作道路上的戰鬥精神和昂揚鬥誌。
作為當代著名的作家、詩人、學者和翻譯家,余光中的文學成就有目共睹,被譽為文壇上的“彩筆”和“藝術壹夫多妻”。
他的導師梁實秋曾這樣評價:“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壹如既往的高。”
在世人眼中,“想家的詩人”是余光中最響亮的頭銜。因為他的82字《鄉愁》,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有人讀過。
能夠奮鬥出人生的亮點,離不開他在追夢路上積極進取的態度,也離不開他內心壹直湧動著三種微妙細膩的感情。
這三種感情是貫穿余光中壹生的親情、愛情和懷舊。
01
三代人的愛情傳承:搖搖籃的手就是推世界的手。
余光中於公元65438年9月9日出生於南京。
父親余超穎出生在福建,曾任福建永春縣教育局局長。母親孫秀君出生在江蘇常州,接受過良好的師範教育。
依托獨特的家庭教育環境,余光中的童年常常伴隨著詩書。
父母經常用鄉音為他背誦古文,帶他走進中國古典文學的殿堂。有了這國學的啟蒙,古典詩詞的節奏從此融入了他的脈搏和心跳。
然而,在他9歲那年,全面抗戰爆發,打破了這個家庭平靜的生活。
那時,在國民黨南京華僑教育會工作的父親已經隨軍去了武漢。
母親帶著余光中壹個人逃了出來,用扁擔在洗衣籃裏把他拎起來,在日軍的鐵蹄下跑來跑去。
母子倆有壹次在太湖的船上落水,在寺廟的香案下躲過了日軍的刺刀...歷經艱險,他們終於在重慶悅來古鎮落腳。
住在朱家祠堂,余光中壹直很勤快。在他的記憶裏,在桐油微弱的燈光下,母親壹邊拿鞋底壹邊聽他唱《中國古代文學觀》。母子之情,如夜之深。
12歲時,余光中生平第壹次告別父母,到了壹個相隔十幾裏山路的中學,寄宿讀書。
習慣了壹個人生活在逃亡的路上,母子倆都無法承受離別的痛苦。
每次上學,媽媽總會站在山頂看著他行進,直到他小小的身影被遠處的斜坡吞沒。
他媽媽更擔心他在學校遇到困難,沒人照顧好他,就開始了寫信的遠程陪伴。
家書和郵票,奔波於巴山蜀水之間,和余光中壹起度過了七年的中學時光,這成了他記憶中最珍貴的東西。
所以,余光中後來在《鄉愁》的開頭寫道:小時候,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裏,我媽媽在那裏。
自從他在廈大的課堂上立下“將來我要當作家”的誌向後,就壹直筆耕不輟,在文壇嶄露頭角,也有幸成為梁實秋的弟子。
進入文壇後,融合中西文化的何甚至許下了壹個願望:壹定要在中國寫作的風爐裏練壹個丹。
余光中在八十大壽之際,出版了三本新書來表明他的心意:我要提高我民族的語言水平。無論我提高多少,我必須在手上稍作改變。我傳給下壹代,這個中國人經過我的手會變。
他做到了。他的好朋友曾經說過:余光中的名字,如果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弘揚中國的文化”。
這句話是他人生最好的註腳。
02
61年:別問我心裏有沒有妳,我有的只有妳。
作為壹個筆鋒電閃雷鳴的才子,余光中做過的最浪漫的事就是為妻子寫詩。
說起余光中的妻子,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簡直就是寶黛愛情的完美結局版。
17歲的時候,和他3歲的堂弟範我第壹次見面是在四川。兩人壹起度過了在巴蜀避難的歲月,他們誌趣相投。從此,他們的愛情根深蒂固。
後來因為戰爭中的遷徙,兩人被迫分開。
也許婚姻是命中註定的。265,438+0歲時,余光中隨家人逃往臺灣,意外遇到了表妹。
後來,余光中形容這次重逢充滿詩意:壹株纖細的水仙,優雅而高貴.......................................................................................................................................................
從那壹刻起,余光中決定,他必須和他的表弟在壹起。
然而,他們的戀情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
範窩村高中因肺病輟學。的父母認為她的教育沒有著落,他們更擔心她將來不能生育,不能為余傳宗接代。
範的家人認為整天埋頭讀書的看起來很無趣,與他理想中的東床女婿相去甚遠。
然而,余光中懷著將愛情進行到底的決心,與表妹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地下戀情。為了追表妹,他居然翻譯了壹本梵高的傳記。
翻譯期間,他在手稿正面寫滿了漂亮的譯文,寄給表哥幫他抄寫,背面則是甜蜜的情書,讓表哥細細品味。
歷時11個月,翻譯成果長達30萬字。它變成了壹只頻繁在兩人之間飛來飛去的青鳥,載著“私貨”表達情意,把余光中的愛傳遞給壹個又壹個的戀人。
梵高傳翻譯完成後,表哥的心完全被他的溫柔和才華俘獲了。
他們第壹次見面是在17歲。分開四年,異地戀六年,他們在1956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那壹年,余光中28歲。為了這壹天,余光中等了11年。期間父母四處為他求親,他始終堅如磐石。
久別重逢,終於得到了夫妻倆61年的深厚感情,他們還共同撫養了4個女兒。
30歲時,經梁實秋推薦,赴美深造,成為愛荷華大學寫作班的東方面孔。
在進壹步學習的過程中,他發現西方對他的東方知識非常冷漠。這讓他在遠離親朋好友的時候,更加感到孤獨。
他經常覺得冷,說這段時間是自己的“冰河時代”,還好有壹個溫暖的遠在大洋彼岸的妻子支持他放學歸來。
所以在他筆下: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裏,新娘在那裏。
他曾說,他不想成為蘇麗珂東坡,只能用悼亡詩表達對妻子的柔情,希望他能壹直為愛人寫詩。
伴隨著61年,余光中寫下了很多令人驚嘆的詩句來表達他對妻子的愛:
別問我心裏有沒有妳,我剩下的都是妳。
如果有新的雪,滿月會在天上。下面有壹個明亮的影子,明亮的銀色在上面流動。妳微笑著向我走來。月色與雪色之間,妳是第三種美。
03
43年的鄉愁:我在這裏,大陸在那裏。
據說普羅旺斯屬於梵高,上海屬於張愛玲,海南島屬於蘇東坡。壹生漂泊的余光中屬於哪裏?
出生於福建南京,童年在江南度過,後避難重慶,遷居臺灣省,在香港任教,三次漂洋過海訪美...余光中說他壹生都在流浪。
他自稱福建人,“半個江南人”,四川小子,“大陸浪子”。
在他心目中,大陸是他的母親,臺灣省是他的妻兒,香港是他的情人,歐洲是外遇。
無論余光中去哪裏,他總是會打開書桌的抽屜,看到壹張地圖。
他喜歡看地圖,因為他想知道他的家鄉在哪裏,他在地球上的什麽地方。
1972年的壹天,余光中在臺北的家裏,盯著地圖上那個叫故鄉的地方看了很久,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回到故鄉。極度抑郁中,他拿出紙筆,寫下了《鄉愁》:
在童年時代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壹頭
媽媽在那邊。
當我長大時
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車票。
我在這壹頭
新娘在那邊。
以後再說。
鄉愁是壹座低矮的墳墓。
我在外面
媽媽在裏面。
但是現在
鄉愁是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壹頭
大陸在那邊。
短短82個字,把壹個人的鄉愁上升到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家國之思。
20分鐘寫出壹部傑作,因為這份情感,他醞釀了20年,所以壹氣呵成。
1992年,《鄉愁》在春節聯歡晚會上唱響,余光中的名字傳遍了整個華人社區。
當年9月,受中國社會科學院外語研究所邀請,在北京講學。
時隔43年,我終於踏上了故土。他說,我的鄉愁已經從浪漫的階段變成了現實的階段。
在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他也在祖國的山山水水中尋找自己的鄉愁。
他從鞋底刮下黃河岸邊的泥土,帶回臺北的家中。讓重慶朱家尖祠堂上面的瓦片漂洋過海,成為櫃頂鎮寶...
後來,懷著對美好未來的希望,他繼續寫下了《鄉愁》的第五段。因為沒有發表過,所以鮮為人知:
在未來,
鄉愁是壹座長橋,
妳走這邊,
我會走那條路。
在余光中的心裏,不僅有兩岸的過去,還有兩岸的未來。
2017 12,89歲的余光中在臺灣高雄病逝。
在他病重的時候,女兒遵醫囑陪他說話,拿著《唐詩三百首》,陪父親唱歌。女兒讀到“我是楚國的瘋子”,他聯想到“誰唱了壹首與孔子爭論的狂歌”...
徜徉在唐詩壯美的山水中,他的臉上漸漸泛出光彩。在生命的最後,因為有唐詩的陪伴,他走得很安心。
他壹定知道自己即將回到家鄉,再也不用流浪了。
寫在最後: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回顧余光中坎坷的壹生,親情、愛情、鄉愁始終縈繞心頭,帶給他無盡的創作靈感,為他的詩文註入不朽的靈魂。
他說,散文和詩歌是我的眼睛。兩者缺壹不可,世界就不是三維的。
我在遠方,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作品壹樣,會像寶藏壹樣永遠閃耀。
-結束-
#本期粉絲福利話題:勵誌學習對聯(文中配圖片展示樣本)
#翰林文創~見字如面系列
有溫度的手寫祝福!給特別的妳特別的思念。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復制粘貼成了快節奏的代名詞,原本溫馨的節日祝福也變成了冷冰冰的復制...
親朋好友之間的祝福不要淪為接龍遊戲,有溫度的字跡也變得彌足珍貴。
值此新春佳節來臨之際,翰林書院特別推出見字如面系列,讓有溫度的祝福成為家中最美的國風!
無論是送給親朋好友,送給孩子,還是送給自己,都可以陶冶情操,送去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