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隋唐五代文學發展的各自特點

隋唐五代文學發展的各自特點

以上是隋唐五代文學(主要是唐詩)繁榮的大體原因。但是,在隋唐五代文學的發展中,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

隋文帝統壹全國,結束了漢末以來長達400年的分裂和混亂,社會壹度繁榮。楊迪繼位後,驕奢淫逸,多次發動侵略戰爭,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力。沒幾年,經濟破敗,民怨沸騰,隋朝在四面八方的人民起義中滅亡。

隋朝前後只統治了三十多年,作者多為南北朝老人,深受南朝文風影響。再加上楊迪大力提倡梁陳公的文風,所以文風在文壇還是很泛濫的。但由於隋初國家形勢的加強和對外戰爭的勝利,隋文帝壹度主張改革文風,隋初的壹些詩歌,尤其是邊塞詩中出現了壹些清新蓬勃的作品。這也說明隋代的文風開始向唐代過渡。初唐詩歌

初唐詩歌並沒有隨著政治、經濟的統壹和繁榮而迅速變化。相反,齊梁詩風以帝王之力繼續稱霸詩壇。唐太宗時期的於世南和高宗時期的上官儀都是皇帝喜愛的宮廷詩的代表。後吳時期的沈全祺和宋也創作了大量的宮廷詩,但他們繼承了前人的成果,完成了五言七言詩的創作,為詩歌的發展做出了壹定的貢獻。唐代詩風轉變的關鍵在於代表中下層地主利益的新詩派與宮廷詩派的鬥爭。高宗時期,詩壇崛起了“初唐四傑”。他們雖然還沒有完全擺脫齊梁詩風的影響,但已經提出了“輕”和“骨幹”的主張,對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風深感不滿。他們的詩歌或抒發參軍報國之誌,或揭露貴族生活的放蕩空虛,或抒發悲憤之情,題材有所拓展,思想感情開始發生變化。到了武侯時代,陳子昂把詩歌創新的旗幟舉得更高,提出了在復古中實現創新的主張。而且在創作實踐中,他完全擺脫了齊梁之際的輕浮習氣,這些習氣反映了當時的各種社會政治矛盾。表現出堅強的性格。最終改變了齊梁詩風壹統天下的局面。糾正了唐詩的發展方向。盛唐時期,唐詩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充滿蓬勃精神的浪漫主義詩風是這壹時期詩歌的主流。高適、岑參與王昌齡、李傑壹起形成了邊塞詩派,這是浪漫主義的壹個重要流派。他們的詩歌表達了軍人參軍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邊塞艱險的樂觀精神,描繪了壯麗的邊塞風光,也反映了軍人的思鄉之情,揭露了兵士懸殊的不合理現象,為唐詩增添了無限清新瑰麗的光彩。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詩派,深受佛道負面思想的影響,政治失意後過著隱退的生活。他們的作品主要描寫閑適寧靜的田園生活。他們雖然思想不高,但藝術成就很大。他們的詩歌豐富了晉宋以來形成的山水田園詩,在文學史上也有壹定的地位。

偉大的詩人李白有著進步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但他生活在唐朝統治階級開始腐敗,各種社會矛盾逐漸顯現的時代,理想無法實現。他寫下了許多熱情追求光明理想、猛烈抨擊黑暗現實、極度鄙視腐朽無能權貴、勇於抨擊封建禮教制度的光輝詩篇,表現出強烈的反抗精神。他的詩風雄渾奔放,多姿多彩,千變萬化,不愧為繼屈原之後又壹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杜是壹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生活在盛唐時期。在天寶時期,他壹直密切關註各種社會矛盾,揭露統治階級的傲慢、自大、好戰和貧富對立的黑暗現實。安史之亂後,盛唐許多詩人的浪漫豪情蕩然無存,他們很少反映動亂的現實。而杜甫,卻和人民壹起過著饑寒交迫的流浪生活,寫下了許多驚心動魄的詩篇,憤恨外敵入侵,憧憬國家復興,描寫人民深重災難。他的詩如壹面鏡子,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獲得了“詩史”的稱號。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深厚的藝術才華、“師從多師”的學習態度和“無怨無悔”的嚴肅創作精神,使他成為中國現實主義詩人的偉大代表。安史之亂是唐代社會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雖然這場動亂最終被平定,但這個國家的活力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原有的社會矛盾沒有壹個得到解決,並且隨著歷史的發展日益尖銳。首先,王朝統治力量下降,無力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面。這些緩沖區有土地、人民、士兵和財富。“快樂與叛逆相平衡,憤怒與力量相結合。”王朝勢力覆蓋的區域大大縮小,人民飽受其屠殺和掠奪。王朝中宦官還掌握軍政大權,任意廢帝,政治極其腐敗混亂。官僚中,舊宗族的代表和來自新科舉的代表分為兩派,同病相憐。這就是所謂的“牛莉黨爭”。這場鬥爭壹直持續到晚唐,也對很多文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宦官與官僚時而勾結,時而對立,使得中唐以後的中央政府長期處於動蕩不安的局面。帝國的邊境麻煩越來越嚴重,讓唐朝疲於應付。

雖然被安史之亂破壞的社會經濟在元和時代的貞元逐漸恢復,但整個北方已非往日,經濟重心逐漸轉向南方。權德輿在德宗統治時期說:“如果妳熟悉江淮的田地,妳就會向他們學習。所以,天下之大計,全靠東南。”(《新唐書·權德輿傳》)南方的城市,如揚州、蘇州、杭州、廣州、鄂州、洪州、成都等,比以前更加繁榮,歌廳、妓女更加發達。然而,這種畸形的繁榮鼓勵官僚和地主盡情享樂。安史之亂後,由於土地兼並的加劇,地主的莊園經濟日益發展。許多曾經的土地所有者逐漸成為莊園主的佃戶,許多農民衣食無著,流亡他鄉。王朝的賦稅方法不得不適應土地迅速兼並和眾多農村地區易主的情況。德宗建中元年,由租庸關改為兩稅法。這部新稅法減輕了壹些失去土地的農民的負擔,並壹度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隨著航運的恢復,江淮物資可以順利運往北方。憲宗年間國力增強,先後平定了劍南、淮西兩個藩鎮,其余藩鎮開始表面上依附於中央。這就是史學家所說的“回潮”,極大地刺激了中唐文學的繁榮。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多久。隨著政治日益腐敗,兩個稅法弊端百出,人民負擔越來越重。到了穆宗時代,人民的稅收負擔與德宗相比增加了兩倍。其他賦稅和徭役都增加了。皇帝公開獎勵地方官僚“艷羨”,並冠以“月進”“日進”等名號。全國各地的官僚甚至借其為名,殘酷搜刮,“只想著疲憊,不愁沒有魚。”人民起義浪潮此起彼伏,終於在諾宗幹甫元年爆發了王獻之、黃巢大起義。這支強大的起義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黃河、長江、珠江流域的所有地區,殺貪官汙吏,滅暴政,侵長安,受到沿途百姓的熱烈歡迎。雖然起義遭到了唐朝和藩鎮聯合力量的鎮壓,但唐朝帝國最終還是在藩鎮割據勢力更加猖狂的戰火中滅亡了。

在復雜而尖銳的社會矛盾下,詩歌創作中的現實主義思潮形成了波瀾壯闊的局面。安史之亂後,元結、顧況揭露社會矛盾的詩成為杜甫的諧音。中唐時期,白居易、元稹、張繼、王建等繼承了杜甫的傳統,進壹步倡導“文章要及時寫,歌詩要為物寫”,掀起了新樂府運動。他們的新樂府詩揭露了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和殘酷剝削,表達了對人民深重苦難的同情,對國勢衰弱深感不安。他們的詩歌在當時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除了以白居易為首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之外,中唐詩歌的風格和流派也比盛唐多。劉長卿、魏的山水詩,李益、陸綸的邊塞詩,都是盛唐詩風的呼應。貞元、元和之際,韓愈、孟郊以其傑出的詩歌創作開創了壹種新的風格。青年詩人李賀結合了楚辭傳統和樂府的浪漫幻想,以豐富的色彩和意想不到的想象寫出了各種精神上的苦悶和追求。劉禹錫對巴楚民歌的研究,以及柳宗元借山川抒憤,也都有獨特的藝術成就。

隨著國家局勢的衰落和動蕩,晚唐詩歌的風格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杜牧和李商隱的詩歌有壹些新的藝術發展,但無論是對國家、對人民,還是對愛情生活,都有壹種強烈的感傷情調。皮日休、聶、杜荀鶴在黃巢起義前後創作了壹些揭露社會黑暗的詩歌,繼承了白居易新樂府的傳統,但感情更為強烈,批判也更為尖銳。從他們的詩中,我們看到了唐朝搖搖欲墜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