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仔細壹看,中國人發明的筷子真的不簡單。要理解筷子背後的深厚文化並不容易。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是這樣評價筷子的:“這兩根小棍子如此簡單,卻把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運用得淋漓盡致。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筷子也能做。真是太有才了。”
我見過有人這樣解釋筷子:壹端是圓的,另壹端代表圓的地方;筷子有兩根代表陰陽的棍子;拿筷子的五個手指代表五行;標準的筷子有七英寸和六英寸長,這意味著世俗的欲望...後人的這些解釋顯然很牽強,祖先發明筷子的想法可能沒那麽復雜。
筷子是中國人發明的,史料和出土文物都有記載。
那麽筷子的具體發明者是誰呢?傳說很多,其中下面這個故事比較有趣,廣為流傳。
傳說商紂王最寵愛的公主妲己曾經招待紂王吃飯。因為食物太燙,為了不讓紂王等,她急中生智,從頭發上拔下兩根發夾,把食物夾起來,放進嘴裏冷卻,然後送到紂王嘴裏。紂王喜出望外,又請工匠打造了壹對玉簪,專門給妲己食用,筷子就這樣誕生了。
傳說終究只是傳說,不能當真。沒有真憑實據,筷子的“發明權”不能授予妲己。然而,筷子和商紂王的聯系並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根據歷史記載,商紂王是第壹個使用象牙筷子的國王。《萬事皆有錯,余老》中有壹句“前者怕姬子,因其象”。司馬遷《史記》說:“若為象,姬子嘆曰:若為象,必為玉杯;對於玉杯來說,它壹定是思遠方鎮的壹件奇怪的東西。馬宮的漸進從此開始,不可動搖。”
古人稱筷子為“筷子”,朝臣姬子從紂王人使用象牙筷子的情況推斷,紂王的宮廷生活壹定是極其奢侈浪費的,因此他為國家的命運擔憂。
精美的筷子出現在商朝,不僅僅是在史書記載中。商朝故都安陽殷墟出土了6把青銅筷子(距今3000多年),說明最原始的筷子比這還要早。果不其然,上世紀90年代,高郵龍魚莊遺址發掘出42根骨筷,距今已有7000年歷史。
自漢代以來,古代文獻中關於筷子的記載比比皆是,出土文物中各個時代的筷子也越來越多。
在古代關於筷子的故事中,人們印象最深的壹定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劉備談天下英雄的故事。這段話其實是根據《三國誌》正史:“第壹個吃飯的人第壹個丟了筷子。”劉備吃了壹驚,手裏的勺子和筷子都掉了。
在《史記》中,壹個著名的周亞夫被漢景帝殺死的故事也與筷子有關。
周亞夫很驕傲,但是韓晶不喜歡他。有壹次,韓晶在宮裏請周亞夫吃飯。他有壹大塊肉放在壹個大盤子裏,既沒有切,也沒有“肥”,就是沒有給筷子。周亞夫不高興地向管事要筷子。漢景帝笑著對他說:“這不使妳高興嗎?”周亞夫羞憤交加,壹氣之下走了。景帝嘆道:“這樣的人怎麽輔佐少爺?”後來,韓晶抓住了周亞夫似是而非的過錯,老將軍因被誣陷受辱而自殺。
古代有很多關於筷子的詩,如李白《難於上青天》中的“我拋下我的食棒和杯子,我不能吃也不能喝,我拔出我的匕首,我徒勞地窺視四個方向”。杜甫《兩為道》中“犀筋久累,精鍛鳳雕刀甚少用”(“犀筋”指犀角制筷);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中有“拿杯酒來我飲,與君打箸”。
有兩首古詩專門吟誦筷子,通俗易懂,非常有趣。
朱,宋代女詞人《詠誌》;
明代詩人程,以竹為詩;
古人稱筷子為“箸”,其實早期就有箸、筷。這些詞有“竹”或“木”的偏旁部首,與制作筷子的原料有關。
那麽,筷子是什麽時候變成筷子的呢?
明代以前,文獻中找不到“筷子”這個詞。明代陸容《園雜記》說,箸叫箸,起源於江南水鄉。吳中壹帶船夫“忌諱”,“竹”讀作“居”,不吉利,故稱“筷子”,後改為“筷子”,字頭為竹。隨著吳、蘇經濟的發展,“筷子”這壹名稱流傳開來。
從“筷子”到“筷子”的稱謂演變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歷史轉折。在明清小說中,兩個名字是混在壹起的,比如《紅樓夢》。到了民國時期,這種替代徹底完成了。在魯迅和茅盾的作品中,幾乎看不到“朱”這個詞。
根據進食方式的不同,世界上的人可分為三類:壹是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越南、蒙古、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中國人使用筷子作為進食工具;壹是歐美拉美使用刀叉的西餐體系;首先,使用手抓大米的國家包括非洲、西亞、印度和東南亞的壹些國家。
這三種餵養方式哪種最先進?這裏我只提壹個事實,結論不言而喻:無論是搶飯,還是用刀叉,這些都是我們的祖先已經玩過的東西。
用手餵食來自於動物的本能,所以所有的種族在起源之初都要經歷這個過程。中國人也不例外。在中國手指的命名中,壹根手指被稱為“食指”。
用手吃簡單方便,但隨著熟食的出現,再用手抓就不太合適了,有被燙傷的危險。中國是用陶器和青銅器烹飪最早、最成熟的國家。現在有考古成果證明筷子原來是用來夾湯的菜的。
筷子發明後,食物可以被切成絲和丁分別品嘗,從而使烹飪方法更加豐富,飲食更加精致。
有個笑話。壹個印度人來中國,學不會用筷子,就跟中國的朋友說,妳發明的東西是多余的。我們印度人不需要筷子,但是我們可以吃任何東西。中國朋友笑著說,妳真厲害,晚上我請妳吃火鍋!
關於刀叉,中國人的祖先很早就使用了。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骨制餐具刀位於中國浙江河姆渡遺址,距今7000年。至少在4000年前,在中國西北部的齊家文化遺址發現了壹些骨叉。
我國壹些商代墓葬中也出土了刀叉和餐具,說明刀叉也是商代人使用的主要餐具之壹。很多出土文物證明,刀叉的使用在中國壹直延續到宋元時期,只是成為了筷子文化的配角。
西方人使用刀叉作為組合餐具的歷史不是很長。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們用手吃飯。在中世紀,人們仍然用手抓食物。當時教會認為,肉和其他食物是上帝為了造福人類而賜予的,用餐具接觸食物是對上帝的傲慢和侮辱。
歷史學家雷亞·坦納希爾(Rhea Tannahill)認為,叉子最初在歐洲和近東使用了很多年,但它們只被用作廚房用具。叉子作為餐具的廣泛使用始於十世紀的拜占庭帝國。
17世紀晚期和18世紀早期的歐洲刀叉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歐美餐具的形式,19世紀的英國四角叉後來成為西方餐具的標準形式。
與刀叉相比,筷子簡單、方便、成本低、功能更完善。正如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所說,“筷子可以極其靈活地使用,可以夾、戳、捏、挑、挑、拿、剝,手指能做的動作都可以做。”所以中國飲食方式的演變選擇了筷子而不是刀叉。
中華文明極其厚重,從筷子文化就能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