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是與“現代體”相對的壹種詩體。在現代詩歌形成之前,除楚辭之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被稱為古體詩和古風。這是按照古詩的做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不拘小節,平鋪直敘。韻腳較寬,除了七字白亮句的韻腳,壹般都是其他句子押韻,韻腳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變的。空間的長度沒有限制。句子可以統壹為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體,也可以長短句混合,隨意變化,這就是雜體。
五言七言古詩很多,簡稱“五古”、“七古”。雜字有壹字到多十字,壹般是三、四、五、七字混合,以七字為主,所以習慣上歸為七古字。漢魏以來,樂府詩最初是以音樂為伴的,包括歌、行、曲、詞。唐代模仿以前的樂府,如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三吏》、《三別》、白居易的《新樂府》,都是不合拍的,屬於古詩詞範疇。另外,唐代以前就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者叫“古絕句”,唐代就有了作家,這也是古詩詞的壹種,不同於現在的絕句講究的是平齊。
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互動關系。南北朝後期,壹些詩歌開始強調韻律和對偶性,但尚未形成完整的韻律,是壹種由古風向近體詩過渡的形式,或稱“新體詩”。
唐代的壹些古詩有法家傾向。比如王波的《滕王閣》是古體詩,但是平仄和諧,八句,類似於兩個七言絕句,兩個押韻。唐代格律詩定型後,詩人的古體作品往往融入近體句式。如王維、李奇、王昌齡、孟浩然等人,五大古籍中有相當多的韻文和對聯。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曲中也有不少句子。而有些詩人卻有意識地與近體不同,經常使用別扭的句子,偶爾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都有所創造。後來,明清學者有意識地註意到古詩詞合並成正則句,用怪句避開正則句的現象。清代王石平認為古詩是平的,所以趙執信、翁方綱等人專門研究古詩的聲調。他們的研究為詩歌創作中有意識地區分古今韻律做出了貢獻,但卻因為忽略了古詩主要是自然音節這壹事實而顯得牽強附會,甚至被嘲諷為“不把它們當秘密看也沒用。”
現代詩歌的概念:
現代詩在句式上可分為五言和七言;從篇幅來說,有格律詩和絕句兩種。韻可分為五律和七律。全詩* * *四聯,前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排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個聯賽要求對抗。二、四、六、八句結尾壹定要押韻,壹般是平韻。
現代詩,又稱近體詩(“現代”和“現代”都是唐代術語),強調嚴格格律。現代詩有四個基本要求:壹是規定了句子和字數;二是按規定的韻部押韻;第三,要求上句和下句的字平、對、粘;四是規定某些句子要用詞,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近體詩分為兩類:(1)律詩,由八句組成,其中五句叫五言律詩,七句叫七言律詩。(2)絕句由四句組成,其中五句稱為五言絕句,七句稱為七言絕句。
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的區別;
壹首古詩的句子數量可以多也可以少;每首近體詩都有確定的句子,而絕句只有四首,格律詩只有八首。排在律師刑期之上,另作陳述。
二、古詩詞字數不確定,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雜字;現代詩詞句子有確定的人物,只流行五言、七言,不能隨意加減。
三顧體詩用韻不嚴謹,韻腳可平勻,韻中可變;現代詩有嚴格的節奏,壹般要做到聲韻平衡,押韻到底,不要改韻。
四體詩對韻的通順性要求極其廣泛;現代詩大多對詞的層次有嚴格的要求。
五首古詩不要求對仗;現代詩除了絕句,還要求在指定位置對仗。
[註意]
1現代詩的押韻很嚴格,無論絕句、格律詩還是詩句,都要押韻到底。押韻(又稱“落韻”)是現代詩歌的禁忌。
現代詩歌以雲平為正面例子,很少使用押韻絕句和格律詩。雲的格律詩很像古風,往往可以認為是“入法古風”,因為近體詩畢竟是以平仄韻腳為主。
除了五律七律,偶爾還有壹些六言詩,這是很少見的形式,就像五七言三韻詩壹樣。
新詩的特點:
中國新詩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而形成,中國文學進入了壹個輝煌的現代時期。五四以後的詩歌被視為中國詩歌的壹個獨立階段和特殊部分,被稱為新詩,不僅因為它在時間上屬於現代性,還因為它反映了中國詩歌的現代化進程,是現代意義上的詩歌,這也是新詩之所以新的原因。就其主流而言,新詩的特點是:(1)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鋒和專欄,它立足於現代民主和科學民主文化啟蒙下的社會主義思潮,集中表現了對人民命運、人民命運和國家命運的關註,在創作主體的人格、描寫對象的自我意識和社會化的廣度和深度上得到了加強。(2)以改變詩歌的語言為突破口,以白話文為武器,經歷了壹場真正的“詩歌領域的革命”,脫離了舊傳統,自覺地擺脫了古典詩歌的嚴格規則,最終實現了“詩體的大解放”,“從壹種非常接近舊詩的詩變成了自由的新詩”,從而形成了壹種完全獨立於傳統詩歌的全新的詩歌形式,建立了現代詩歌的新傳統。(3)新詩既然以舊詩為革命對象,就必然以引進外來形式為詩歌模式。五四時代,我們的新詩基本上是借鑒外國詩歌(主要是英國詩歌)”(朱光潛《新詩向舊詩學學什麽》,所以是對世界進步文學傳統幾百年積澱的新延伸”。在中國詩歌演進的歷史中,正是這樣,中國新詩不斷地受到外來的影響,融入自己的民族風格,以至於在語言鑄造和詩歌藝術操作上越來越類似於外國詩歌,逐漸增加了它的世界主義色彩。(4)新詩確實打破了舊傳統,建立了新傳統;但破與不破不等於切割,只是揚棄與吸收,批判與繼承,即推陳出新。如果妳不推陳出新,妳就不能推陳出新,如果妳沒有東西可以推動陳就不能推陳出新。每個時代的新詩總是在民歌和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創作,吸收其他民族的新因素,但其根源必然是深深植根於社會現實生活的土壤中。
就人們所知,胡適是最早的新詩先驅。從1915-1916開始嘗試白話詩。他從壹開始就朝著打破舊詩最頑固的語言形式的方向進攻:“要想有新的內容和新的精神,首先要打破束縛精神的枷鎖。”他主張詩歌要“語言自然”,“詩怎麽寫就怎麽說”。他曾說:“從詩歌革命開始,詩歌就應該作為作文來寫”。他把這種“詩性探索”稱為壹種嘗試,並將其概括為“詩體大解”(新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