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的秋蔭半開,
傍晚下著雨,卻揮之不去。
青山周圍沒有路,
突然看到千帆逼近。
王安石晚年居金陵中山,“吟詩談佛”(蘇軾語),追求心境平和。與之相對應的,是雅禮公在創作中寫的大量絕句。他用這種簡潔輕盈的形式,表達了自己冷漠的心情。這首小詩就是這樣壹個例子。
詩歌描寫劃船在河上看到的風景。我寫過秋影,雲雨,青山,遠帆,都是很開闊宏大的意象。但全詩造成的藝術境界,不是豪邁,而是空靈明亮,關鍵在於壹個遠字。這位詩人接受了各種各樣的想象來構成他的畫面。那句“江北秋影半開”,雨過天晴,雲半開,淡淡的藍天帶來了晚霞的輝光,給人壹種悠遠的感覺。壹句“黃昏時有雨,但揮之不去”把黃昏時的雲帶得栩栩如生。“低仿徨”原指人的徘徊沈思,這裏用來表示雨暮雲低而緩動,意趣獨霸,動於無聲。在這兩句話中,詩人勾勒出壹幅秋江的晚霞圖。有著米家山水的朦朧含蓄之美,畫面並不明亮清晰,似乎在刻意追求壹種半明半暗的狀態。陰沈的秋日天空不全是歡快的而是“半開”,說明光線不太明亮;黃昏的雲不是明亮明亮的,而是陰雨綿綿的。它不是暴風雨前翻滾的烏雲,而是低容忍度,閑適寧靜。所以,偏僻和優雅成了這幅畫的基調。
從雲端到河邊的青山,山巒蜿蜒曲折,仿佛要擋住詩人前進的道路。然而,遠處搖曳的船帆告訴詩人,未來很遠,路漫漫其修遠兮。這兩句話描述的是等著專程去江邊的感受,不僅有風景,還有風景中的人,有意為之,平凡的風景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後來陸遊的名句“山無水疑無路,暗有別村”由此而生。這裏青山的曲折,船帆的搖曳,也構成了壹幅遙遠的畫面,與上面兩句話渾然壹體。這首詩的深意不是屈服於黑暗,而是反抗黑暗。抵抗黑暗可以打開千帆種族的視野,這是詩人通過風景的變化而體驗到的壹種人生哲學或政治哲學。所以這首詩是建立在辯證思維的基礎上的。
蘇軾評論王維的詩畫,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詩的語境和畫的意義放在壹起講。詩畫的緊密結合,在唐代山水詩畫中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王維、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園詩,都有繪畫的氣質和神韻。唐代的山水詩和畫突出了自然之美。宋人山水畫重質,通過時序、季節、布局表現現實生活。山水詩也崇尚清新、含蓄,要求通過客觀描寫表達真情實感。王安石的山水詩很好地把握了這壹點。這首詩,講的是壹次江河之行,以陰郁的背景配以開闊的畫面,輔以深沈的格調,與米芾山水畫的筆法壹致,呈現出壹種含蓄朦朧的美。同時,詩人在描寫景物後,抒發了對長途跋涉和風雲變幻的惆悵之情,並在山水詩中加入了主觀思想,豐富了詩歌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