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從《登高》看杜甫“沈郁悲壯”的詩風

從《登高》看杜甫“沈郁悲壯”的詩風

卡師傅(712—770),文字優美。河南珙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擅長律詩,也是新樂府詩風的開創者。他的詩節奏和諧,選詞簡練。“身為性癮者,說個不停”,體現了嚴謹的創作態度。他的詩歌深刻而廣泛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譽為“詩史”。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譽為“詩聖”。杜甫的詩借鑒廣泛,兼收並蓄,獨具匠心,風格多樣,其中“沈郁頓挫”是其最顯著的特點。

登高是壹首17字的詩:首聯和駢聯以景物為主;頸聯和尾聯重在抒情,體現了杜甫詩歌沈郁頓挫的風格。

第壹副對聯列舉了風、天、猿、竹、沙、鳥等六物,用急、高、悲、清、白、飛來形容,使秋景的蕭瑟氣息濃郁起來。特別是用“喪”字點出了巫峽猿猴啼哭的慘狀,正好融化了當地的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猴唱三遍?淚痕沾衣。”(《荊州記》),把眼前的秋景寫得更具體,更蒼涼。“哀”字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大自然的悲涼意象。生活的艱辛。讓詩中的意象突然有了濃濃的傷感色彩。第壹副對聯著眼於具體的環境:詩人爬山時眼前所見、耳聞,創造了壹幅壯美的長江秋圖。而顓頊則從壹個更大的地方落筆,著眼於詩人眼前所見、耳畔所聽的整體景色:“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飄落,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用“無邊”二字,展開了“落樹蕭蕭”的畫卷,又用“無盡”二字,展開了“長江滾滾來”的畫卷,形容秋景肅穆、清冷、深遠。“無邊”、“無盡”等詞既描述了秋天天氣的典型特征,也表明了詩人此時的心情激蕩:落葉紛紛落,壹年將盡,漂泊的歲月轉瞬即逝。詩人忍不住要求“傷心地望過千秋,淚灑壹地”,表達壯誌難酬的痛苦。從抒情的角度來說,為後兩聯抒情做了鋪墊。前兩聯有兩個顯著特點:壹是兩聯的詩句連貫,全詩開頭的“風急”二字最為重要,因為風急猿哀,鳥飛歸去,樹倒長江卷;第二,兩句對聯的詩句抑揚頓挫。第壹副對聯寫的是近景,對聯寫的是遠景,而“無邊”二字是仰視,“無盡”二字是俯視,這樣距離就近了,層次就清楚了,起伏就“抑揚頓挫”了。

前兩聯描寫的秋景,是後兩聯的背景,重在表達深刻而廣泛的情感。“我從三千英裏外趕來。悲涼今秋,百年愁苦我獨攀此高”是杜甫陰郁失意風格的壹個例子。兩句話中l4詞的容量是相當大的。宋代羅大靖《何林宇錄》卷十壹稱“壹聯八義”:“萬裏”,相隔千裏,徘徊萬裏,有壹層樓;《悲秋》,深秋蕭瑟,時序淒慘,二樓;“做客”,送客人到異地,異地居住,三層樓;“常客”,長期被拘留,無奈,四層樓;“百年”,年齡

已經是黃昏了,這還不夠,五層;“有病”,體弱多病,處境艱難,六層樓;《上臺》,遙望故鄉,思念親人,七層:“獨自上臺”,沒有任何親友,八層孤獨,八層相連。句句深入,竹筍壹層壹層剝下來,讓我為大自然的秋天難過,也為生命的秋天難過。可以看出,杜甫此時此地的深深哀愁,與“禍兮福兮禍兮,心累兮酒兮塵之所系”的社會動蕩聯系在壹起:“苦與恨”壹詞將詩人復雜的情感和仇恨描述到了極致,“苦與苦與恨”既指社會,也指個人,將廣泛的社會內容融於詩人悲秋的情感巾中。心痛和厭倦是我酒裏的壹層厚厚的灰塵,卻使杜甫的苦、苦、恨之情更加具體,壹個充滿憂患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總之,登高抒發了詩人的憂憤之情,體現了杜甫詩歌沈郁的特點,具有悲壯之美。全詩四節八句,都是對仗,曲折鏗鏘,曲折婉轉,表現出唱與嘆的情感之美。因此,明代胡應麟的詩中盛贊登高為“古今七律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