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簡介。
俞平伯生於公元1900年,原名俞明恒。他的祖籍在湖州德清東郊的戴南村。他是新文化運動初期著名的文學家、紅學家、詩人,因為他是中國白話詩創作的先驅之壹。俞平伯十五歲時就讀於蘇州平江中學,後來考入北大文學系民族預科。兩年後,俞平伯在杭州娶了壹個叫許寶馴的女孩。許寶馴壹家都是昆曲愛好者,許寶馴的父親是業余昆曲愛好者,母親不僅會唱昆曲,還會作詞作曲。
1918年,俞平伯第壹次出現在文壇。他的白話詩《泉水》受到許多人的喜愛。第二年,他與朱自清創辦了最早的新詩月刊《詩刊》。俞平伯1919北京大學畢業。從1921開始,俞平伯開始研究《紅樓夢》,並逐漸走上了研究古典文學的道路。後來在清華大學講學,重點研究清詞、戲曲、小說和中國詩歌,成績突出。
1931九壹八事變後,俞平伯開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寫了許多激勵中國青年的詩歌和文章。1935年,俞平伯當選古音社社長,肩負起拯救昆曲的重任。1952之後出版了俞平伯的《紅樓夢》部分文章和書籍。1958年,俞平伯為紀念湯顯祖在京試演《牡丹亭》,周恩來也到現場觀看。歷史悠久的俞平伯依然關註著昆曲的發展。1981年,他和俞振飛為《真飛曲譜》作序。1986年,俞平伯應邀到香港參加紅樓夢學術研討會。六月1990,15。
俞平伯有哪些作品?
俞平伯的作品很多,涉及很多領域,散文、詩歌等。因為俞平伯壹生從事紅樓夢研究,所以俞平伯的《紅樓夢》《紅樓夢》等作品都很有名。
《紅樓夢》全書共分三卷,上卷主要論述《紅樓夢》前四十回,中卷主要分析《紅樓夢》錢八十回的故事,下卷主要研究佚文和胖評。後人把這部書評價為《新紅樓夢》史上的第壹部專著,因為這部書雖然篇幅不是很大,但涉及到《紅樓夢》的諸多領域,其中的壹些研究成果對後世的《紅樓夢》研究者有很大的幫助。
《紅樓夢》壹書也是俞平伯的重要研究成果。本書重點講述了《紅樓夢》後30回的故事。其實這本書的前身是《紅樓夢》。1953年9月,俞平伯將《紅樓夢》改為《紅樓夢》,並在書中插入了200多幅精美的圖畫,以便讀者更好地欣賞。但這本書在後世極具文學價值,無論對《紅樓夢》研究者還是古典文學研究者,都相當於壹盞定向燈。
當然,俞平伯也有壹些精美的散文作品,如《顏》、《冬夜》、《西歸》等。壹些著名的散文作品,如《西湖六月十八夜》、《陶然亭雪》等,受到很多文人的追捧和欣賞。
俞平伯散文的特色
俞平伯散文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散文的語言上。首先,俞平伯的散文追求詞與詞之間搭配的奇詭,所以俞平伯會很註重定語的使用,俞平伯經常會用兩到四個詞來修飾限制性名詞,精致精彩,不僅很新穎,讀起來也很獨特。在句式上,俞平伯不拘泥於壹種句式,而是將駢文與長短不壹結合起來,非常靈活,但有時又註重對仗的工整,有壹種很深的古典韻味。其次,俞平伯的散文是白話文、文言文和書面語的結合,這使得他的散文語言優雅,很有文采,而文中的壹些口語化的詞語又使得俞平伯的散文讀起來很接地氣,很親切。
最後壹點是俞平伯在散文作品中會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既增加了文章的表現力,又賦予了文章豐富典雅的氛圍。俞平伯認為,重復、重疊的寫作手法可以提升文章的基調,增強文章的整體美感。比如俞平伯的小品《船槳影下的秦淮河》,俞平伯用了很多疊字,特別朗朗上口,很有音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