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樣的女人是美女?
在人類文明無窮無盡的思想中,美是精神的源泉。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自己對美的理解。英國男人看重淑女型的女人:做事穩重,有分寸感,不拖泥帶水,氣質端莊嚴肅。法國男人偏愛優雅、有女人味、充滿魅力的女人。他們舉止嚴謹,衣著考究,與人交談講究語言藝術,待人接物有禮貌。對於美國男人來說,牛仔褲和運動鞋,再加上壹雙藍眼睛、黑皮膚、胸部適中、臀部圓潤的女人,可以吸引任何壹個美國人。西班牙女人應該留長發,穿西裝隆胸美腿。她應該是高傲倔強的,會用眼神吸引人。意大利女人都化妝噴香水,脖子上戴項鏈,手上戴手鐲,當然還有誘人的裙子。耶穌是意大利人心目中的女神。日本女性端莊溫柔,笑容和體態都很溫柔,日本男性非常重視女性的體型,強調臉部和脖子是否性感。如果有人問亞裏士多德,“為什麽人們渴望身體的美?”他的回答是:“只要他不是瞎子,就不會問這個問題。”美俘獲人心,魅惑人心,激起人的情感火焰。從柏拉圖的“形而上”哲學,到現代畫家筆下的各種精美海報,對人類美的描繪,生動地展示了人類對美的渴望和想象。只要我們翻閱古往今來的文獻,就不難發現,人類對美的追求貫穿了整個人類歷史。對於古希臘人來說,標準的美女形象應該是:鵝蛋臉,光滑的額頭,挺直的鼻子,杏仁狀的眼睛,略顯凸出的襯衫。此外,向往崇高理想的古希臘人認為,壹個美麗的女人應該看起來平靜,甚至略顯嚴肅。古希臘著名學者畢達哥拉斯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就提出了“萬物皆算”的重要觀點。他發現“和諧可以產生審美效果,和諧是由壹定數量的比例關系衍生出來的。”“黃金比例”是壹種和諧的比例關系。他發現1: 1.618和1: 0.618的固定比例非常漂亮,所以稱之為“黃金比例”。它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們普遍認為美的比例,更是對數字、藝術和人類自身關系的反思。文藝復興時期,標準的面部形象,在列奧納多看來,應該是面部最寬的部分等於嘴唇到發際線距離的長度;嘴的寬度等於嘴唇到下頜骨的距離的長度;唇至下頜的距離為65438+面長的0/4;兩眼之間的距離等於壹只眼睛的寬度;耳朵裏的長度等於鼻子的長度;鼻梁中心到下頜骨的距離為65438+面長的0/2。中國人對美女也有壹套標準。漢唐時期,人們崇尚健美,所以當時的美女往往寬厚肥胖,肩圓胸闊,看起來很優雅。宋代以後,人們對美女的要求逐漸趨於柔弱嬌嫩:削肩、平胸、彎腰、纖足。中國傳統美的標準是:飽滿的鵝蛋臉,細長的眉毛像彎彎的月牙,四肢手指修長,皮膚細膩,白中帶紅。而在西方歷史上,卻壹直主張鵝蛋臉,光滑的額頭,挺直的鼻子,杏仁狀的眼睛,微微隆起的胸部。同樣,中國人也非常重視外貌和身材的比例。壹、臉分三分:從發際線到額頭,上朝;從眉毛到鼻子的下端是心房;鼻子下端至下頜角為下庭;這三個法庭基本上是平等的,這是漂亮臉蛋的最低標準。其次是5眼:臉的寬度等於5眼的寬度;兩眼之間的寬度等於壹個眼寬,眼睛左右各有壹個眼寬。另外,應該是3連:即左右臉頰有壹張嘴的寬度。至於身材好的,有站7的概念:站立時身體的高度相當於7個頭的長度。《詩經》中有壹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達了對壹個溫柔善良的美女的贊美。還有壹句“男人長得帥,穿得好”,表達對身材修長勻稱,身材豐滿輕盈的女人的欣賞。同時,還有壹首詩“對方是巨和的兒子朋友...另壹個的兒子巨大而忠貞”,說明當時的男人也喜歡豐滿、高挑、火辣的女人。魏晉美人的灑脫之風,唐代美人的婀娜豐滿之美,乃至明清女子的鞋、弓、襪的病態之美,都可以從各個時代流傳下來的詩詞、詩歌、書畫雕像中得到驗證。《洛神賦》中有對美的描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美的標準。越接近這個程度,就越接近美。宋玉《弟子頌》也有:“人間之美是莫若楚,楚之美是莫若臣,臣之美是莫若臣之子。對於業主的兒子來說,增加壹分太長,減少壹分太短;粉太白,朱太紅;眉如玉羽,肌如雪;腰如束,齒如貝;微笑,迷惑羊城,愛上蔡。這種對美的描述令人著迷。她是美的標準,是美的化身。任何壹點的增減都會損害她的完美。除了外貌和身材,美女的儀態、氣質、著裝、香味都很重要。曹植在《美女》中寫道“美女是妖且閑,走彎路。冉冉到處都是柔軟的條紋,樹葉正在飄落。卷起的袖子在她的手上清晰可見,白皙的手腕上戴著金手鐲。她頭上戴著壹只麻雀金釵,腰上戴著翡翠綠玉。身上的珍珠閃閃發光,珊瑚和珍珠穿插其間。羅衣搖曳,輕飄飄隨風而歸。期待榮耀,長嘯如青天。“形容壹個采桑女子,容貌艷麗,性格嫻靜,動作婀娜,體態婀娜,體態婀娜,衣著得體,神態生動,對生活充滿憧憬,吹氣如蘭,多妙。這些都是壹個美女必備的。清代張潮說:“所謂美人以花為姿,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維為姿,以玉為骨,以冰為皮,以秋水為姿,以詩為心,使我心安。“也許這樣的美女從來沒有出現過。但在古人的詩詞中,往往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們的存在。也許最美的樣子只存在於我們的想象中。100年以來中國審美標準的變遷軌跡是,20世紀初,洋貨、傳教士、大眾傳媒將西方的生活方式引入中國。壹本倡導女權運動的書《婦女鐘》應運而生。該書不僅措辭強硬,而且強烈抨擊纏足,主張女性“剪頭發、讀書、參政”。這是壹個代謝期。至少在年輕人的心目中,崇洋媚外和愛國是可以劃等號的。世紀初稍有起色的婦女解放運動開始深入人心。婦女解放運動始於自由戀愛和婚姻,新式婚禮開始在城市流行。“新文化運動”對這壹時期的女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壹時期的女性穿著窄而細長的高領衫裙和黑色長裙,衣著相對簡單,而發夾、手鐲、耳環、戒指等配飾則很少使用。20世紀20年代的五四運動就像壹股清新的風,壹下子給壹度蕭條的社會註入了清新的空氣。正是在這個時代的開端,新詩人劉半農創造性地在漢字中加入了“她”字,為宣揚“她”字而創作的那首新白話詩《我怎能不想念她》,成為這個時代的音符。20世紀30年代,巴黎新風格漂洋過海,幾個月內風靡上海。後來在全國其他城市流行起來。各大報刊還開辟了服裝專欄,邀請著名畫家繪制時尚插畫。紅極壹時的《時尚美圖》月刊,促成了文明新裝的流行。在物資匱乏,人心惶惶的40年代,他們談什麽時尚或時裝?戰爭讓生命輕如鴻毛,連美女也不例外。上世紀50年代,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婦女撐起了半邊天。大量女性脫離了家庭的束縛,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業。這些女性得到了社會的壹致好評。無論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工作環境、個人興趣,壹個願意嫁給不知名的軍人、工人、農民的女大學生形象,也成為了壹個時代的美好形象。20世紀60年代是壹個動蕩而充滿激情的時代。世界從二戰的陰影中恢復過來,變成了無拘無束的性感。但那都是境外。在國內,20世紀60年代是壹所整齊劃壹的學校,甚至整齊到沒有性別差異。男女關系簡化為“同誌”、“戰友”、“階級關系”,美女換成了“鐵姑娘隊”、“女子采油隊”等字眼。70年代,被扼殺的男女之愛在知青群體中逐漸蘇醒,其標誌是情歌和情詩的流行。從1969開始,唱情歌、抄情詩壹直是知青界的時尚。但那是秘密。上世紀80年代,“物質文化”開始顯示其威力,時尚第壹次有了高價標簽。東方美不再追求簡單的討人喜歡,內在的個性和魅力才是最有力的武器。90年代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個人都想盡辦法變美。經典的美妝形象已經成為過去,評判美的標準不再那麽統壹,化妝技術也越來越精良。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每個人都可以不惜壹切代價成為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