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小學古詩詞中知人論世的表現

小學古詩詞中知人論世的表現

方法

用“以意逆誌,知人論世”的方法欣賞詩歌。

情感態度

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獨立鑒賞的能力,使他們對詩歌進行多元化、創造性的解讀。

教具

多媒體課件黑板

教學重點

1,理解“知人善任,以意逆誌”的具體含義和鑒賞方法。

2.運用“以意逆誌”的方法欣賞簡單的詩歌;

教學困難

培養學生獨立鑒賞的能力,使他們對詩歌進行多元化、創造性的解讀。

安排三個課時。

教學步驟和要點:

首先,導入:

中國壹直有“詩國”的美譽。詩歌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國人的驕傲。幾千年來,中國人壹直在唱歌,唱詩,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地位,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中國人。子曰:“不學詩,無話可說。”梁武帝說:“三天不背玄慧(謝朓)詩,就有口臭。”先賢們都強調學詩的重要性,但如何學詩,學透,是壹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今天我們就考壹下教材第二頁的大考,看看兩千多年前孟子關於學詩的壹些見解。

第二,看課文,畫出重點

第三,理解“違背意誌的意思”

1,明確定義,初步了解意誌對意誌的違背。

——從整部作品出發,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理解詩的主旨,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猜測作者的本意。(用,用;意,自己的親身經歷;逆,投機;池,作者寫詩的初衷)

也就是說,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往往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就是把自己當成詩人,然後“心比心”,去了解和推測詩人在詩歌中的感受,從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意逆誌”的詩歌鑒賞方法。

2.違心地感覺

用幾首反面的詩來說明“以意逆誌”的詩歌欣賞方法

(1)“黃河之水如何移天”,李白是在胡說八道嗎?

——沒有“違心”也不明白詩人創作的目的和表達的特點。因為詩人仰望黃河上遊,看到水天壹色的磅礴氣勢,寫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和經歷,也符合普通人的感受。其用意並不是要說明黃河真正的源頭在哪裏。

(2)杜甫《朱門酒肉臭》詩中,有人質疑“肉能臭,酒怎能臭”。妳認為他的錯誤是什麽?

——不存在“以意誌反對意誌”,而是文字死了,文字害了文字。“酒肉”指的是朱門富人的奢華生活,不能強行理解。

(3)杜牧《博秦淮》詩中“商女不知亡國恨,猶隔江唱後院花。”有人說作者要求的是“商業女性”。妳認為呢?

錯了!照字面讀,所以曲解。用“以意逆誌”的方法去理解,就會得出正確的結論。對作品的批評絕不是商業女性,而是對那些在餐廳裏要歌買笑、尋歡作樂的權貴們的譴責。實際上,這是作者(陳)因追求放蕩享樂而最終滅亡的歷史,諷刺了晚唐統治者不吸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心和深切關懷。

3.結合詩歌解釋“以意反意”。

(1)準確理解詞語的具體含義來判斷詩人的感受。

涼州宋

唐·王誌煥

黃河越來越遠,因為它在黃河中間流動,玉門關坐落在壹座孤獨的山上。

何必用楊柳的悲歌來抱怨春天的耽擱,老玉門關,壹個春風不是吹的啊!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的壯麗荒涼景象。遠遠流過的黃河,仿佛與白雲相連,玉門關孤零零地立在群山中,顯得孤獨而寒冷。何必用羌笛吹悲柳歌怨春來遲?原來玉門關周圍的春風是吹不起來的!表達邊防戰士的思鄉之情。

(2)主觀感受和生活經歷在理解詩歌中的作用。

在山上旅遊

杜牧

遠處寒山,石徑斜斜,白雲深處有人。

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漫步山間,悠然看風景。

路途的遙遠,氣候的寒冷,山路的艱險,夜空的璀璨,凸顯了楓葉的美麗,也深深地愛著它。

(3)整體把握,由表及裏,由淺入深。

豐樂亭有春

歐陽修

紅樹林青山雕零,長郊區草壹望無際。

遊客們,無論年齡多大,在春天,都會在球場前走過。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

總結:用“以意逆誌”的方法解讀詩歌,平時要多了解古代文學常識,掌握壹些常見意象的具體含義。只有這樣,才能準確解讀詩歌的內容和主題。

二、理解“知人論世”

1,明確定義

——《知人論世》就是要理解某個人的作品,要理解這個人,研究他的時代,也就是要結合作家的思想和時代背景來理解作品。為文學閱讀和欣賞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材料,無疑對理解原文有很大的幫助。

2.為什麽要認識人,討論世界?

——王國維說:“所以,人是為世人所知的,人是違心的,所以古詩少之又少。”目的是更準確地把握創作的背景,從而更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和主題。

3.如何認識人,討論世界?

——盡可能多地了解作者、他的時代背景和創作。但也不能誇大“知人論世”的作用而忽略了對原文的探索,否則必然導致新的曲解。

4.怎樣才能用“知人論事”的鑒賞方法來鑒賞詩歌?課文裏說了什麽?

a、盡量充分利用已有的史傳材料和後人的評論,全面把握作者的心路歷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謂的心路歷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是指作者的人生經歷、追求、理想、人格、品質等。)

例如:

杜甫是壹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胸懷大誌的詩人。杜甫想當宰相,卻因為“讓皇帝像堯舜壹樣英明,讓風俗更純潔”的政治野心,壹直沒有機會。崇高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價值取向就會無可奈何地失去。老杜在政治上從未有所成就,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憂國憂民,內心十分痛苦。這種痛,是老杜心中永遠的傷口。正因如此,我們可以說“未征服先死,英雄淚灑長衣”這句詩,是老杜懷揣著對諸葛亮的刻骨銘心、敬佩和惋惜而鑄造的名句。(四十多年後,中唐維新派領袖王曾吟誦這兩首詩,以表達“永貞革新”失敗時的心情;數百年後,南宋著名抗金名將宗澤因國事焦慮而病倒。臨終時還背了這兩首詩,叫了三聲“過河”,就死了。這些都標誌著杜甫詩歌的成功,顯示了杜甫詩歌的魅力。)

帶著這樣的想法,我們讀杜甫的《昭君頌》會有什麽更深層次的體會?

趙勇君

萬山萬壑近荊門,光女生於斯,長於斯。

她從紫色的宮殿出來,進入了沙漠,她現在已經變成了黃色黃昏中的綠色墳墓。

她的臉!妳能想象春天的風嗎?,回到月光下的靈魂。

她的玉吉他上的韃靼之歌,訴說著她永恒的悲傷。

——杜甫為何深情哀嘆王昭君?王昭君的故事很感人。她自詡美貌,高擡貴手,不肯賄賂畫師,最後嫁給匈奴,葬於人間,令人心酸。歷代都有很多關於王昭君的歌。就連北宋王力可安史的壹位“硬漢”也寫了《費明曲》,對趙昭君出塞作了很多評論,給予了他深深的同情。這是因為女人漂亮,入宮就被冷落,就像男人有才華入朝就受挫,這是壹件可悲的事情。杜甫對王昭君的頌詞,不過是往他胸口灌了壹磚的方式。

板書: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詩風;

b、弄清創作的具體時間也很重要。

運用“知人論世”的詩學理論,推斷李白“早造白帝城”的主題。學生討論分析,老師及時點評。)

白帝城提前上映

壹大早,我告別了高入雲霄的江陵城,遠在千裏之外,船只有壹天。

兩岸猿猴的叫聲,還在耳邊不知不覺地不停啼叫,輕舟已過了沈重的青山。

這首詩的意思很簡單,但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下面有三種說法。請決定哪個是正確的。

A.李白出川時寫的,早年出川時的壯誌豪情。

b、這首詩是李白流放夜郎路遇到赦後寫的。我們可以判斷這首詩反映了他重獲自由的喜悅心情。

c,遊山玩水的遠大誌向。

——清: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造反。此時他隱居在廬山,恰逢王勇大軍壓境,邀李白下山入幕府。759年春,唐肅宗二年,李白因雍案流放夜郎,經四川流亡。去白帝城的時候,突然聽到赦書,驚喜交加。我立即把船下到江陵,所以詩的題目是“下到江陵”。這首詩表達了當時快樂無憂的心情。

這讓學生明白,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詩意。

進壹步指導:還有其他影響詩歌情感和風格的因素嗎?

c,另外,詩歌可以反映壹個特定時代的風氣和精神。只有充分了解作者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宗教、風俗,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內容和作品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作為送別詩,漢末多有離別之悲,盛唐則總體呈現樂觀基調。-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精神。

三、總結:

我們在欣賞和吟詠古人的詩詞時,要深入探究他們的生活和性格,充分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為好朋友。這就是“知人論世”是壹種欣賞方法。

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壹定要註意:1,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詩歌風格;2、不同的境遇,不同的詩意感受(詩人的生活思想不是壹成不變的,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寫的作品也會表現出不同的情感基調和主旨。) 3.時代不同,精神也不同。

板書:

違心地認識世界

1,準確理解詞語的具體含義來判斷詩人的感受。

2.主觀感受和生活經歷在理解詩歌中的作用。

3、整體把握,由表及裏,由淺入深。

1.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詩歌風格;

2.不同的境遇有不同的詩意。

3.時代不同,精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