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謝濤的詩歌藝術,我們可以進行橫向比較,也可以進行縱向比較。橫向比較就是把它們放在同壹個層面上,靜態地比較它們的藝術異同。縱向比較是從文學史的角度,從發展的角度,考察陶到謝詩歌藝術的變化及其意義。本文主要采用後壹種方法。
論年齡,謝靈運只比陶淵明小二十歲。在詩歌藝術上,他們屬於兩個不同的時代。陶淵明結束了壹個時代,謝靈運開啟了壹個時代。但是因為謝濤壹直說這種差異沒有被註意到。
在文學史上,魏晉南朝通常被作為壹個整體來研究。其實魏晉南朝屬於兩個不同的時期,或者至少是兩個不同的階段。魏晉詩歌繼承了中國詩歌,總的來說,詩風是樸素的。南朝詩歌壹改魏晉時期的質樸,開始追求淫蕩。詩歌藝術的這種變化始於謝濤和謝濤之間的差異。陶淵明是魏晉時期樸素詩的集大成者,魏晉詩歌在那裏達到頂峰。而謝靈運在南朝卻另辟蹊徑,開創了新的風格。正如明路·時永所說:“至於宋朝,古代結束,法律開始。制度壹變,人們就會感到幸福。謝鬼斧無聲,其慶也差不多。”1.王詩涵說:“何仲謨說‘古詩詞之法亡於謝’,他那麽博學,不應該說詩溺於陶耳。如果研究詩人系列,很明顯陶淵明屬於阮籍、左思等老壹輩詩人的行列。謝靈運,另壹方面,屬於新壹代的詩人,如沈約和謝舒。詩風痕跡明顯。
在晉宋時期,謝靈運代表了詩歌藝術發展的主流,所以他生前贏得了很高的聲譽,死後也受到了廣泛的尊重。沈約編纂了《宋書》,在他的傳記之後寫了壹篇長文,論述了從先秦到宋代的文學發展史,可見謝靈運在南朝文壇上占有多麽重要的地位。論詩歌的藝術成就,謝靈運顯然遠不及陶淵明,但他卻邁出了有人必走的壹步,他在藝術上的探索和創新意義重大。可以說,沒有謝靈運開創的新詩風,就沒有唐詩藝術的高度成就。沒有謝靈運等人潛心於藝術技巧的研究和實踐,就沒有絢麗多彩的唐詩。評論家壹致認為盛唐傑出詩人王維對陶淵明虧欠甚多,卻不知王維對謝靈運虧欠甚多。王維繼承了謝濤的兩種詩歌傳統,並加以發展,創造了能代表盛唐山水詩的佳作。從廣義上講,盛唐的整個詩歌也是吸收了這兩種傳統的精華,才達到詩歌藝術的巔峰。
從陶到謝,詩歌藝術的轉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從寫意到人像。
在謝靈運之前,中國的詩歌以寫意為主,物象描寫只占從屬地位。以《山河圖》為例。《詩經》305篇沒有壹篇是以山川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山川只是作為生活的背景或比喻的媒介。這種情況在楚辭中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直到漢末建安年間,曹操寫了《觀滄海》,才有了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完整的山水詩。此後,詩歌中對山水的描寫雖逐漸增多,但仍以寫意為主。陶淵明是寫意的專家。他的生活是詩意的,他的感情也是詩意的。寫詩只是壹種自然的表達。所謂“沒有安排,自然會從他的胸腔裏流出來。”(朱希雨)“風若吹水,自成壹家。”陶淵明雖被稱為田園詩人,但陶詩中描寫景物的句子並不多。冀濤只有壹首詩《謝盛友傳》稱得上是山水詩。喬伊說:“陶公試圖往返廬山,但廬山上沒有詩。古人胸中無感時,不顧風景而不為。”(3)陶詩是寫心靈的,是寫與景融為壹體的壹種心境。他壹點都不在乎塑造山川,也不在乎什麽像不像,什麽像不像,什麽像不像。
這種情況在謝靈運到來後有所改變。在謝石的詩歌中,山水境界占據了主導地位,貧與醜成為主要的藝術追求。陶詩中相互交融的情景,在謝詩中被割裂開來。謝靈運著力於對山水的寫生和描寫,試圖將四季的變化、暮色、晴雨壹壹再現,達到相合的地步。他對陶詩歌的自然狀態並不滿意。他想把風景分解成壹個又壹個鏡頭,展現給讀者。且看下面這首詩,模仿對象有多難:
落基山脈又厚又疊,大陸連綿不斷。白雲抱幽石,青翠旖旎清。(《後漢書·舒寧》)
連障礙物都疊起來了,綠的很深。的丹,的尹。(《晚出西天射堂》)
傍晚下雨時,雲又回到西邊。密林明,遠峰隱。(《幽南亭》)
動蕩越來越不可避免,孤島迷人中川。雲與日相映,空水清。(《江中孤島》)
離山谷還早,船上船時已經晚了。林壑聚晚景,晚霞飄夜天。(《石壁精舍歸湖》)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謝靈運註重文筆,喜歡用排比句,註重色彩對比和構圖和諧。“抱”字是“白雲抱幽石”的意思,“魅”字是“青蔥秀美清”的意思,“隱居”字是“遠峰隱居”的意思,“斂”字是“收斂”的意思,這些動詞都是經過錘煉的,從來不會脫口而出的。謝靈運的別出心裁,從“大陸纏綿”到“巖陡”,“夕霧”到“霜曉”,“空水”到“陰陽”,“雲谷”,也處處可見。《石楠傳》載:“顏嘗問鮑照自身及精神命運,曰:‘謝如芙蓉,自然可愛;妳的詩若繡上錦緞,會滿眼都是。”受這段話的影響,後人常常用“自然”壹詞來評論謝石,仔細想想是不恰當的。所謂“自然”只是相對於顏延之而言的,絕不能概括謝石的風格。真正配得上“自然”二字的是陶淵明,而不是謝靈運。方曰:“陶公不嫌斷繩,謝澤卻全是斷繩。壹個人壹天可以做壹件事。”④很有見地。
從啟蒙語言到現實語言的轉變,是陶到謝的又壹次轉變。
陶淵明似乎對文字的意義有著深刻的理解。既然語言本身具有這種局限性,那麽就要註意言外之意,充分發揮語言的啟發性,從而引起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體會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所以越讀陶詩,越反復咀嚼,越覺得回味無窮。這就是蘇軾所謂的“外燥內糊”(東坡題跋)和“窮而實”(書有蘇轍)。從表面上看,陶詩歌的語言和表現形式是幹巴巴的,但它給讀者帶來的意義和趣味是豐富的。朱自清先生寫過壹篇《陶詩的深度》的文章,說“陶詩並不像大多數人想象的那麽簡單,裏面有很多含義。”他還寫了詩歌多義的例子,還舉了陶詩歌的例子。⑤陶詩歌的這種“多義性”是由其語言的啟蒙性質決定的。朱自清先生所說的“壹詞多義”,只是指典故和出處引起的各種聯想。然而,石濤詞的啟示不僅僅在於典故的使用或詞的來源,還在於其他因素。例如,符號和隱喻起著很大的作用。陶淵明經常寫松樹、秋菊、孤雲、歸鳥。它們象征著詩人自身的性格,並通過它們表現出詩人堅定超然的情操和熱愛自由的感情。尤其是菊花,因為陶淵明的愛好和贊美,有了固定的象征意義,幾乎成了陶淵明在後人心目中的化身。這些話對讀者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它們本身的意義。
但是,以上都是修辭技巧,石濤文字的啟示主要不是來自修辭。陶詩歌的語言達到了兩個統壹:平淡與柔美的統壹;興趣與理性的統壹。這是陶詩歌有意義、有啟發性的主要原因。
前人常以平實的文字概括陶詩的語言風格,這是好的。但是,如果只是平淡無奇,並不能激發人們的藝術想象力。石濤的詞的優點是在平淡的外表下,有著熱烈的感情和豐富的生活氣息。清淡是因為過濾掉了雜質,更加醇厚美好,所以更加耐人尋味。陶淵明有壹首五言詩《答龐參軍》,不太被人重視,卻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詩前的序可以讀為詩:“三遍之後就停不下來了。”我和妳親近,冬春會交朋友。錢是好的,突然就變成老遊了。俗話說‘幾個面交壹個老朋友’,還有比這更糟糕的嗎?人事那麽好,離開語言很容易。楊公嘆了口氣,但總是很悲傷。我已經病了很多年,我不再是壹個作家了。這個不豐,老病跟著。要看李周回報的意思,是相思之都。“文字平凡樸實無華,讀來卻感覺醇厚美好。要深情,真的很有人情味。詩中說:
相知好,何必老。我對遊客感興趣,我經常去森林公園。談論和諧而不庸俗,這個地方
說聖人。或者打幾架,自由飲酒。我是個隱士,與此無關。吳·
只有老弱多廣告。感情穿越萬裏,卻停滯不前。妳愛體素,什麽時候來?
這首詩沒有什麽奇特的想象,如李白的“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沒有什麽新奇的想法,比如柳宗元的《春風無限香,摘蘋果不自由》沒有感情上的起伏和結構上的波瀾,比如韓愈的《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沒有字的雕琢,比如謝靈運的《小弟的賞賜》。陶淵明只是組織了壹首平淡的詩,讓讀者想起與朋友的深厚情誼,享受美好。尤其是“相知何必老”“新的就是舊的”“愛在萬裏之外,卡在山中。”這些詩,越嚼越讀越覺得美,絕不是壹般的字跡能寫出來的。
陶的詩大多是抒情的,詩人的情懷如泉湧般滲透在詩中,風景總是充滿感情的。那些在南風下展翅的麥苗;陪伴他除草歸來的月亮;廚房升起的煙;和春燕,誰不認為他的家人被遺棄,回到他的老窩,都充滿了興趣。陶詩歌不僅充滿趣味,而且充滿理性趣味。他經常在抒情的風景寫作中用淺顯的語言闡釋人生哲理,給讀者以啟發。他的詩歌並不反映他壹般意義上的世界觀,而是表現了他對宇宙和人生更高層次的理解,是他探索生命奧秘和意義、認真思考和實踐的結晶。而這壹切都是用壹種既有趣又合理的語言作為座右銘表達出來的。比如“命屬道,衣食皆固。”(《九月中旬耿旭贏西田早稻》)“不知我在,知物珍貴。”(《飲酒》)“身後的名氣對我來說就像煙霧壹樣。”(《怨詩楚調示龐大師書鄧之眾》)“伏苓之首孤。”(《戊申年六月中旬的火》)“連森林人都沒有意識到,孤獨是奇怪的。”(《飲酒》)都是言簡意賅,發人深省。
與陶淵明的啟蒙語言不同,謝靈運的詩歌語言是現實的。他充分發揮了語言的表現力,增強了語言描寫實物的效果。陶淵明寫松不壹定要松;寫菊花不壹定要在菊花裏;沒必要寫歸鳥。這裏說的是有意歸於他人。謝靈運寫道,風就是風;寫壹個月就是壹個月;要寫山,必須描寫山的姿態;要寫水,就必須寫水的狀態。《文心雕龍·史明》雲:“擇百言,競奇價;情須絕美才能寫事,言必竭新。”這幾句話正好概括了謝靈運詩歌語言的特點。陶淵明經常遇到語言表達的苦惱。他說:“很難表達妳想要什麽。”(《給羊長史》)又說:“這話有道理,我忘了要說什麽了。”(《飲酒》)陶淵明的方法是明辨是非,啟發讀者去想象,去補充自己。謝靈運也感受到了語言表達的苦惱。山川的姿態是無窮的,是多變的,有時難以形成各種筆墨,所以他也說:“虛綠難名”(《渡白岸亭》)。但他還是要用各種手法來描述。語言的現實主義也在他的努力下發展起來。如“春晚綠野秀,巖高白雲屯。”(走進栗鵬的湖口)突出晚春山野的綠、白兩種顏色,以綠野為背景,白雲為點綴,再現了春天充滿陽光和生機的特點。再如“野沙岸凈,天高雲淡,秋高氣爽。”第壹次去縣城,用了四個形容詞來形容秋天的田野、沙灘、天空、月亮,再現了秋天的特點。至於“春草長池,園柳成鳴禽。”(《樓上爬池》)“明月照雪,風強悲。”(《歲歲年年》)是壹句名言。這些詩的好處在於充分發揮了語言的現實主義,講述了別人能感受到卻不能說出口的印象,從不同的角度揭示和再現了自然之美。
總之,陶淵明和謝靈運詩歌藝術的差異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差異,更是時代和風尚的差異。從陶淵明到謝靈運的轉變,反映了兩代詩風的演變。正如沈德潛在《談詩》中所說:“至於宋代,性情漸褪,音律大開,詩之操作亦閉。”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經歷了對音律的重視。
舞臺和重旋律的舞臺。壹旦音律和旋律完美統壹,詩歌的高潮就形成了,這就是盛唐的到來。
註意:
(1)《詩鏡通論》和《歷代詩話續》14。6頁,中華書局1983年第壹版。“告別”被誤認為是“鐿”
②《詩論匯編》,《清史話》第456頁,中華書局1963年第壹版。《明·文遠·赫爾·景明傳》:“詩溺於陶,謝麗珍作之,古詩之法亡於謝。隋朝文怡敗亡,韓力授意,古文方法亡於朝鮮。時,錢寫了《詩品朝》,對它進行了強烈的批判。"
(3)霍建石碩卷上,《清史話續編》1078頁,最早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83年出版。
④《趙薇展顏》第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第壹版,第131頁。
⑤參見朱自清《古典文學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