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化無形為有形的寫作手法是什麽?

化無形為有形的寫作手法是什麽?

妳所說的及時寫作是什麽意思:

第壹,現實與情境的關系

李白《黃鶴樓送別孟浩然揚州途中》詩中“孤帆遠兮碧空盡兮長空唯長江流”。這兩首詩都是以景物的形式,但這個景物包含了詩人對朋友的深情,是抒情的。風景是真實的,但抒情是空洞的。其實這是壹種在場景中表達情感或感受的方式。又如朱的《在水口航行》:“昨夜船上下雨,風雨夜又如何?目前,試卷是孤獨的。還有很多青山綠水。”寫自己在河上的所見所聞,是真實的場景;詩人的山水畫敘事蘊含著人生哲理:風暴總是暫時的,風暴終將平息,青山綠水總是永恒的,壹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終究是不可阻擋的。這是虛擬的。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借景抒情。敘事暗示的寫作方法。又如陳麗的詩《瀑布》:“千巖萬谷不遺余力,遠觀方知源高。小溪能不能留下來,畢竟大海是波浪。”詩中描寫了最終歷經坎坷奔向大海的雄偉瀑布意象。這是客觀的風景和現實。在這首詩裏,詩人寄托了自己的思想:壹個人絕不能滿足於現狀,要胸懷大誌,不怕困難,不達目的決不放棄。這是陳述,不是空洞的陳述。其實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野心的表達。

上述案例中,作者憑借主觀情感、誌向和客觀景物上的理智,“化景物為情感”。從表現內容來說,是情感與景物的關系;從表現形式上看,也是虛與實的關系。

二,現實與對比的關系

詩人在描寫景物時,有時難以正面表現景物的特點,或者詩人刻意追求壹種委婉含蓄的美時,就會采用側面描寫的方法來襯托或暗示,從而達到描寫景物、抒發情感的目的。例如李白在南京壹家酒店的臨別贈言:“壹陣風來,帶來了柳絮,使酒店更加溫馨,吳季以酒勸客人品嘗。我的城市的同誌們是來送我的,當他們每個人都喝幹他的杯子時,我在離別時對他說。哦,去問問這條向東流的河,它是否能比朋友的愛走得更遠!? "詩人用向東流的長江之水(現實)來襯托他與金陵友人的深厚情誼(虛無)。

第三,虛擬現實和隱喻

李漁《於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對過去了解多少!昨晚那棟小樓又向東吹了。故國不堪回首月中明朝。雕花柵欄和玉磚應該還存在,但朱妍改變了它們。妳能有多少悲傷?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流。”李煜國破家亡,妻兒離散,他是壹國之君。他成了階下囚,終身受辱,千古受辱,胸中怨恨,難以言說。詩人用了壹個比喻,充滿了悲傷。“問妳有多悲傷?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流。”化虛為實,以實寫虛,將“愁”物化為流動的春水,無盡的惆悵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如賀鑄《玉案》:“幾多閑情,壹溪煙柳,滿城風,梅雨黃。”詩人用誇張的比喻,化無形為有形,把無限的悲傷和哀愁寫在心裏。“壹溪煙柳”“風吹滿城”“黃梅雨”太多閑愁,不屑壹顧。這種用比喻來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因為比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意更生動,所以更有感染力。

第四,古典詩歌中的空與空白藝術的關系

留白藝術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被廣泛運用,尤其是在以線描手法描寫景物的詩歌中。如賈島《遺書》:“我問妳的學生,在壹棵松樹下,”他回答說,“我的老師去采藥了”。但是,穿過這些雲,我怎麽能知道是朝著山的哪個角落呢?. "作家與男孩的對話是真實的,而詩人“問題”的內容被省略了。隱士長什麽樣就不介紹了。但是,我們可以想象,隱士出沒在山中的雲海,站在山澗旁邊...通過這種以虛寫實的手法,把虛和實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虛實相生的效果。

實際上,上述四種虛實結合的現象與抒情、對比、隱喻、留白等藝術手法是重疊的。以下情況值得關註。

第壹,現景是真的,死景是空的。

壹個已經逝去的場景。或者作者經歷了什麽,或者歷史上發生了什麽。作者把這些東西寫進詩裏,大多是通過與當下的真實場景形成壹定的關系來表達詩人的內心感受。比如李漁的《於美人》(春花秋月是什麽時候)中的“玉雕”和“朱妍”這兩個字,是詩人對故國的留戀,“玉雕”可能還在,美已經雕零。但這些都不是眼前真實的場景,所以都是想象出來的。再比如李漁的《望江南》(我有多恨,昨夜夢中)。第壹個詞“這就像在舊社會的花園裏遊泳,汽車就像馬如龍的流水。“花花月月是春風”這三句話描述的是昔日的繁華生活,與詩人當時無限淒涼的處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現實與現實的結合,凸顯了清醒後的沈重悲傷。再如李白的《訪越古》:“越王勾踐破吳貴,兵盡華服歸。宮女就像滿春宮,但今天只有鷓鴣會飛。”前三句寫的是越王勾踐吃他的面包,喝他的勇氣,壹舉擊敗吳,凱旋而歸的往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回首,小喬初婚,雄壯。羽毛扇尼龍圍巾,談笑風生,欲仙欲死。辛棄疾的《永裕寇亭懷古》:“袁家曹操,封狼居許,奪奔北。”。“以上都是寫自己死的場景,沒有白寫。

第二,現在的場景是真實的,未來的場景是想象的。

古典詩詞中有很多設想未來的詩句。詩人把它與現狀和當前的感情進行比較或對比,用虛擬的現實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柳永《林玉令》:“今夜何處醒?楊柳岸曉風有破月。”這是妳從醉夢中醒來時看到的。弱柳助清風。殘月掛枝,是空寫。詩人設想的這壹悲傷場景,為與戀人離別的場景增添了壹層傷感。再比如李商隱的《雨夜給北方朋友的短信》:“妳問歸期未定。秋池夜雨漲。當* * *西窗剪燭談晚雨。”最後兩句是作者在未來重逢時,向妻子訴說今夜如何思念親人的願景。思念之情之深,溢於言表。另壹個例子是杜甫的《月夜》:“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次躺在我們的屏幕上,看著這明亮的光不再流淚??"這兩句話是詩人某天遇見妻子時的想象。劫後余生,夫妻重逢,感情深厚,淚流滿面。這種未來重逢的喜悅(空虛)恰恰反映了分離的悲傷和痛苦。

第三,從自己的角度寫,從對方的角度寫。

這篇文章和前壹篇相似。相似之處在於對方的假設;區別在於後壹種假設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所以有人稱之為正確的寫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遠在福州,她在看月光,獨自從她的房間的窗戶看著它。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這首詩是詩人安史之亂被困長安時思念妻兒而寫的。本來詩人思念妻兒,詩人卻采用了“對仗”。從另壹個側面,想象壹下,他的妻子在月夜的月亮上是如何思念自己的,可是孩子們還是不明白,他的母親為什麽會思念長安。壹些評論家說:“公眾想家,但他們想念家人和自己。”這種寫法比說有多想念老婆孩子更委婉,但是感情達到了雙向溝通的效果,所以感情更深,從而更感人,更有意境。

常見的使用“對仗筆法”的詩詞有高適的《除夜》:“酒店寒光獨留,客心轉悲。今夜故鄉千裏思,明朝又壹年愁。”我思念千裏之外的家鄉親人,我卻說家鄉親人思念千裏之外的自己。王維《山節思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遠遠的就知道哥哥爬哪去了,山茱萸裏少了壹個人。”本來到了佳節倍思親,但是作者沒有說思念家鄉的兄弟,而是說家鄉的兄弟思念我。詩人想象他們的重陽節越來越高。因為缺少遠離家鄉的詩人,我們不能相聚,這是壹個很大的遺憾。白居易《邯鄲冬至日夜思》:“邯鄲每冬至日,伴我抱膝燈。深夜要在家坐坐,也要說說旅人。”前兩句描述了詩人在至日冬天的夜晚被放逐的孤獨和荒蕪的生活。鄉愁不言而喻。但是詩人沒有說他想念他的家人,但是他想象他的家人仍然坐在壹起,在至日的冬天吟唱著關於他自己的詩歌。再比如歐陽修的《走在沙灘上》:“壹寸壹寸,心軟,滿眼淚花。樓的高度還沒有接近危險。”作者想象著樓上的壹個心碎的女人以淚洗面,想象著她自己(行人)站在高處。“平武處處春山,行人在外。”行者不僅想象對方爬得高,想得遠,還想象對方的心壹直在跟蹤自己。這種遙思,寫了很多行人的心酸。這樣的寫法,妳想象的對方不可能是場景,只能是人。它產生的藝術效果和之前的不壹樣。比如賀鑄的《玉案》:“喬嶽花苑,壹窗朱胡,唯春枝。”表達出來的只是單方面的想法,悲傷和斷腸的痛。而且用對了文筆,溝通了雙方的感情,缺的是雙方。這種思念有悲傷和難過,也有溫暖和安慰。

第四,客觀場景真實,夢境、仙境、誓言都是虛的。

通過寫夢,寫仙境來抒發感情,表達理想的詩篇。最著名的是李白的《夢裏登天目山》:“壹片密不透風的陰影,但現在日月光照著金銀臺。穿著彩虹的衣服,乘著風,所有的雲的女王來了,壹個接壹個地下來。以虎為琴者,以鳳為舞者,壹排接壹排,如麻地,排列著仙女的形象。”這些詩描寫了仙界的吉祥和美好,對比了現實世界的危險和醜惡,表達了詩人對現實世界的憎惡。再如李清照的《漁父傲》:“似夢魂歸帝。聞蒼穹問我往何處去?”詩人塑造了壹個充滿關懷和溫柔的天帝形象,反映了對強大敵人的恐懼和壹路逃亡,留下宋高宗的人民,脫離泥潭,和無能的朝廷。”九萬裏彭鋒正面。風停了,船吹走三山!”雖然詩人很有才華,但她無法推倒這座建築。她希望在仙境中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這反映了現實世界的苦難和無望。又如蘇軾的《江城子》:“夜深人靜,夢回故裏,小軒窗梳妝。沒什麽好計較的,只有千行淚。”作者和他的妻子王福感情深厚。生死雖不同,舊情難忘。這是壹場夢,悲喜交加。這是空洞的文字。然後他寫了醒來後的悲傷,寫了現實與現實的結合,寫了詩人對亡妻深深的哀痛。再比如韓樂府寫的詩《上斜》:“上斜!我想認識妳,長命百歲。山中無陵,河中竭,冬有雷震,夏有雨雪,天地合,敢與君!”在這首樂府詩中,設想了五個場景,分別是“山無墳塋,河無竭澤,冬有雷震,夏有雨雪,天地和合”,這些都是不可能的,都是想象出來的,女主人公把這些作為“脫離君主”的條件。也彰顯了我們至死都不會“與君主決裂”的堅定信念。這種誓言強烈地表現了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