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什麽是《二十四詩品》?

什麽是《二十四詩品》?

《二十四詩品》是壹部關於古代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的專著。這首舊詩是晚唐司空圖寫的,但實際上作者有疑問。它繼承了道家和玄學的美學思想,以道家哲學為主要思想,以自然為審美基礎,包括詩歌的許多藝術風格和審美意境,並對詩歌所創造的風格和境界進行了分類。整個故事充滿了道家的味道。道是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產生世間萬物。二十四詩品也是陶產生的二十四種審美境界。這是壹部探討詩歌創作,尤其是詩歌審美風格的理論著作。它不僅生動地概括和描繪了各種詩歌風格的特點,而且從創作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形成,對詩歌創作、批評和欣賞都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這使得它不僅受到當時詩壇的重視,而且在後來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經典。

《二十四詩品》重在詩體。在中國古代文論批評中,“體”常被稱為“風格”。司空圖在劉勰等前輩論述的基礎上,全面改進了詩歌的風格,將其分為24種類型,即:雄渾、沖淡、纖巧、厚重、清高、飄逸、脫俗、渾厚、優美、自然、含蓄、豪放、靈動、細致、疏朗、獨特、曲折、寫實。每篇都以十二首四言詩為例,按順序排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之為“諸體備,非主。”

《二十四詩品》文體的最大特點是註重各種文體的意境,而不註重其形成的要素和方法。作者用詩歌的語言為各種風格描繪意境,並在寫作中略加這種風格的創作方法。有些是沒有經過理性邏輯分析的感性意象。如《清奇》:“雋雋松,其下有溪。天晴下雪,漁船隔溪。可愛如玉,壹步壹步尋隱居。發揚光大,止步不前;天空蔚藍,悠閑自在。不可能接受過去和現在的區別。如月之曉,如氣之秋。”不把事情原委講出來,讓讀者自己去咀嚼,去理解,去把握,真的是“無話可說”。

雖然大部分章節在表達的方法和特點上都有少數理性的說明,但都盡量保持意象和詩意,與全篇的意境相壹致。比如《纖》上說:“收集流水,彭彭遠非春。當妳在深谷時,妳會看到美麗。桃子滿樹,刮風下雨。柳蔭路轉彎,林鶯毗鄰而居。騎得越多,知道的越多。若取之不盡,則與過去同新。”詩中所描繪的那種悠遠、恬靜、明媚的春景,就是所謂的“纖巧”風格。“騎得越多,懂得越多”這句話可以看作是對這種風格的理論分析,即妳越是體驗和觀察這種自然風光,就越能理解和把握它,就越會避免在表現上與古人扯上關系,從而產生無窮的新意。

這無疑意味著客觀世界是詩歌的源泉。但“騎得越多,見識越真”,可視為詩中對勝利與隱逸的深入探索的主角,同時仍保持與前作的意象壹致性。

《二十四詩品》雖名為“各方面準備就緒,而非壹式”,但實際上是烙上了作者的世界觀,反映了作者作為壹個渴望解釋道的隱士的傾向和心境,是冷漠的、孤獨的、悲哀的。他用意境來解釋自己的風格,其中“意”往往是“隱”、“獨”、“輕”、“寂”,而“境”往往是荒涼、空寂、月夜、夕陽。即使是那些“豪放”、“豪放”、“蓬勃”、“曠達”的風格,也缺乏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在哲學層面上,支配這些意境的是道家、真、素、空的觀念。所以嚴格來說,並不是“不排斥”,總體上有淡化的趨勢。

“詩味”的“味”可以解釋為“類”,即二十四類;也可以作為“品味”的解決方案,即琢磨各種風格。司空圖擅長以“味”論詩。在《與李生論詩》中,他說:“愚者以為妳能區分趣味與詩意。”他要求詩歌要有“味外之味”。所謂“味外之味”,就是“韻外之味”、“象外之味”、“景外之味”,即具體藝術形象所引起的聯想、想象、美感的無限性。《二十四詩品》的風格也貫穿著這種藝術精品。比如《轟轟烈烈》中的“超越形象,就在擂臺上”,“含蓄”中的“壹言不發,就是浪漫”,“走形,就像幾個人”等等。受老莊思想的影響,要求詩歌自然不做作,純正正確,不強求效仿。這些貫穿全書的思想也是對詩歌藝術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