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燕國的季承到遼朝的南靖,古北京的城市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盧溝渡口的重要性自然與日俱增。但“盧溝河非常渾濁,水流湍急,當地人每年都根據水位的深淺選擇壹個地方修建臨時橋梁。後來,政府在兩岸修建了浮橋……”。這是宋朝使臣許於1125年出使北方時所寫的壹篇關於蘆溝渡口的描述。公元1153年,作為北方的政治中心,金中都,進出京城的唯壹門戶——盧溝渡口,還在使用臨時的木橋或浮橋,顯然不能適應當時的形勢。於是,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明昌三年(1192),在盧溝渡口修建了壹座名為廣利橋的永久性大石橋,這就是聞名中外的盧溝橋。
盧溝橋距離北京30多裏,在交通不是很發達的古代幾乎是半天的路程。早上離京的客人在北京喝了壹杯告別酒,出發上路,抵達盧溝河。是太陽下山的時候了。客人們不得不找個地方住下,為明天壹早的旅行做準備。於是逐漸發展成為北京西南第壹個歇腳的地方。從元代的《盧溝伐木圖》中,可以看到當時盧溝河沿岸茶店、酒館、商賈旅館的繁榮景象,以及駕車、步行、風塵客的景象,都被描繪得惟妙惟肖。過夜的客人已經醒了,叫了三聲,洗漱,上了火車。起初,他們覺得小月當空,東方白帶魚肚,天空倒掛殘月,大地如銀。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體會到“盧溝小月”的意義。晉代禮部官員翰林學士趙秉文的壹首盧溝詩說:“河汊橋柱如瓜蔓,路人如獠牙。夕陽下盧溝橋上的楊柳幾次把人送出北京。”
元代陳輔《蘆溝小月》詩中寫道:“長橋彎抵海徑,江永不濺;遠處有幾盞燈,殘余的蛤蟆仍映著常的身影。路上收車聲急,霜花濕如金錢馬鬃;突然,沙地上的影子震動了金子,白鷗沿著黃色的露莉飛了下去。”
明代張遠方的詩《盧溝小月》很有代表性:“紫禁城朝霞長,霜降林刻;天不如河長,月明草寒。犬牙交錯的犄角是雙龍逼出來的,盧溝的馬看著。家家鴉茅屋寒,北極在雲端。”鄒忌題《北京八景》說:“盧溝本桑幹河,稱渾河,亦稱小河...離都城30裏,河上有壹座石橋,寬200多步。它的兩側有石柵欄和雕刻的石獅,造型非常巧妙。於金明繁華了三年,南邊有橋路、西關峽、江淮,兩邊有很多旅社。以其米埃爾京都,行人使客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小月中繁星稀疏,景色蒼白奇特,故稱蘆溝小月。”鄒忌也有《盧溝小月》詩;“江橋殘月小倉,看蘆溝野水黃。樹木進入平坦的郊區,天破岸露微光。北邊離故宮很近,南邊收車很遠。多少行人來來往往,馬蹄霜。”
清代乾隆曾去過盧溝橋,寫下《過盧溝橋》詩:“霧輕霜補秋,此處復行過盧溝橋。風木深以為然,望斬鼎湖微壹舟。蕭月落寞誰逃句,渾流纏綿自滄州。今年西城景象不錯,到處都是綠野。”乾隆十六年(1751),受皇太後謁太陵,過盧溝橋,寫詩壹首:“茅店壹寒雞啼,斜漢欲曉渡。半鉤留輕如三秋,壹☆劈波夾鏡明。人確信僧心必封,客影猶驚。最近每次踏上西路,壹碰風景就忘了自己的感受。”並題名為“盧溝小月”,在橋上豎立了壹座紀念碑。
目前橋的東西兩端各有壹塊石碑。本文描述了康乾年間修橋的過程。甘龍寫的紀念碑更加詳細和有趣。那壹年發現橋損壞了,就修了。當橋的壹邊被拆開時,發現橋的拱形結構是“磚石、釘子和堅固的莫比”。“不容易拆,而且壹定沒有舊的結實。”結果只修復了橋面、欄桿和石獅。對此,甘龍感慨道:“我想正是因為有了它,渾河的巨浪才不可阻擋。是橋動了幾百年,不是古人的本意。如果基礎很牢固,這座橋將無法建成。但若從外部看,則無法得知古人度量之精細,用人之精細。”
如今,雄偉的石橋、表情各異的石獅和盧溝的小月石碑已被修復,供中外遊客觀賞。因為官廳水庫建在永定河的上遊來蓄洪水,防止了河水泛濫。很難看到過去的波瀾和陰影。
“蘆溝小月”的由來
相傳,單以“小月”來形容盧溝橋之美,還有壹個原因:每當舊歷月末(暗日)臨近黎明時,下弦的鉤月在別處看不清楚。如果有人來到這座橋,他會先得到光明。這個流行的真理是否可靠值得懷疑。其實盧溝橋只是高了壹點。是不是同時在西山山頂或者北平城裏的白塔(北海山)上,暮月會比盧溝橋上的更慘?不過,還是不要這麽克制的好。用“小月”做陪襯,真是壹個想象力豐富的藝術家的妙語。我沒有讓後代做好科學測試的準備。妳想:“壹日之計在於晨”,何況行人早到。它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襯托出迷人的月亮——壹座巨大的橋,藍天下嵌著壹塊白石。京城的野雞若隱若現,西山的雲似近似的距離,野地無邊,劉皇奔湧,...這樣的光,這樣的色,這樣的地方和建築,無論是春寒料峭的早晨,還是秋寒料峭的黎明,雖然景色隨時變化,如果沒有雨雪,每個月底的月亮,白石橋,野地,
妳說“小月”是用來襯托這“綠草蘆溝”的(出自清代劉《甌夢詞》中“長汀怨”壹詞:“嘆春賣輪鐵,綠草蘆溝,短接。”)”難道不是最貼切的“仙境”嗎?
(摘自王統照《盧溝小月》,載《中國現代散文選》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我們從資料中可以看到,於金明三年(1192)建成的盧溝橋,因橫跨盧溝河而得名。蘆溝河上遊叫桑幹河,發源於山西的瑪依縣(今朔縣)雷山。這條河因為流經這裏的盧氏山,又因為水質渾濁,水色發黑,壹直被稱為黑溝河、盧溝河。直到清朝康熙年間,為了給這條河起壹個吉祥的名字,遏制盧溝河的頻繁泛濫,才把它重新命名為永定河。盧溝橋,建於晉代,為連拱石橋,長266.5米,寬7.5米,孔11。它是北京最古老、最大、最壯觀的石橋。金章宗非常欣賞這座盧溝橋,他給它起了個綽號叫“盧溝小月”,並把它列為燕京八景之壹。有的資料註釋是這樣的:“每當五更雞啼,月落西天,盧溝橋上的月色格外迷人,故名盧溝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