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華
曹植的壹生分為兩個時期,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在***11年的後期,曹植多次受到曹丕及其兒子明帝曹睿的懷疑和迫害。其間“十壹年三遷京師,常不樂”(《三國誌》)。曹植在《遷都序》壹文中說:“虞初封平原,遷臨淄,中令鄄城,遷邱勇,改城軍儀,終適東阿。數六易,居三遷,連不毛之地也不跟。頻繁的遷徙和爵位的變更,說明曹丕對他是深深的不信任。做藩王等於坐牢,沒有自由。”當時的法治,諸侯國都是軍事逼迫的時候,是老賈嗎?只有到那時,士兵才給他們養老,但人數多的只有200人。(本傳)曹植的情況比這還慘。他在《給各國學者的建議壹覽表》中說:“此曲皆老去,臥於床席,有三十七人不吃,不見,斷氣。23個人又累又疣又瞎又聾。曹植的後期其實就是在這種軟禁中度過的。他失去了人身自由,只有憤慨和悲傷,卻沒有幸福和希望。《白馬王子王彪》生動地反映了曹植的晚年生活和情感。
《白馬王彪》這首詩是西晉初年陳壽寫的。《陳思傳》中,裴松之引用了魏的《春秋》。詩前有雲:
是時候用嚴格的法律法規來對待諸侯國了。如果城市之王是暴力的,國王們會感受到做朋友的痛苦(press,意為“兄弟”)。白馬王彪回到了中國,也想以同樣的方式回到東方,以便將她的思想與廣闊的思想分開。然而,這個國家的使者不聽她的話,於是她憤然離去,作了壹首詩。
此後,梁朝蕭統將這首詩收入《文選》,唐代李善對此作了註釋,並在詩前加了序:
到了四年五月,白馬王、任成王、禹都進京過節氣。去洛陽做城主。7月,隨白馬王回國。後二王歸藩,路要異地停,意為毒恨。蓋依在幾天內做了很大的改變,但他做了自我分析,與國王做了壹次演講,並變得憤怒。
李善還特別指出:“聚於圈城(按,即今鄄城)作工”。可以看出,曹植文集的題目是《寫在圈城》;這個題目應該是根據序言給後人改的。根據《三國誌》?《吳列王傳》記載曹丕於黃三年稱王,而用了七年才稱王,與本序不符。後人在此多有論述,但見仁見智。或曹丕遷黃初白馬王四年,但上述史料有所省略。(黃節,見《曹子建詩註》)當然,也有人認為此時曹丕應稱為吳王,(杭世俊《三國誌補註》)今天就不細說了。
序年與曹植《三國誌傳》重合。該傳記載:“(黃初)四年,(曹植)遷封邱勇王,年號為都”。但黃三年,曹植為鄄城(今山東省蒲縣東)王。鄄城白馬,今河南滑縣,魏屬兗州東郡,可由原路東歸。黃傑認為,曹植是在回到東方的鄄城後才著手封邱勇王的。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同父異母的同父異母的同父異母的曹彰、同父異母的白馬王曹彪來到都城洛陽,參加“慶節氣”的活動。這壹時期“武功剛猛,有大將之氣”(《三國誌?任程偉王)曹彰突然暴斃。據《世說新語》?尤其遺憾的是《會稽·曹張》是被曹丕毒死的。太陽節之後,王子們回到了他們的封地。三兄弟壹起來的,現在只剩下兩個人回去了。曹植心裏已經很難過了。誰能想到,朝廷還派了壹個叫管峻的使者,沿途監視諸侯王的歸程,並規定諸侯在路上要分頭行走,限制彼此的聯系,這讓曹植更加尷尬和憤怒。面對曹丕陰險毒辣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不可遏,於是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句《致白馬王彪》。
《王彪換壹匹白馬》共分七章,表現了曹植恐懼、悲傷、仇恨、憤怒的復雜情感,深刻揭露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尖銳矛盾。
第1 ***10章,寫“社會節氣”後重返封地的歷程和心情。在魯與魏文帝曹丕會面後,詩人將返回他的封地鄄城。據曹植記載,二年(公元221)改名鄄城侯,次年稱帝鄄城王。早上從京都洛陽出發,晚上經過首陽山。這前四句都是流程介紹。然後,“勞工組織博大精深,扶川無梁,有意義。”都說沂水和洛水都是又寬又深,已經覺得路難走了。“我要幫助四川無梁”竟然說河裏沒有橋,可見是不可逾越的事業。作者展望未來,力不從心。只好“泛舟”水路,卻遇上了“洪濤”,於是“怨彼得東長”,東去鄄城還有壹段路呢!“怨”字不僅是怨路,也是怨人,怨曹丕及其爪牙。“顧湛愛城門導致感情內傷”是在旅途的艱辛中回望京城。我不懷念曹丕,更不懷念“迎節氣”的活動,但想到曹彰在洛陽的暴斃,引起作者極大的悲痛甚至恐怖,所以伸著脖子望著城門就感到難過。
第2章***8句話,寫回家路上的艱辛。詩人經過遼闊的太古關,山上樹木郁郁。下壹章表明詩人棄船在山谷中登陸。可惜“雨泥使我道,任其流”,持續的大雨,泥濘的道路,自由流淌的積水,如同“行舟”壹般艱難。這裏的路很難走,也意味著情況很危險。就像上面說的,還是沒辦法。在這裏,我們可以體會到曹植所遭受的痛苦和威脅有多深。水面上有洪濤,山谷裏又趕上大雨,只好往山坡上改道。然而,長坡直入雲霄,前路漫漫而險峻。就在那時,這匹馬又得了黃軒病。困難加劇,矛盾激化,於是東歸諸侯之旅就這樣壹波三折。唐代詩人李白在《難於上青天》中寫道:“我願渡黃河,冰噎渡船,雪爬太行山”,這也隱約地說明了曹植壹生的坎坷。
第三章***12句開始直接表達內心的悲痛,進入全詩的核心部分。在這種困境中,作者不得不騎上壹匹病馬,表明詩人失去了自由,別無選擇,只能回到封地。所以“我抑郁”,內心抑郁。妳抑郁的時候還會想什麽?所以我提出了“親愛的不在家”的問題,也就是我不能和我的親哥哥曹彪團聚,並指出了寫這首詩的直接原因。途中,監工被派去灌溉君,使他們兄弟倆“背井離鄉”。以前是:“奏祖制醉緩,劫使者”(《三國誌·曹植傳》)。現在曹植想在途中與曹彪談兄弟之情,但灌水不準,曹植恨之入骨。把他比作貓頭鷹,豺狼和蒼蠅。他們竊取重要文件,顛倒黑白,搬弄是非,挑撥離間,搬弄是非,互相說壞話,從而疏遠親人。這裏當然有不可言說的秘密和不服從。由於當時惡劣的政治環境和君臣等級的限制,詩人不能也不敢公開表達對曹丕的不滿,只能把怒火燒在讓他們“親愛的家”的使臣身上。從表面上看,詩人是要回報曹丕的,仿佛曹丕對他們壹直很好,他“與他們交朋友很巧妙。”“中國更不可戰勝”是指他們改變了主意,不肯讓兄弟們半路跟他們走。好像曹丕也沒有明確讓他們分開走。曹植的意圖很明確,可以理解。被這些勢利小人恐嚇,詩人抑郁憤慨,想回北京住壹段時間,但“無路可走”,沒有出路,只能拉起?繩子徘徊在那裏猶豫不決。
第四章,12句,詩人在路上觸景生情,對事物感到悲傷。曹植在前途無量的路上徘徊,可我在這裏能錯過什麽?我忍不住要問問題。原來相思無止境。“相思”是指兄弟之間的牽掛,即他對曹彰的思念,對曹標的向往。在陷入相思病的痛苦中,我們面對的是秋風瑟瑟,寒氣逼人,壓抑的袁野和西方的白晝。秋風裏沒有壹絲溫暖,蟬鳴陣陣,消磨了這荒涼的景色。此外,“歸鳥喬林,拍動翅膀;孤獨的動物群居而行,它們對草並不饑渴,這甚至引起了詩人的無限悲傷。鳥類有森林可去,獨居動物有群體可去,鳥獸還是要尋找自己的家。而曹植本人無路可走,無家可歸,導致人不如物的感覺。這是“感覺事情傷害了我。”最後,我只能“長呼壹口氣”,拍著胸脯嘆氣。現實生活中,沒有未來和希望。
第五章***14句表現了曹植對曹彰暴斃的哀悼和對生命的感悟。這壹章談到了寫這首詩的根本原因。作者知道嘆息有什麽用?似乎上天安排的命運故意和他作對。為什麽會有這個想法?是曹彰猝死引起的。哪裏會料到,壹個母親所生的弟弟,壹起來到洛陽,突然就死了?如此壹來,曹彰死了也知道了,也會感到孤獨。其實這就是作者當時的心態。曹彰的死,讓曹植對自己的未來感到不確定,命運難料,必然導致他情緒低落。曹彰猝死,活著的人逐漸衰弱。人生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陽壹出來就幹了。而到了老年,時間過得出奇的快。詩人知道自己沒有進士那麽長,只能唉聲嘆氣,悲痛欲絕。我們知道,曹植寫這首詩的時候才32歲,正值壯年。但他居然認為“年在桑榆之間”,到了人生的暮年。這種變態心理是他難以把握個人命運的反映。“人生如朝露”或“人生如朝霜”(曹植《送別時穎》)是漢末文人中流行的觀念。《古詩十九首》有“浩瀚陰陽移,人生如朝露。人生忽如壹封信,人生不固”(《驅車東門》),卻比曹植的悲憤膚淺得多。
第六***12章,詩人用豪邁的話語安慰曹彪。最後壹章的詩表現了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憤,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然而,沈溺於悲傷是沒有用的。曹植清楚地知道“心中之悲,動我之神”,所以毅然“棄莫”而去,不能陷入悲傷的深淵,不能自拔。詩人振作精神,以“夫誌四海,萬裏尚親鄰”的豪言壯語鼓勵曹丕。我們相信,唐代詩人王波的著名詩句“然而,中國持有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送杜少甫到蜀川”)壹定是受曹植的啟發。情緒由低變高,使詩的意境歡快豪邁。就說“戀愛了就虧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沒必要體貼入微。杞人憂天成疾,無是子之仁”是對曹彪的壹個啟示。告訴他,兄弟之間的情誼如果不被削弱,感情在遠方也會越來越近。為什麽壹定要像後漢姜的胳膊,和弟弟經常* * *睡了才算親熱?(見《後漢書》?《江臂傳》的言外之意是,此行沒有同行者,不要介意。如果因為這個生病了,豈不是喪失了男子氣概,沈溺於兒女情長!這和上面引用的王波的詩中的“妳為什麽要在岔路口徘徊,孩子* * *沾著毛巾”是壹樣的。確實如此,但詩人還是不能完全從沈重的悲憤中解脫出來,所以最後兩句“能不能草率壹點,激情壹點?”“情緒再次壹落千丈,曹彰的暴死以及由此產生的手足相殺的恐怖陰影,永遠不會被遺忘和消除。
最後,在第七章***12句,詩人對命運的懷疑和對神仙的否定,表現在贈詩送別的深情中。作者在獄中度過余生,容易受到指責,生活毫無樂趣,未來也沒有希望。經過這次“太陽節”和回國途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他對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骨肉之間權力鬥爭的殘酷有了深刻的認識。我曾經認為命運不好,“命運與我作對”;現在我知道了“命運多疑。”他似乎意識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是天意的安排,而是人類奮鬥的產物。至於神仙,他們騙人已經很久了。漢末建安年間,求仙之風甚盛,曹操的詩有壹半是描寫神仙世界的。曹植也有很多遊仙詩。比建安稍早產生的《古詩十九首》中,也有“以食求仙,多為藥誤”(《駕到東門》)的描述。曹植對神仙虛無的理解是壹種意識。曹植覺得“變在未來”,曹彰暴斃的悲劇會在壹瞬間發生。那麽,百年人生,誰能把握!曹丕隨時都有可能害他,所以說:“永別了,我們什麽時候牽手呢?”不然和小哥哥分手怎麽會有告別的感覺?在這位作者看來,這是妳將何去何從的時刻。只能祝對方保重,祝對方好。詩人和白馬王曹彪最後含淚分手。
《白馬去王彪》這首詩直接反映了曹植對曹丕的鷹犬爪牙的仇恨和憤慨,但實際上是對其弟曹丕殘酷迫害他們兄弟的抗議。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加深對封建統治者反動本質的認識。他們對自己的同胞依然如此殘忍無情,廣大人民群眾受的壓迫和奴役可想而知。
《白馬王彪》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的《離騷》之後的又壹部長篇抒情詩。詩的主體是***80句400字。其篇幅之長,結構之巧,感情之深,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實屬罕見。
全詩精神瑰麗,結構嚴謹。曹彰之死猶如陰影籠罩全篇,營造出壹種悲壯的氛圍,在序言和1、5、6、7章反復渲染,凸顯了這壹事件的嚴重後果。中間的“三無”,即“無梁助川”、“半路無跡”、“無路可歸”,將作者的絕境和心情與悲憤聯系起來,使全詩成為壹個有機的整體。
結構的整合與章節間滑輪的使用密切相關。滑輪式是修辭學中“最真實的東西”,要求文本逐段或逐句用相同的詞連接。古代《詩經》有兩部:《文王》和《醉翁》。這種形式用在樂府詩《平陵東》和《西州曲》中。白馬王彪在第1章和第2章(古詩源把第1章和第2章當作壹章)中,除了滑輪之外,其余各章都用。比如第二章最後壹句是“我是神秘黃種人”,第三章第壹句是“神秘黃種人還能進”;第三章最後壹句是“不要浪費時間”,第四章第壹句是“為什麽要浪費時間?”這種方法可以使文章結構緊湊,段落清晰,便於人們記憶和背誦。
抒情的方式也因時而變,有時直接抒發自己的心事,有時將抒情與敘事、寫景結合起來。“Elo廣而深,我欲扶川無梁”,“林宇渾吾道,行雲流水”,看似敘事,實則抒情。第四章以景抒情,發人深省,耐人尋味。作者沈默了,大膽地寫下了這首詩。不就跟“寒蟬呻吟”壹樣嗎?詩中的寒蟬、歸鳥、孤獸,都是詩人本人的寫照。秋天荒蕪空曠的原野,也是詩人當時所處政治環境的形象表征。
恰當的比喻既能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又能避免給人以可乘之機。把監獄的使者比作“貓頭鷹”、“豺狼”、“蒼蠅”,形象而精辟。
歷史學家陳壽曾說:“魏氏之君,只在國之名,不在國之實。他也禁止隔離,與監禁相同;位號不定,大小易;骨肉之恩善,長弟之義廢。為法之弊,至於此!”(“反思?吳的《王恭傳》?點評)讀完《王彪換壹匹白馬》這首詩,我們會深刻體會到這段歷史中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復雜性和尖銳性。
阿清詩人方在《昭魏展顏》中這樣評價這首詩:“氣高雄偉,直書見物。當下的直書,思緒萬千,陰郁失意,悲壯悲壯。與上述空談不同的是,它開了《杜公之宗》(卷二),重在詩的風格和表現手法。所謂“空談家”,指的是曹植的蝦篇、詩、愁謠、《杜明》、《美人》、《白馬》、《征途》等。,方在上面評論過。按照方的理論,壹般是接近的。毫無疑問,杜甫受到了曹植的影響。他說“給料養敵,詩看子建親”(《魏作成二十二韻》)。不過,說“杜公派發起”是言過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