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從漢高祖武德元年(618)到玄宗開元初年(713),約100年。這壹時期的詩人大多跨越隋唐。盡管朝代更替,文學卻壹脈相承。初唐沿襲隋代詩風,以唐太宗喜聞樂見的宮體詩和上官儀的“上官體”為主。詩歌創作的主要內容仍以宮廷為中心,多為褒贊之作,追求高雅。從唐玄宗到武侯,初唐四傑的創作試圖擺脫齊梁詩風和宮體詩的狹隘範圍,將詩歌從狹小的宮廷搬到廣闊的市場,從陽臺搬到廣闊的鄉村。這不僅拓展了詩歌的題材和抒情性,而且豐富了詩歌的內容,促進了初唐詩歌的發展。在山水詩創作方面,雖未打開局面,但六朝的精妙描寫使山水詩看起來工整工整,詩人的目光逐漸從都城轉移到山林,吟詠古樸自然的園林和山水。?
(壹)《園林詩心》王績的山水意境?
王績(589-644),江州龍門人。他壹生三仕三隱。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仕途上的失意和內心的不平。王績非常欽佩陶謙。無奈之下,他轉向了林野。“我的家人已經在白雲邊渡海了,我要離開我的工作去找林泉。不必名玄我,可以取嵐寄百年”(《謝六和程環》)。晚年,王績隱居高東,與山水田園交遊,留下了充滿園林詩意的作品。王績的壹些山水詩是描寫山水的,如《野望:望暮,何欲遷?樹都是秋天的顏色,山只有閃閃發光。牧羊人把小牛趕回來,獵馬,帶鳥回來。相顧無熟人,長歌懷蔡威。作者以樸實的筆調,寫出了秋天和夕陽的景色,也寫出了詩人對曠野的偏愛。《夜歸東溪口號》詩中,山水園中的自然風光,似乎是為人們設計的:石苔要實用,枝頭要吉祥,好攀緣。清溪直上大路,乘月夜歌歸。王績的詩繼承了南朝山水詩的描寫技巧,質樸自然,真正擺脫了六朝的虛妄。?
(2)王波山水“寫心形景”的意境?
王波(650-676)是初唐四傑之壹,也是敢於改革齊梁詩風的代表人物。他十四歲開始遊歷,二十歲遊歷巴蜀時寫的詩更能體現他在山水詩方面的成就。在王波的詩中,有表達旅行感受的作品,如《睡在深港》:天津冀臨巨谷,村寨危矣。堰聲無聲,風深於樹影。江桐在黃昏,山女在夜晚。此時,故鄉已遠,寧願認識漂泊的心。對山水的描寫引出作者“此時故鄉遠,寧知遊子心”的鄉愁。還有的詩把個人的經歷和感受融入到山水景物的塑造中。在描寫景物的過程中,也塑造了自我形象。代表作品有《尼西:田明頂靈奔谷》、《低鞭》、《尷尬曖昧》。江濤脫離了危險,而峰頂處於危險之中。船急,巖斜騎影。水煙籠綠,山色照崖。風生平浦之葉,垂竹池枝。水雖美,歌誰知?還有《王騰歌》,以寫心的形式描繪景物,抒發作者的感情:臨江竹,明載歌載舞。畫樓對南浦雲,珠簾卷起黃昏西山雨。閑雲池影長,物換星移幾年。今天亭子裏的皇帝在哪裏?長江在檻外自由流淌。王波的詩給風景增添了抒情的色彩,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感受。?
(3)魯“接近自然”的意境?
魯(約634-685?)壹生遊歷過許多地方,看過不同的山水,留下了許多山水詩:夏明深波,風卷殘雲。清波滿月影,波聚沙成。“晚渡到大衛”?
野徑斷,春草點荒池。殘花落老樹,飛鳥入萬程。在《綿州官池送別同福灣詞》這首詩中,用看似漫不經心的素描,準確生動地表達了整體意境。他作品中的景物比較寫實,經常用平實的語言表達親近自然的意境。這是山水詩的壹大特色。
盛唐山水詩--以行雲流水的筆調描繪自然、質樸、深邃的山水境界。?
盛唐從玄宗開元元年(713)到代宗大歷初年(766),歷時約五十年。這壹時期國家強盛,社會穩定,人民富裕,致力於詩歌成為壹種時尚。這時,詩歌的繁榮達到了頂峰。有田園詩人,有邊塞詩人,有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李白,杜甫。其中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人,熱愛周圍的山川,用手中的筆表達眼前的景物和自我感受,達到情與景、物與景交融的境界。而詩人則用流暢的詩句描述寧靜的田園生活,質樸而深遠,讓人心曠神怡。這壹時期山水詩的共同特征是自然、質樸、親切、暢快。自然景觀作為壹種具有情感和品格的存在,與詩人的生命情感融為壹體。詩人不僅僅是壹個隱士的心態,他還表現出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以及對生活積極向上的興趣。
(A)“在水中月亮是多麽清晰!”孟浩然山水意境?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人。他是盛唐第壹個下大力氣寫山水田園詩的詩人,在詩歌史上被稱為王蒙。雖然他壹生都在謀求官職,但主要是隱居。在人們心中,他也是壹個隱士的形象。他的創作主題主要是關於家鄉的隱居生活或漫遊時看到的風景。他的山水詩的特點可以用“淡”字來概括。聞壹多先生曾經說過:“真正的孟浩然,不是把詩緊緊的建立在壹副對聯或壹句話裏,而是把它沖淡,均勻的分散在全篇,讓他看不到詩,這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詩。”(聞壹多《唐詩三百首》)在白雲間的北峰上,妳找到了妳的歸隱之所。試著爬到另壹邊的高處,妳的心會和大雁壹起飛翔。悲傷在黃昏中滋長,如果這個秋天的天氣不是如此清爽明朗。我俯視河堤,與歸家的鄉親們壹起,平頭歇。地平線上有樹像壹排草,河流像壹輪月亮。我希望妳來接我,帶壹籃酒,* * *醉重陽節。黃昏的悲涼和清秋的繁華是全詩的中心,清秋的悲涼也為全詩定下了基調,進壹步傳達了詩情畫意下清新淡雅的意境美和作者的崇高意趣。又如《建德江夜泊》,作者用平實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直觀感受。將船移至朱江,日光漸暗,古老的記憶開始。曠野的無垠比樹木還深,月亮離月亮很近。在寫生的手法下,夕陽、曠野、清江、燕竹呈現出秋江夜宿、留戀的景象,帶著淡淡的憂傷。孟浩然的詩中也不乏豪邁之作,如《雲夢霧繞嶽陽行》(洞庭湖致張總理),以筆墨的豪放描繪了壹個生機勃勃的國度。這也是盛唐氣象的啟示。孟浩然的詩歌成就獨樹壹幟,自成體系。他的田園詩在清淡自然的意境中,流露出淡淡的思念。這種描寫山川隱逸的特色,對唐宋以後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王維的山水意境:“詩中有畫,字字禪意”?
王偉(701-761)。他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優美的山水。他也是著名的繪畫大師。在他的詩中,詩與畫融為壹體,用壹點點筆墨準確凝練地塑造出各種完美的風景。他的詩有“夕陽下江湖白,潮來田野綠”的色彩(《山中》);有“曲石之上,白冷清秋”的作曲和音響(《季翔廟之上》)。詩畫寄托著詩人高尚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維在朝廷做官,中年以後屢遭挫折。從此向往山川,向往朝廷佛教,隱居不仕。受佛教影響,他的詩歌自然追求和表現空寂的審美境界。以《輞川集》為代表的詩歌充滿禪意,營造出壹種恬靜的詩境,正如王漁洋所說,“輞川絕句,字字入禪”。在他的詩裏,可以看到“空”字。然而,空無壹物的意境背後,卻是壹派溫馨喧鬧、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象。這也是作者熱切向往的生活意境。人閑桂花落,夜靜山空。月出驚山鳥,聲入春溪。觀鳥溪,雨後空山,立於秋夜。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竹間私語,洗衣女歸,連下船。春天的春天不妨讓它休息壹下,秋天的太陽可以在山丘上停留很久。生活在秋天,空山上似乎沒有人,然而我想我聽到了壹個聲音。夕陽的影子照進了森林深處,苔蘚上的景色令人愉悅。“柴璐”是山中有紅色花萼的芙蓉花。壹條小溪的口是寂靜的,沒有壹絲痕跡,它們張開又落下。王維在吳欣怡的詩雖有空靈之感,但詩人將禪學置於山水描寫之中,意境令人深思。禪與畫的結合,將王維詩歌的藝術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蘇軾說:“味如神韻的詩中有畫,形似神韻的畫中有詩”,這是王維山水詩的藝術特色。?
(3)李白《流浪童話》山水的意境?
李白(701-762)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受道教文化的影響,遍遊天下,遍遊名山大川,求仙訪道,“五嶽皆聖山,無以為遠,按我壹生壹不變的習慣”,寫下了許多遊山玩水的詩篇。?
李白的山水詩善於用大膽的誇張、豐富奇特的想象和神話傳說的運用來描寫高大壯麗的自然景觀。雄渾豪放是他山水詩的總體特征。他的山水詩是慷慨激昂的宏偉胸懷和大膽浪漫的奇思妙想的結合。“落筆驚風雨,詩哭君”,是繼屈原之後中國詩壇又壹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望廬山瀑布》壹詩,表現了作者對廬山瀑布的直觀感受:西登香爐峰,南觀瀑水。懸流三百尺,溝壑數十裏。快如閃電,若隱若現似白虹。剛開始,河水落下,半散在天空中。擡頭看看情況,轉向雄性,這是件好事!海風不停吹,月色依舊空。朝天開槍,左右洗藍墻。飛珠散輕雲,沫吹穹石。我喜歡名山,我也喜歡名山。不管洗什麽都要洗臉。和睦相處,永遠離開這個世界。飛行三千天,九天直墜,體現了大膽的精神和作者無限的想象力。“身在內,身在外,欲墜天外,形神兼備”,這句詩是古人如此評價的。
《夢裏登天目山》詩中“直線上天,其峰頂入天,頂上五聖峰,投下影貫神州。天臺壹萬八千英尺,就在這壹點上,開始轉向東南”。詩人借夢徜徉於仙境,構築了壹個神奇的意境。當然,在李白的山水詩中,我們也能看到他的真性情:鳥兒高飛,孤雲獨去閑適。妳看著我,我看著妳,彼此之間,只有我和敬亭山山的眼睛。獨坐敬亭山,形容詩人面對自然景觀的自足。明秀這種雄渾奔放的清新之美,構成了李白獨特的典雅豪放的藝術風格。?
(4)杜甫“深而簡”的山水意境?
杜甫(712-770)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時代和社會。我在做官之前有過讀書的漂泊經歷,但也經歷過多次因社會動蕩而產生的漂泊漂泊,在這些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山水佳作。杜甫去長安求官,過著悲慘卑微的生活,心中有太多的哀樂和惆悵。“安史之亂”前後,社會衰落,動蕩不安,使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洶湧澎湃,表現在詩歌風格上,“沈郁頓挫”成為他的特色。杜甫的詩風是“沈郁頓挫”,他的山水詩具有闊渾氣象的特點。如《晚春》:病壅峽中,瀟湘洞庭空。楚天壹直下雨,武俠經常刮起千裏風。沙上草亭新暗,城邊野池蓮紅。暮春,鴛鴦佇立島上,依舊是壹簇簇。還有壹首著名的詩“上山”:在壹個尖銳的大風從廣闊的天空猿嗚咽,鳥類飛回家的清澈的湖和白色的沙灘。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悲涼秋景裏的李,常年遊子,在疾病纏身的今天獨自生活在高臺上。歷盡艱辛,苦盡仇恨,白發滿發,酒杯杯殘損懸。?
詩人以艱辛和辛酸沈澱下來的人生經驗為基礎,感嘆“萬裏悲秋”“百年多病”,並配以“落盡樹”和“壹望無際長江”的場景,堪稱山水詩中的經典之作。?
唐山中期水詩——以清淡高遠的藝術風格傳達孤獨悠遠的生活情趣。?
中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至文宗太和九年(835年),約七十年。安史之亂讓唐朝搖搖欲墜,玄宗放棄長安,中唐結束,進入中唐。八年的“安史之亂”雖然在763年被平息,但藩鎮割據、動蕩不安的現實讓這壹時期的詩人身心俱痛。盛唐詩壇的雄壯精神,在安史之亂後已經不能真實反映時代精神,文人豪情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麻木和壓抑。所以中唐詩人不再有盛唐那種風流豪放的氣質和曠達的誌氣。嚴峻冰冷的現實使他們陷入抑郁和仿徨,這也反映在他們的詩歌中。詩風上有三大流派,即大歷詩風、韓萌詩風和白元詩風。在山水詩中,他也由熱愛自然、贊美自然轉變為以沈重的心情在山水中排解苦悶,使山水也沾染了詩人的失意與無奈。詩歌還表現了詩人的冷與孤獨,輕與崇高的意趣。?
(壹)《冷寂》劉長卿的山水意境?
劉長卿(709-780?)大理詩人。擅長寫現代詩,尤其是五言,被後人譽為“五言長城”。大歷時期,安史之亂已經過去。詩人雖有興國之誌,但又不能忘記戰爭陰影下生活經歷中的痛苦,所以往往以場景的形式表現自己慘淡的人生。由於對現實不滿,劉長卿帶著沮喪的心情退入深山。“竊得青山白雲,春風芳草為己有”(皎然詩風)。在他的詩歌中,他用壹種樸素簡單的風格來表達自己對風景的感受。文學史家指出:“劉長卿詩歌的境界,孤獨、寂寞、惆悵的感覺,往往是層層遞進的,仿佛寂寞得不能再寂寞,寂寞得不能再寂寞,仿佛人生的道路上沒有同伴”(羅宗強、郝興峰主編《隋唐五代文學史》,P8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版)。?
比如著名的《雪中芙蓉山主》:蒼山日落遠,寒天屋窮。柴門聞犬吠,雪夜歸家。送壹位受祝福的主人:從寺廟裏,在它的嫩竹深處,傳來晚鐘的低沈聲音。帶著鬥笠的夕陽,才漸漸回到青山。還有壹種自然清新的山水氛圍,流露出詩人恬靜安逸的心態。比如在《龍浪》中,曾經在古岸下看到過龍。秋水晚沈,仿徨在深處。沙石上的噪音反映了雲層中的樹木。獨見壹舟,樵人渡。劉長卿的詩描寫了荒涼、貧困、清遠冷峻的山水和簡樸的鄉村,寄托了詩人淒涼悲涼的心情。?
(2)魏山水的“恬淡淡泊”意境?
魏(734-792)的詩歌成就很多,尤以山水田園詩見長,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並稱“王蒙”。愛妻病逝後,他辭去了職務,隱居在寺廟裏。“道心淡泊流水,禍因蕭瑟空。”(《京居尚豐王京畿寄張二攝》)。後來雖然回來做官,但也經常在閑暇時爬近水的山,遍訪勝利,把孤獨的情懷寄托在青山綠水中。有學者指出,魏是壹位“愛用‘綠’字的詩人”。在他的山水詩中,隨處可見綠意盎然。在這綠色的自然生機中,詩人的淡遠、恬靜、淡泊的意趣隨處可見。獨自壹人,小草長在溪邊,樹上有黃鸝鳴唱。春潮帶來雨來的晚來的急,野渡上沒有船。在《西溪滁州》這首詩裏,我寫的是山溝邊的孤草,卻無意黃鸝,表現了詩人從容的心態。但在無人渡野,水流湍急的風景裏,也有壹種不在其位,用不上的無奈和憂傷。再如《遊Xi》這首詩,畫面簡單明了,氣氛優美,卻生動地反映了詩人孤獨冰冷的心境,用冷冷的語氣表達了詩人心中所希望的寧靜境界:野水煙,楚天雲雨。晚乘船清景,青浦垂釣。落花浮衣,歸輕風。綠源不能偏激,樹雖遠卻郁郁蔥蔥。?
魏繼承了陶淵明山水詩的風格,其意境淡泊,語言清麗質樸,意境清幽淡泊,為朱贏得了“氣象捷徑”的美譽。?
(3)白居易“逍遙自在”的山水意境?
白居易(772-846)是個快樂的人。被貶江州司馬後,心態發生變化,開始追求“閑適”情調。在東都洛陽和杭州留下了許多山水詩。喜歡下面兩首詩:?
從鼓山寺北側到嘉亭西側,湖水剛剛與堤岸持平,雲層較低,湖面上的波浪連成壹片。幾只早起的黃鸝競相飛到陽光溫暖的樹上,它們的新燕子在巢裏帶著泥。五顏六色的春花會漸漸迷住人們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只能勉強遮住馬蹄。我最愛西湖東岸的美,我看不夠,尤其是綠楊下的白沙堤。《錢塘湖春遊》海天壹色,山闊水長。城市在四周亮起,壹條銀河沒入水的中心。晴天,風吹著老樹,沙沙作響,好像在下雨;夏天的晚上,月亮掛滿了地面,就像秋天的霜。能否用河露消暑,比妳的山寨還爽。白居易在杭州時的《江上望西》兩首,清新質樸,景物寫得規整,對仗工整、飄逸、巧絕、大方。給人壹種清晰、質樸的感覺,也表現了詩人在風景名勝中悠然自得的心境。
(4)柳宗元的山水意境?
柳宗元(773-819)字厚。仕途坎坷,郁郁寡歡,被貶永州,調任柳州。因為貶謫,他自然喜歡山水詩,把自己的心事和豪情置於清新、淡雅或清涼的詩意環境中。他的山水詩學習陶淵明和謝靈運。他作品中的風景有壹種特殊的風格。《漁夫》和《江雪》這兩部作品堪稱極品。那些山中沒有鳥兒飛過,那些小路中也看不到人的蹤跡。河上的壹只小船,壹個漁夫穿著他的網蟲蛾;獨自垂釣,不怕冰雪襲擊。《江雪》寫於柳宗元被貶永州之後。茫茫雪中,壹葉扁舟,壹人撈雪,奇特而自然超脫。在他充滿蒼涼與純粹的畫作中,詩人有著強烈的主觀意誌——壹個不畏孤獨與寒冷,靜靜坐著的漁夫。詩中隱約可見詩人高潔超然的人格特征和對流放之地的怨恨。這正是詩人自我形象的描寫《漁父》體現了柳宗元細致、凝練、自然的詩句:壹個老漁父在此過夜,西崖下,蕭寂,,燒竹竹。然後,在日出時,他穿過霧靄,唉,是壹片綠色的風景。回頭看漁船已經漂下地平線,白雲在山間飄蕩,互相追逐。在自然自適的背後,還蘊含著無限的孤獨和詩人孤傲的性格。通過山水來抒發情感,使自然山水不僅僅是欣賞的對象,還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表達詩人的內心感受。可以說,柳宗元把中國的山水詩發展到了壹個自然的階段。
晚唐山水詩——以追憶和感嘆為基礎,表達了貧窮荒涼的山水意境。
晚唐時期,從文宗元年(836年)到宣帝神佑四年(907年)約70年。這壹時期,社會矛盾尖銳復雜,國家形勢衰退,前景暗淡。社會危機和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唐朝的崩潰。在詩歌領域,由於外部的民族矛盾、內部的封建主義、牛李黨爭,加上政治動蕩和社會痛苦,給晚唐詩人的心靈蒙上了深深的陰影。面對社會的灰暗和沒落,晚唐詩人提不起精神,只能痛定思痛。所以像杜牧、李商隱這種憂患意識很深的詩人,面對現實無能為力,只能反復感嘆時代的悲哀和絕望。這是這壹時期詩歌的情感基調。另壹方面,在山水詩中,詩人在貧瘠冰冷的山水意境的吟唱下,將山水描寫與抒情融為壹體,寓意深刻,在山水描寫中加入了對歷史的反思和感嘆。?
(1)杜牧“寫景融情”的山水意境?
杜牧(803-852)是晚唐時期最傑出的詩人。他和李商隱的詩歌以其獨特的風格為晚唐悲涼而美麗的詩壇增添了活力。他們繼承了李白、杜甫關註國家命運、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傳統,並以自己的創作實踐發展出自己的新風格,被世人稱為“小杜麗”。杜牧野心勃勃,但險惡的政治環境讓他意誌消沈,無法實現自己的野心。在沒有辦法報效國家的時候,難免有壹種悲涼的感覺,但杜牧卻能堅持自己的理想,開始研究兵法。壹個詩人和壹個軍事家的結合也影響著他的性格和氣質,這在他的詩歌中表現出來,具有清新典雅的獨特風格。關於史詩的詩和關於風景的抒情詩是他寫得最好的兩首詩。杜牧擅長寫七言絕句和律詩。他的詩風格優美,寓意深刻。比如著名的《山行》,有壹種清新之美,讀完讓人覺得爽朗:遠離冷山,石徑斜斜,白雲生有人。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在江南逗留期間,明麗的大自然和寫意的都市生活匯集在他的作品中,有時還加入對歷史的反思,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合在景物中。這種傾向在他最著名的詩作《伯秦淮》、《江南春絕句》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煙籠冷水月籠沙,秦淮酒樓附近夜泊。商界女強人不知恨國,仍隔河唱後院花。“博秦淮”千裏,青出於紅,水寨滿酒旗。南朝留下了480多座古老的寺廟,無數的塔籠罩在風雨中。在“江南春絕居”的山水風情之下,為歷史增添壹層反思,為景物描摹而融情,在詩境中慨嘆,是杜牧山水詩的特色。?
(2)李商隱“寫意素描”的山水意境?
李商隱(約811-859)早年家境貧寒,迷上了李賀詩歌的美。中期陷入牛李之爭,生活落魄,壹生不如意。在晚唐詩壇,李商隱擅長政治諷刺詩和纏綿無題詩。但在他為數不多的山水詩中,卻往往能以精妙的筆觸描繪出詩意的風景,並依靠理性達到抒發感情和思考的目的。代表作品有:城窄山將壓,河寬浮。東南得天獨厚,西北高樓林立。神護青楓岸,龍動白石。為什麽要在陌生的家鄉祈禱?笛聲和鼓聲從未停止。《桂林》勝於塵埃,閑讀歲月。晚晴風過竹,月兒是半夜花。石亂知春吞,苔慌斜。陶然依賴杜松子酒,但忘記留在山甲。《春夜自調度》在《逸仙》這首詩裏,我們也能看出他的風格:生活在城市裏,春去夏還清。小草被雨水淹沒,終於得到上帝的愛,雨是晴的。登上高閣,遠眺遠眺,天高地空,夕陽的余暉透過窗欞。鳥兒的巢已被曬幹,它們的身體恢復了輕盈。
總結:?
唐代是山水詩的第壹個藝術高峰,唐代社會形勢的起伏、政治文化的發展和詩人生活環境的變化導致了山水詩風格的變化。初唐時期,山水詩逐漸由宮廷、都城的景物轉向山川,山水詩人由絢爛轉向質樸,開始向自然景物靠攏個人感受。隨著國運的興盛,盛唐山水詩充分融合了詩人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詩人風格各異,展現了盛唐山水詩的氛圍;到了中唐時期,政局的變化和對現實的不滿,使得山水詩人用山水來排解內心的煩悶。這壹時期的詩風雖缺乏盛唐的鮮明特色,但充分體現了詩人在大自然中尋求寧靜與閑適,借山水抒懷的特點。晚唐國家局勢衰落,山水詩人在山水景物的描寫中加入了更多的推理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