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鳥的形象:鷓鴣的歌聲很特別,聽起來好像是在呼喚“不要走得太遠”,非常容易勾起旅途艱辛、充滿離別之思的聯想。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鷓鴣的啼叫總是作為壹種離別的聲音,如“夕陽無邊秋草明,鷓鴣遠離人”(唐代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夜愁,山深。”它不能用來表達愉快的心情。
布谷鳥的形象:布谷鳥,又名杜宇、秭歸、民間布谷鳥。因為它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充滿了血液,所以人們會為它哭泣,使爭吵流血。傳說蜀國國君杜預退禪,不幸去世。他死後,靈魂變成了壹只鳥,在晚春痛哭流涕,導致嘴巴流血。於是人和鳥的名字合二為壹。在古詩中,“布谷鳥”常被用來渲染悲傷的氣氛或思鄉之情。如李商隱的《錦瑟》:“王的春心在杜鵑啼”;辛棄疾《定風波》:“立春後,杜鵑聲悲。”又如李白的《蜀道難》:“來兮,杜鵑啼,愁空山。”當鳥兒啼叫時,它正盛開著。民間傳說附杜鵑啼叫,在花上灑血,染紅,故又叫杜鵑花,於是花鳥同名。也是因為它的天篷前後,幾乎日夜都能聽到,有點淒涼。叫聲的特點是四聲——“咕咕咕咕咕”和“快播谷!趕緊播谷!”好像叫人來播種,所以農村叫它布谷鳥。杜鵑花壹般用來表達悲傷,而不是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