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楠六月荔枝丹》是我國著名科普作家賈祖章的作品。本文對荔枝的形態、貯運等方面進行了準確無誤的闡述,對荔枝的習性、起源、栽培歷史進行了概括性的介紹,對我國荔枝生產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周楠六月荔枝丹》入選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課本,入選初中語文版語文課本和蘇教版必修五。
基本內容
本文對荔枝的形態、貯運作了準確無誤的說明,對荔枝的習性、產地、栽培歷史作了大致介紹,對我國荔枝生產的未來充滿信心。
本文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1 ~ 8段)分三個層次講解荔枝的形和果。
第壹層是1段,是質疑老師關於小學學習《荔枝圖序》的介紹,引出“荔枝”這個話題。小時候心裏只知道“荔枝幹的殼和肉是褐色的”,和《荔枝序》裏描述的荔枝不壹樣,老師提問時也解釋不清。這樣的開場親切活潑,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引用白居易《荔枝序》的詩句,為後面提到的關於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了依據。
第二層是第2 ~ 4段,主要描述荔枝的外部形態(外殼、顏色、果形、大小)。作者不同意白居易“殼如紅蜻蜓”的說法,認為“蜻蜓是絲織物,絲織物光滑,荔枝殼粗糙”;解釋完“熟荔枝”的顏色後,作者覺得不飽滿,又與“絳囊”、“紅星”、“珊瑚珠”相比較,使形象生動逼真。荔枝的果形為心形、橢圓形或圓形,從蒂部向頂部和兩側依次推出。說到荔枝的大小,作者用列數據的方法介紹了荔枝的大小和重量,真實可信。
第三層是第5 ~ 8段,主要講荔枝的果實(膜、肉、核、花)。作者不同意白居易關於薄膜像紫綃的說法,認為白居易“把殼內壁的花紋誤認為是薄膜的花紋”,應該是“殼內壹層緊貼殼內壁的白色薄膜”;我反對白居易“白如冰中皮肉如雪”的說法,認為“皮肉”其實不是肉,而是壹層“膜”發育出來的“假種皮”,“真正的皮肉是和果殼壹起被扔掉的膜”。隨後,作者用簡潔的語言解釋了荔枝核的形狀、顏色和種類。荔枝的花在內容上不是荔枝的果,但花和果是不可分的,只有花才能結出果,所以壹並介紹。其主要特點是荔枝花多,花期長。在這壹層,第8段還介紹了荔枝的儲存和運輸。顯然,儲運不屬於水果的範疇,但儲運主要是為了保持荔枝的肉質鮮美,與水果關系密切,所以在“肉”之後引入。
本部分主要介紹荔枝果實,采用由外向內(由外向內)的講解順序。
第二部分(第9 ~ 12段)主要介紹荔枝生產情況。
第九段描述荔枝的原產地分布,以“海南島、連江有野生荔枝林”證明荔枝原產於中國;南越王向漢高祖進貢,證明荔枝在中國至少已有2000年的栽培歷史。第10段,用13種有關荔枝的古籍,尤其是《菜圃》來說明荔枝起源於中國。在第11段中,為了說明荔枝“喜暖”的習性,“成、閩是其生長的北限”,作者列舉了漢武帝、、詩中顧與荔枝之間的故事,說明前人喜愛荔枝,想北移,但未果,並使用了“現在科學發達,將來荔枝北移未必完全不可能”這句話。12段引用蘇軾的詩,意為古詩詞今用。在古代,只有楊貴妃等人才能享用荔枝。今天,我們發展荔枝生產,造福勞動人民。
從全文來看,第壹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說明順序是由主到次。
作者簡介
賈祖章是中國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寧人。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有《中國植物學圖譜》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的《鳥類概論》,這是我國最早的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科普作品,包括解放前的《鳥與文學》、《動物故事與生活小品》、《解放後的生物學片段》。賈祖章的科普作品大多以色彩斑斕的生物為寫作對象,融合了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具有相當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