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20年是鐘敬文先生取得巨大收獲的時期。從65438到0988,他領導的民間文學學科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1994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成立,鐘敬文先生任所長。從65438到0997,中國民間文學學科進入265438到065438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行列。2000年,民間經典與文字研究中心被批準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在此期間,鐘敬文先生領導的學科點培養了近50名來自國內外的博士、博士後和訪問學者,其中大部分成為民俗學教學和研究的骨幹。他主持的“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的建立與實踐”教學改革項目,分別獲得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成果壹等獎(2000)和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成果壹等獎(2001)。
鐘敬文先生十分重視民族民間文化資料的收集和整理。1984當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後,他親自領導了三套民間文學的編纂工作。這是壹項偉大的工程,有“文化長城”的美譽。作為《民間文學集成》的常務副主編和《故事卷》主編,他為完成這個項目傾註了大量心血。在全國各省故事卷的評閱中,鐘先生不顧年老體弱,參加每壹次評閱會議,認真閱讀書稿,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為表彰鐘敬文先生在《綜合文藝》編審工作中的巨大貢獻,文化部授予他65438-0997《綜合文藝》編審特別榮譽獎。鐘敬文先生對中國民間作家協會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壹直關註和指導民間作家協會的工作。在重病住院期間,他多次拜訪ADPL領導人,建議盡快恢復ADPL的學術刊物,以加強ADPL的學術研究力量。由於先生長期致力於民間文藝建設,貢獻突出,2000年,中國文聯、中國民間作家協會授予鐘先生首屆民間文藝山花獎終身成就獎。
自1979以來,鐘敬文先生在科學研究上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出版了《新郵》、《民俗文化學:綱要與崛起》、《民俗文藝及其歷史》、《鐘敬文研究》、《中國民俗學派的建立》等十余部著作和數十篇頗有見地的學術論文。這些成果標誌著民俗學的不斷進步,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其論文《洪水後兄妹投胎人類的神話》獲全國高校人文學科研究優秀成果壹等獎(1995),《民間文學及其歷史》獲首屆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作品獎最高榮譽獎(2001)。此外,在鐘敬文先生的領導下,北師大中國民俗文化研究所已成為中國民俗學建設的重要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民俗數據庫和正在建設中的民俗博物館已成為中國民俗學研究的信息和數據中心。
雄心勃勃的鐘敬文先生並不滿足於他所取得的成就。他曾在自己95歲的詩《自壽詩》中吐露心聲,說自己倡導的民俗文化遠未成功。他壹直在思考中國民俗學的發展方向。1999年推出理論新著《建立中國民俗學學派》,提出在壹個國家建立多民族民俗學的新思路。烈士們在晚年充滿勇氣。為了深入研究具有深厚歷史淵源的中國民間文化,鐘先生於2000年承擔了國家重點項目《中國民間史》。中國民俗學的大旗已經舉起,鐘敬文先生熱切期待中國民俗學早日成為壹門成熟的民族文化科學。
2001,11 10月22日,由鐘敬文先生發起,民間經典與文字研究中心承辦的“民俗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學術研討會隆重開幕。鐘先生非常激動。在會見來自全國各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代表時,他說:“這是我住院以來最開心的壹天,也是我80年來最開心的壹天。面對民俗學學術隊伍的壯大和學科建設的發展,鐘老有發自內心的喜悅。他鄭重囑咐民俗學工作者:“每個人都要有民族意識,把中華精神視為命脈,把中華優秀文化視為我們的命脈。"最後,我鼓勵大家:"希望大家努力,努力,再努力!“民俗學是壹門重要的學科!”就這樣,鐘先生深愛著自己的事業,他的思想生活與祖國的民族文化息息相關。2002年6月3日,在先生的老朋友先生的建議下,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在北京友誼醫院舉辦了鐘先生的百歲壽宴。鐘先生對前來祝壽的學界、新聞界同仁說:我要健身,回去講學。最後,他拼盡全力喊出了心中時常激蕩的心聲:“人民的事業才是最偉大的事業!”"
鐘敬文先生經歷了新舊社會的不同時期。他的壹生是追求進步和文明的壹生。他與祖國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鐘敬文先生經常說他是五四運動的兒子,五四精神是鐘敬文先生永恒的青春精神。他常說:“我喜歡馬克思的壹句名言:為人類而工作。”鐘先生就是帶著這樣的情懷,孜孜不倦地工作,帶著無盡的生命和奮鬥。在醫院裏,他總是關心教學和科研。指導教研室老師代其為新博士研究生開設民俗學史課程,並親自幫助二年級博士研究生進行博士論文選題和檢查畢業論文進度。鐘老師對學生的學習壹直很嚴格。他輪流在病房裏接見18學生匯報學習情況。想著學科建設的大事,他多次詢問北師大民俗學學科申請國家重點學科的進展,還和出版社協商出版了《中國古代民俗學史》叢書。2001年9月,他在寫詩《百歲自省》時題詞:
經過壹條崎嶇的小路和壹片險灘,我跌跌撞撞走了壹百年。
我已經勇於沖向國難,我依然熱愛詩歌。
妳想想最後怎麽彌補,素食粗布就甜了。
妳失去了所有學習藝術的成果,妳會從中吸取教訓。
在鐘敬文先生的壹生中,生活和學習是和諧的。鐘先生的百年征程,不僅創造了生命的奇跡,更以他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對學問的執著和與生俱來的仁愛之心,為我們樹立了榜樣。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有人用“郭蕊文宗”來稱贊他,這是當之無愧的!
他壹生致力於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建設。直到100歲,他還在籌劃民俗學學科建設的大事。去世前幾個小時,他說:“我有很多事情要做。”鐘老師就是這樣壹個把事業和工作視為生命的非凡的人。他是壹個純粹的人,壹個高尚的人,壹個真正的仁者。“詩人鐘敬文”
鐘敬文先生生前曾多次說過這樣的話:“我最擅長的不是民俗學和民間文藝的學術研究,而是詩歌。在我死後,我將在我的墓碑上刻上‘詩人鐘敬文之墓’。這些話就夠了!”
對此,很多人都相當困惑。因為他在學術研究、散文、詩歌創作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主要在民俗學、民間文藝等領域有所建樹,但為什麽他只是總結和評價自己是“詩人”呢?
其實,縱觀鐘先生的壹生,我們不難發現,他的自我評價包含著兩層含義:壹是要展現他與詩歌乃至文學緊密相伴的壹生,強調他在詩歌創作領域的角色特征。其次,在他看來,“詩人”不僅僅是壹種職業的象征,更是壹種存在方式,壹種人生境界。這後壹層的意思,大概就是他總結自己“詩人”生活的主要意圖。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他雖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民俗學和民間文藝的研究上,但對詩歌的熱愛從未停止。雖然散文的寫作時斷時續,但他壹直在堅持,寫出了許多新的優秀作品。而且由於多年的摸索,文筆也越來越深刻,越來越舒服。對於詩歌,他壹刻也沒有放棄。這些年來,他壹直在背誦他壹直欽佩的古人的詩,如陸放翁、王漁洋和龔定安的詩,它們經常被放在床頭和書桌上。即使在抗日戰爭時期,在他拿著筆參軍走在戰場上的三四年裏,他書包裏唯壹帶著的書就是《陸放翁全集》。在以後的日子裏,無論他什麽時候出門,無論是出差還是住院,書籍必然是他的隨身物品,而他最喜歡的詩詞就是這些書中的主角。
反復讀前人的詩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詩歌素養,滋養自己的精神血肉,而執著寫詩是為了記錄和表達自己的心路歷程。從童年到今天,用詩歌唱出自己的心聲、唱出時代,已經成為習慣,占據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這些年來,壹點沒變,反而越來越深刻。據統計,他80多年寫的詩有800多首,只有舊體的。這些詩歌在表達作者自身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的同時,也反映了他所經歷的時代境遇。它們可以說是文學殿堂裏的精品,也是我們了解他和他所經歷的時代的寶貴史料。
在談到詩歌對自己的影響時,鐘先生曾說:“...在我個人的心靈史上,她無疑是壹個極其重要的元素,甚至是壹股主導力量。詩,多少年來,她壹直糾纏著我的生活。”(《我與詩歌——腳印導論》,1943)在他的心目中,詩歌是他的情感家園和精神家園。他怎麽能和它分開呢?哪怕偶爾有點遠,燃燒的鄉愁也會迫使那份情感和精神回到故鄉!這種與詩歌的必然聯系促使鐘敬文堅持以自己熟悉的舊體詩體裁寫作,同時也在不斷嘗試和探索其他詩歌形式,如詞和新詩。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逐漸增多,趙樸初、琳琳等壹批詩人開始倡導寫“中國俳句”,鐘敬文先生成為這支隊伍中的壹員。由於他長期熟悉日本俳句,對其魅力有著深刻的理解,並在三四十年代寫過類似的短詩,再加上他對中國傳統詩歌的深刻認識,他創作的壹組中國俳句作品頗有意味,獨具魅力。並以下面兩首歌為例:
思念
鮮花盛開,
我又錯過了春天。
還是等到明年吧。
千代女性史給加藤
重新踏上中國的土地,
就像女兒回到娘家,
夢幻般的快樂。
這種與詩歌不可分割的聯系也使得寫詩成為鐘敬文心靈的壹種自然歌唱——它就像心臟的跳動壹樣自然,而不是壹項費力的工作。這也是他在忙於教學和科研的同時,能夠遊刃有余、遊刃有余地創作出大量優秀詩歌的主要原因。這種與詩歌的必然聯系也使他在文學理論尤其是詩歌理論上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而他在詩歌和散文方面的基本功,使他的學術論文充滿了獨特的文采。
這種與詩歌的必然聯系,使詩歌滲透到了鐘敬文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成為他的人生導師,豐富了他的靈魂,升華了他的人生:
詩歌,我壹生的摯友,妳給過我什麽?總之,她鍛煉了我的智慧,打開了我的思想和感情。她教會了我如何看待和尊重生活。她教我如何關註和欣賞自然。她教會了我愛、恨、耐心和夢想——她是我的邏輯,我的哲學,她是我的實用社會學和倫理學。她讓我在艱難的人生經歷中自立自強,勇往直前。(《我與詩歌——腳印導論》,1943)
這也讓“詩人”這個詞對他來說有了更豐富、更深刻的內涵:它不僅指“寫詩的人”,還指具有獨特生命本質的人。與之密切相關的是壹種人生哲學和人生實踐,壹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情懷,壹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奮鬥精神,壹種偉大的品格,壹種頑強的意誌和寬廣的胸懷。這些因素用他經常作為座右銘的壹句話來概括,就是“正直、勤奮、冷漠。”這是真正詩人素質的核心,也是決定創作出真正優秀的、有生命力的詩歌的基礎。
“以天下為己任”這種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中有著非常悠久而深厚的傳統。鐘敬文顯然是這壹偉大傳統的忠實繼承者。在他的壹生中,無論他從事什麽樣的活動,從事什麽樣的工作,他對國家命運和民族利益的關心始終占據著他心目中的首要位置。他在五四時期積極組織和參加愛國活動,抗日戰爭時期提筆從軍,反右時期直言不諱,都是這種感情的直接表現。在學術研究領域,他壹直強調為民族文化的“繁榮”而奮鬥的目標,並試圖探索和建構中國自己的學術體系,這實際上是愛國主義影響的結果。
“據說古希臘軍隊出征時,詩人往往走在前面。這是詩人功能的最好象征。”(詩心,1942)在鐘敬文看來,壹個真正的詩人,壹定要有壹種英雄情懷,壹種執著進取的精神,去實現壹個崇高的目標。他以這種方式要求壹個“詩人”,同時又用自己壹生追求真理、不屈奮鬥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這壹要求。雖然他遇到過無數挫折,經歷過無數磨難,但他始終無怨無悔。甚至在他“風華正茂”的時候,依然“勇冠三軍”。(成)下面兩個例子也許能讓我們對他的精神有壹些具體的感受。首先,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的壹段時間裏,由於財政問題,學術研究和活動壹度非常困難。鐘老師絲毫沒有放棄。“連褲子都當了,還得學!”他用這樣充滿黑色幽默的話表達了自己堅定的決心。
第二,以鐘敬文先生為主席的中國民俗學會需要資金來舉行學術會議和開展日常工作,如印刷出版物並寄給會員。然而,研究所的資金壹直嚴重短缺。有壹年,為了召開全國代表大會,他和社會其他領導成員不停地討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當時國家教委要評選全國優秀教師,鐘先生所在的北師大推薦他為候選人之壹,他已經90歲高齡了,仍然戰鬥在教學第壹線。當年他不講究榮譽,突然壹臉興奮:“不知道行不行?”如果我們能贏得獎金,我們可以帶著這筆獎金去開會!"
鐘老師曾謙虛地說,自己的資歷只能算中等偏上,如果有什麽成就,也主要來自勤奮。在我們看來,這句話的前半句當然是謙虛,因為他的資歷,僅僅是學習和記憶這壹點,遠遠不是壹般人能比得上的。後半句是不爭的事實。勤奮幾乎是鐘先生的壹種天性,突出表現在“腿勤奮”、“手勤奮”、“腦勤奮”。比如1927,他在廣州的時候,聽到了魯迅先生來羊城的消息。雖然他和魯迅素不相識,但他還是約了朋友,費盡周折找到了魯迅先生,進行了壹次談話,並在當天晚上寫下了《記得找魯迅先生》這篇短文。在他的壹生中,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從少年時期刻苦學習古典文學,到積極參與歌謠、故事的收集,再到熱心投稿,到100歲高齡,他繼續對民俗學、民間文藝的各種重要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不斷更新思想,提出許多新觀點。勤奮成了他壹生的品質。鐘先生在《研究集後記》中,曾這樣評價他的好友顧頡剛:“聰明的人不少,但有成就的總是太少。妳問為什麽嗎?原因是用努力和謙遜來判斷的!”事實上,他本人並不如此!
“大事不要緊,小事不要緊。”這是鐘老師經常用來鼓勵自己,教育弟子的話。他所謂的大事,就是以探索民族文化的意義和本質為主要目標的民俗學和民間文學藝術的研究,培養學術後備人才的教學,促進學術發展的各種活動...為了這件大事,再難他也要知難而進。小事,不僅僅指那種對名利的追逐,還包括對個人物質生活的各種要求。他從來沒有對這個“小東西”的前壹類不屑壹顧;對於後壹類,他的冷漠往往讓普通人感到驚訝:有時候,他從來不過問那些原本屬於他,卻因為有關工作人員的疏忽而沒有給他的資金或物質獎勵!當有人問他為什麽莫名其妙地這樣做時,他的回答是:“有了這些東西,可能也好不了多少,沒有它們,妳也不會餓死!”1998年春天,他拿出剛從出版社拿到的稿費,租了壹輛車,買了票,組織全教研室的師生去陶然亭公園春遊。民間文學教研室全體師生在春意盎然中體驗了晚會的樂趣,又壹次體驗到了來自良師益友鐘老的關懷。連續幾年,這種全室春遊壹直在進行。
“詩人鐘敬文”!他就是這樣用生命去愛,去寫詩,也用詩來裝點和升華自己的人生。
“自古以來,生命中沒有人死去,留下壹顆照耀歷史的心”。鐘先生累了,鐘先生走了,他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在人間,他的事業常青。
鐘敬文先生,安息吧!
(本文由肖芳執筆,劉、、修訂,先生之子鐘、批準。)
來源:中國民俗網發布日期:2004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