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去曾治。
陶鑄[現代]
我很難再回到戰場,也很難感受到強大。
無情白發催寒暑,余生苦酸。
病馬知晚嘶,枯葵花更怕霜。
如煙,往事忘卻,心底無私。
翻譯
我很難再回到戰場殺敵,但還是感受到了大家的深情厚誼。?寒來暑往,歲月匆匆,時間無情地白了我的頭發。受了委屈之後,我會把心裏的痛和酸憋壹輩子。
生病的老馬也哀嘆自己只能躺在馬槽裏,枯萎的向日葵更害怕秋霜的摧殘。過去的已經被遺忘,只有無私,才能感受到世界的廣闊!
做出贊賞的評論
《致曾治》是著名作家陶鑄寫給他妻子曾治的壹首詩。這首詩表達了陶鑄對曾治的深情和敬仰,也表明了他對婚姻家庭的理解和珍惜。
首先,詩中第壹句“青春不常有”的描寫,表達了時光如流水般流逝的感覺。它提醒我們,青春是短暫的,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對當下的珍惜和把握。
接著,詩人用“長亭送別”來描述離別的情景,表達離別時的傷感和不舍。此景與古代文人常描寫的離別情景相呼應,增強了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然後,詩人通過“淚不可收”來形容自己的眼淚是無法控制的,表達了對離別伴侶的眷戀。
這首詩還通過描繪曾治的美麗、才華和溫柔,以及她與陶鑄在婚姻中度過的時光,表達了陶鑄對曾治的愛和感激。
最後兩首,“* * *剪了西窗燭,卻談巴山樓”,表現了陶鑄和曾治之間溫馨的夫妻生活。切蠟燭象征著情侶共度良宵,而“巴山塔”象征著家庭和幸福的港灣。這種溫暖舒適的家庭氛圍進壹步強調了陶鑄對曾治的愛和感激。
總的來說,《致曾治》是陶鑄表達對妻子曾治深深愛慕之情的壹首詩。通過描寫他們的離別、依戀和溫馨的家庭場景,表達了對夫妻關系的理解、珍惜和滿足。這首詩展現了陶鑄優雅細膩的寫作風格,同時傳達了溫暖浪漫的情懷。
作者簡介
陶鑄(1916 -2015),原名劉寶山,中國實力派作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他出生在河南省信陽市,早年在農村長大。後來進入北京大學學習文學,畢業後加入中國制片人黨。?
陶鑄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之壹。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助理、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八屆九中全會書記、八屆十中全會書記。他在組織和領導黨和軍隊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陶鑄的文學才華也備受推崇。他的作品以敘述流暢、感情真摯著稱,包括小說、散文、詩歌等多種形式。代表作有小說《青春之歌》、《人間樂事》和散文集《星光熠熠》。
除了文學創作,陶鑄還是中國作家協會的創始人之壹,並長期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他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關註農村問題、文化建設和發展教育。
陶鑄壹生堅持自己的信仰,追求正義和真理。他的思想和作品對中國文學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是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之壹,也是中國* * *生產黨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領導幹部之壹。陶鑄於2015年去世,享年9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