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歷史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歷史
大約在公元前20世紀,蘇美爾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地區和平原。
公元前13世紀,非利士人在沿海建立了壹個國家。
公元前13年末,希伯來部落遷入並定居。
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了希伯來王國,後來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占領了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入侵,大部分猶太人流向世界各地。
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壹部分。阿拉伯人遷入並與當地原住民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根據上述材料,巴勒斯坦地區曾是猶太人的故鄉,關於他們的傳說在文中廣為人知。以聖經為例。這部基督教經典記載了猶太人祖先的故事。雖然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我們無法從《聖經》中得出多少信息——這並不是因為其中的記載不真實,而是因為難以證明其真實性;再者,聖經只是信仰的產物——然而,由於它的大部分內容都被今天的猶太人所接受,我們有必要仔細理解故事的梗概,因為今天的沖突和耶路撒冷問題都與宗教原因密切相關:
故事開始於上帝告訴亞伯拉罕離開他的家鄉美索不達米亞,去迦南,也就是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開始新的生活。這樣,亞伯拉罕被視為猶太人的祖先,就像中國人把黃帝視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壹樣。於是亞伯拉罕帶著妻子和兒子來到迦南,這大概就是猶太人認為自己是巴勒斯坦地區主人的證據。他的兒子以撒和孫子雅各都被認為是猶太人的祖先。雅各有十二個兒子,因為約瑟夢見在收割的時候,他哥哥們的麥捆圍繞著他的麥捆,他哥哥們的麥捆都倒在中間。所以約瑟預言他的兄弟甚至他的父親都會臣服於他。這讓11兄弟倆非常討厭自己的弟弟約瑟夫,認為他自命不凡,把他賣到埃及當奴隸。然而,約瑟夫有壹種解夢的能力,這贏得了埃及國王的青睞,所以他被任命為首相。後來雅各和他的兒子們來到埃及,投靠約瑟,繁衍了他們的後裔,第壹次被稱為以色列(意思是上帝為之而戰,或與上帝爭戰)。埃及國王看到繁榮的猶太人,視他們為威脅。為了擺脫這個隱患,他找了個借口把這些以色列人貶為奴隸。痛苦的服役生活讓可憐的猶太人奮起反抗,於是有了摩西和摩西十誡的故事,帶領以色列人回到家鄉。復雜的事情就不細說了。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以色列人建立了第壹個統壹的王國——以色列王國。他們統治時期有兩位傑出的國王,大衛和他的兒子所羅門,他們發展貿易,用武力維持統治,使以色列發展到了頂峰。更重要的是,此時,王國首都耶路撒冷被確立為猶太民族的聖地,從而為巴以沖突這個棘手的癥結埋下了伏筆。
從這個角度來看,猶太人的歷史,至少他們認為是事實的歷史,顯示了他們的民族特征。在他們的潛意識裏,猶太民族是壹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卻是壹個戰勝了災難的民族。他們有勇氣和力量對抗上帝的各種考驗。但他們在現代的悲慘遭遇,似乎比《聖經》中記載的大災難還要悲慘。這是對他們的又壹次考驗嗎?可以肯定的是,這壹可怕的經歷將永遠銘刻在猶太人漂泊、破碎和流血的心中:
就在以色列王國滅亡後,希臘羅馬王國也占領了這片土地。在此期間,猶太人被流放到世界各地。他們失去了家鄉,被迫逃往德國、奧地利、波蘭等東歐、西歐壹些國家,但個人利益受到極大限制。也許是因為他們是壹個聰明的民族,在政治、醫學、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受到其他民族的羨慕。俄羅斯大屠殺和二戰成為猶太人最痛苦的記憶,也許正因為如此,猶太人的憤怒壹發不可收拾。
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將巴勒斯坦壹分為二。在東部,它被稱為外約旦(現在的約旦王國),在西部,它仍然被稱為巴勒斯坦(現在的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作為英國的托管領土。19年底,在“猶太復國運動”的煽動下,大量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的流血沖突不斷。二戰後,在英美的支持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通過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英國委任統治結束後,建立壹個猶太國家(約1.52萬平方公裏)和壹個阿拉伯國家(約1.1.55萬平方米)。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後,被阿拉伯國家排擠,阿拉伯國家在1948、1956、1967、1973年對其發動了四次大規模戰爭。後來阿拉伯國家戰敗,1多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世世代代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1964 5月在耶路撒冷舉行的第壹次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9阿拉法特曾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美國簽署戴維營協議,被占領土巴勒斯坦人獲得有限自治權,巴解組織拒絕接受自治權。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1988 165438+10月19特別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宣言明確表示,巴勒斯坦接受聯大10月29日通過的1947 11號決議(分治決議)。巴勒斯坦的邊界問題將在今後通過談判解決。1988 12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譴責恐怖主義。1993 9月13日,經過挪威主持的秘密談判,以色列和巴解組織簽署了和平協議,提出了巴勒斯坦自治方案。1994年5月4日,巴解組織和以色列簽署了關於加沙和傑裏科有限自治的歷史性協議。12年5月2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成立。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在流亡27年後重返加沙。
(二)巴以沖突的源頭——聖殿山
巴以沖突的源頭——聖殿山
古猶太經典記載:“世界可以比作壹個人的眼睛,眼白就是環繞世界的海洋;眼睛是人生活的地球;小學生是耶路撒冷;瞳孔裏的臉是太陽穴。“耶路撒冷的聖殿山,因此得名,歷經滄桑,成為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巴以半個多世紀流血沖突的最大癥結在於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位;爭奪鄴城的源頭和焦點都集中在聖殿山的歸屬上。2000年,正是因為當時的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闖入這裏,點燃了延續至今的巴以沖突。
雖然它被稱為聖殿山,但當我們踏入其中時,卻找不到任何山丘的影子。放眼望去,我們只能看到壹個長方形的石頭建築群和郁郁蔥蔥的樹木。其實聖殿山還是古猶太人傳下來的名字。古代猶太經典記載,上帝為了考驗猶太始祖亞伯拉罕,讓他在聖殿山的壹塊巨石上獻祭自己的獨子以撒。在基督教傳說中,這塊石頭也被認為是上帝用泥土碾碎人類的祖先亞當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紀,輝煌的猶太國王所羅門在這裏修建了第壹座神廟,用來存放約櫃、諾亞方舟和其他聖物。聖殿被毀後重建,但在公元2世紀被徹底摧毀,猶太人也被驅逐出故土。
聖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稱這個地方為“聖地”。因為在猶太神廟的遺址上有千年歷史的阿克薩清真寺和金頂清真寺。耶路撒冷也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的第三大目的地。原來的猶太寺廟的遺跡幾乎消失了。
踏上聖殿山,幾乎每壹塊磚都有壹個故事,壹段歷史,或神秘,或悲涼。對於猶太人和穆斯林來說,聖殿山已經深入他們的內心。然而,這種聖地的重疊,立刻轉化為宗教紛爭和歷史恩怨,讓方圓這個不到0.135平方公裏的地方,背負了太多的仇殺和血淚;在某種程度上,它主導了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對立,直到2000年激化為流血沖突。
在聖殿山,巴以之間不時爆發激烈的槍戰。對於每壹方,他們都對對方的到來不屑和不滿,因為那是自己的聖地。這是壹個敏感的話題。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願意放棄占據民族心理中樞的聖殿山。阿克薩清真寺的西面是西墻。從外觀上看,這堵墻與其他巴勒斯坦墻沒有什麽不同。但由於歷史原因,它成為了猶太人心中最神聖的地方,是古國不朽、民族長壽的象征。猶太人經常聚集在這裏哭泣,所以這裏被稱為“哭墻”。許多猶太人對巴勒斯坦人阻止他們在哭墻祈禱感到不滿。這種情況直到1967年的“六日戰爭”才結束。結果,猶太人用武力占領了整個東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和將軍們趕到西墻,撫墻大哭。
因此,許多猶太人堅持認為,以色列絕不能放棄聖殿山。2000年9月,“鷹派”代表人物沙龍通過西墻右上方的小門進入阿克薩清真寺,宣示猶太人與聖殿山的宗教關系。此舉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為延續至今的巴以沖突的直接起源。聖殿山從此更加喧鬧。猶太人經常在西墻祈禱,而巴勒斯坦人則在地理的幫助下投擲石塊。然後,在軍隊和警察的幹預下,他們向巴勒斯坦人開槍,甚至闖入清真寺抓人。
(3)總結
可見,巴以沖突的直接起源在於猶太復國運動。建國後,巴勒斯坦人壹次次被趕出故土,就像當年別人對他們做的壹樣,而且愈演愈烈,最終導致民族矛盾。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兩個民族都曾經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兩個民族都把壹個城市當作宗教勝地,所以沖突有了更堅實的情感和宗教力量,解決起來也變得更加困難。建國和驅逐猶太人,可以看作是幾千年來怨恨的釋放。雖然可以理解,但他們過度的強硬和傲慢,給原本可以更好解決的問題留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