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神曲》的偉大之處在哪裏?
對於西方文學史來說,文藝復興是壹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是“希臘與希臘”傳統的碰撞與融合。雖然文藝復興似乎更重視古希臘羅馬文學,但它是兩個希臘人之間的第壹次協調,人文主義,以及之後的古典主義和啟蒙運動壹直貫穿著人文主義觀念。可以說文藝復興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是其他任何時期都無法比擬的。
《神曲》可以說既包含了人文思想,也包含了古典主義和啟蒙文學所強調的理性思想。但它的光輝在於任何時代都讓人覺得高遠深邃的思想高度和深度。我想《神曲》之所以有如此耀眼的光輝,就在於它對信仰的深刻闡釋,這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可以說是罕見的。我們不妨沿著但丁鋪就的《神曲》這條路來回顧壹下它的思想歷程。
在《神曲》中,但丁多次回顧自己的路線。在開頭的黑暗森林裏,但丁說,只有回顧自己的路線,才知道路線險惡,不是陌生人所為。這裏應該有兩個意思,壹個是暗示妳即將進入靈魂的世界,我覺得意思是生活中充滿了黑暗森林之類的地方,壹不小心就會迷失自我,所以需要維吉爾(代表理性)來拯救妳。只有理智才能讓妳不迷失,即使走進黑暗的森林,也能回到正確的道路上。
之後但丁也說過很多次“回頭看”。不知道是但丁的本意還是巧合。但表現出來的都是壹樣的,那就是但丁是壹個時刻檢討自己路線的人。他非常重視壹路上所見所為。在《凈世界》第四章中,他自己說,“因為壹個乘客喜歡在休息的時候回顧他的路線。”甚至在天堂的第八和第九天,我連續兩次復習下界。
這種復習我以前很難理解。人要向前看,尤其是但丁。他壹步步從地獄走向天堂,從惡走向善。回想起來真的是壹件很奇怪的事情。直到有壹天,在走下鼎湖山的路上,無意中擡頭看到“從此處認路”五個大字,頓時豁然開朗。我走的路走下了山,我得到了我應得的。神曲裏每個人都是這樣的。無論他們從哪裏來,他們都會去,塵歸塵,土歸土。他們每個人靈魂的歸宿,都是由自己生前的行為決定的。無論是地獄、幽冥還是天堂,在但丁看來,最後都是各得其所。
但丁是壹個有著非常虔誠信仰的人。在當時動蕩而艱難的社會中,他害怕失去自我,尤其是到了中年以後,他不得不過著流亡的生活。這壹切對他來說都是壹個考驗,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壹個人,尤其是對但丁來說,他突然從政治的頂峰跌落到了谷底,他壹定很納悶。當黑黨要求他用認罪換取回老家的權利時,我相信他並不是毫不動搖的。畢竟對於壹個永遠回不了老家的人來說,任何回老家的機會都是壹種非常強烈的誘惑。
但是但丁的信仰是如此的堅定,沒有壹個讀過《神曲》的人會懷疑。他怕的不是不能吃苦,不能抵抗誘惑,而是壹不小心走錯了路,走進了“黑暗森林”。所以,他不得不時不時的回顧自己的路線,小心翼翼的告訴自己該怎麽走下去。所以《網遊世界》第三十篇的結尾,貝亞·特麗齊說,“但是我的人生壹在我人生的第二個時期發生變化,他就離開了我,致力於別的事情。”還有“他太沈迷了,沒有辦法救他,除非讓他看墮落的罪人。”於是我敲開死者的門,含淚問領他來的人。"
眾所周知,在《神曲》中,貝亞特麗琪象征著信仰,但我們知道但丁壹直深愛著貝亞特麗琪。現實中,但丁確實因為貝婭特麗齊的去世而壹度迷失了自我,但很快他又繼續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也就是說,但丁確實流浪過,但他的信仰從未改變(就像他對貝亞·特雷茲的愛從未改變)。因此,盡管但丁說:“世俗的珍寶,帶著它們虛妄的快樂,在妳的目光離開我的那壹刻,就把我的腳步引向了別處。”但他說:“我不記得什麽時候離開妳了。在這壹點上,我的良心並不感到不安。”這裏還有壹點值得壹提,那就是貝亞·特裏齊的回答:“所以妳的遺忘證明妳的欲望已經看向別處了。”是因為貝亞·特裏齊·但丁迷失了,但也是因為貝亞·特裏齊·但丁找到了自己。
但丁借貝亞特裏奇之口告訴世人,只有以祖先靈魂的最終歸宿為鏡,才能找到正確的道路,最終走向光明。但是如何把這條路走的盡善盡美?如前所述,“從過去中認清道路”,就是要以自己和他人走過的路為鏡,照出正確的未來之路。但這只是“檢討之眼”。為了攀登人生的凈界山,我們也需要“山頂上的陽光”。在《神曲》中,但丁的完美之路由代表理性的維吉爾引領,維吉爾受代表信仰的貝亞·特裏奇的指示,為但丁指路。也就是說,對於但丁來說,理性是不可或缺的,但信仰是至高無上的。甚至可以說,對於但丁來說,他靈魂中的壹切都來源於信仰。
信仰可以說是神曲最重要的主題。即使對於當時的但丁來說,或許更迫切需要它的政治意義,但也正是因為但丁不局限於此,《神曲》才成為西方文學的壹座永久的高峰。《神曲》是西方三大宗教名著之壹,但如果它的信仰僅限於宗教虔誠,我想我這個非宗教人士是體會不到它的偉大的。基督教雖然強調“神愛世人”的博愛精神,但壹直崇拜神的意誌。如果把基督教精神發展到極致,可以說人已經完全成為了上帝的奴隸。
《神曲》的妙處在於但丁對宗教信仰的理解打破了中世紀的局限,不僅對上帝有著非常真誠的信仰,而且肯定了人類個體意誌的重要性。書中說“自由意誌”是最值得上帝贊美的,是上帝的傑作,是上帝最偉大的禮物。如果《神曲》中的宗教信仰不同於中世紀的極端信仰,那麽但丁眼中的信仰是什麽?在《神曲》的天堂部分第二十四章,但丁直接解釋了信仰。他說:“信仰是希望之物的本質,即未見之物的證據。”當時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剛開始不理解,後來腦袋爆炸了,感覺不可思議。這種感覺是我從未有過的震撼感。“希望”和“看不見”,但丁信仰的虔誠已經讓我難以理解,但他竟然說信仰就是“希望”和“看不見”,這讓我覺得不可思議。怎麽可能!設身處地為我想想,我不會相信沒見過的東西,比如鬼神。
但仔細想想,無論時代如何,但丁的智慧絕不是我的。如果他能真誠地相信不存在的東西,他就永遠不會盲目。真的不可能相信不存在的東西嗎?我試著回憶我是否曾經相信過不存在的東西,發現它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我們都有的東西。相信大家小時候都看過童話,童話裏的世界是毋庸置疑的。這不是因為我們知道它存在,而是因為我們希望它存在。
“希望”是追求美好和完美的意思。上帝是人類追求的理性理想。其實上帝存在與否並不是壹個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上帝存在與不存在的區別是什麽。不完全是,信仰可以說是壹種精神境界的追求。貝婭特麗齊象征著信仰,但實際上但丁對貝婭特麗齊的愛只是他對精神世界的愛,但這種純潔無瑕的愛只能存在於精神世界。壹個人的靈魂要想避開地獄,順利登上境界山,就需要維吉爾的指引,但要想到達至高無上的天堂,就必須是貝亞特裏齊。沒有信仰,就不可能做到完美和圓滿。
如果說維吉爾代表理性是因為他是“智慧之海”,那麽為什麽它代表的不是上帝或任何天使,而是但丁深愛的貝亞·特雷茲?自然有壹部分原因是但丁心目中貝亞·特雷茲的崇高形象,但我覺得更大壹部分原因是但丁心目中的神,也就是他信仰的實體,就是愛。這種愛不是狹義的愛,而是非常廣義的愛。甚至在但丁看來,正是這種愛構成了整個世界,並推動著它前進。《天道》第二十八回說:“妳要知道,他轉得那麽快,是因為他被熱烈的愛所激動。”我們在天堂隨處可見這種充滿“光”的愛。
在天堂充滿愛是很自然的。有趣的是,但丁還把七害的分類歸結於愛情。“分類的關鍵在於‘愛’字。變態的愛:壹是傲慢,可喜不如我;第二是嫉妒,對可喜的人有詛咒;第三是憤怒,喜歡把自己所有的錯誤都歸咎於別人。缺乏愛:這是懶惰。人冷漠,對什麽都沒有熱情。愛得太多:這是貪、貪、饕餮、好色。”這裏引用王維可先生的話。
愛是壹個充滿人性的詞。《神曲》讓我感動的是,它雖然是壹部“說教”的宗教作品,卻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在《地獄》中,我們可以看到但丁的態度大部分時候不是他對下地獄的人的仇恨,更多時候是他對他們的憐憫和同情,盡管他有信仰,也有他的理性,他告訴他“這裏不應該有憐憫。”對上帝的審判表示悲傷不是罪嗎?”他還是止不住自己的眼淚。下地獄不比下冥界,永遠沒有救贖的機會(等待審判的除外)。在但丁看來,很多人下地獄是很可惜的,但他們生前的所作所為,已經註定了他們的靈魂會被地獄之火永久烤焦。但丁的眼淚流露出壹種“上帝愛世人”的寬廣情懷,是對世人的憐憫,希望世人永遠不要有壹天墜入地獄。
《神曲》揭示了人文主義的曙光,但其成就,在我看來,遠非如此。文藝復興以後,雖然是人類的壹次解放,社會的壹次發展,但是過分強調“人”,導致道德水準下降,社會混亂。但在《神曲》中,我們不僅能看到“愛”,還能看到理性的光輝。即使上帝在我們之上,給予人的也不是“絕對服從”,而是“自由意誌”。有了這種“自由意誌”,我們就能通過不斷回顧自己的路線,自然而然地走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