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音樂的起源
音樂在人類社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荒野時代。人類在產生語言之前,就已經知道如何利用聲音的高低和強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出現了統壹勞動節奏的號子和互相傳遞信息的吶喊,這是最原始的音樂原型;人們在慶祝豐收,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會敲打石器和木頭,以表達自己的喜悅和喜悅,這就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壹、弦樂器起源的傳說
墨丘利是希臘神話中眾神的使者。有壹天他在尼羅河邊散步,不小心踩到了什麽東西,發出了奇妙的聲音。他撿起來壹看,原來是壹個空龜殼,裏面有壹根幹枯的肌腱。於是墨丘利從中得到靈感,發明了弦樂器。後人考證弦樂器出現在水星之前,但弦樂器的發明可能就是受此啟發。
b、管樂器起源的傳說
在中國古代,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有壹個叫淩倫的音樂家。相傳他曾經進入西方的昆侖山采集竹子作為笛子。當時正好有五只鳳凰在空中飛翔,他與法合拍。雖然這個傳說並不完全可信,但將其視為管樂器的起源也不無道理。原始時代的人們,他們的勞動生活,可以說是伴隨著音樂而發展的,兩者是緊密相連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音樂是從人類勞動生活中直接產生的。
第二章原始人的音樂
古代兩河流域(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壹。當時,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現在的伊朗和伊拉克)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經發展了音樂。當時生活在這壹地區的蘇美爾人已經有了類似豎琴的樂器和幾種管弦樂隊的樂器。當時宮廷中已經產生了專業歌手和較大的樂隊。後來,這些人往那邊跑了?用膠囊治窗簾?發生了什麽事?槳〈啊〉⑾@啊⒂「群橢圓放電?爬裙是墳墓?齲齒?┅𗊙┑խ?可能會攪私事?已經落到了黃煌。有什麽問題?師母⒄ ঢ k是什麽淙 淉 濉 韉?⒄ ⒄ ⒄ ⒄ ⒄ ⒄ ⒄?哎?鏡子,狗比國際社會更怕浪。我種什麽樣的框架?
第三章中世紀的音樂
第壹,中國古代音樂
黃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王。他在五千年前創造了日歷和漢字。當時除了前面提到的淩倫,還有壹個叫“伏羲”的樂師。據說伏羲是壹條長著人頭的蛇,在母親的子宮裏懷了十二年。他彈的琴本來有五十弦,但是因為音色太悲傷,黃帝把他的琴切掉了壹半,改成了二十五弦。
在黃帝傳說中,還有壹個叫神農的樂師,據說是壹條長著牛頭的蛇。神農曾經教人種糧,曾經嘗過草藥,發現過藥,曾經創造過班卓琴。所以可以假設當時的音樂用的是五聲音階。
在中國古代,關於音樂的書籍有300多種。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和音樂家。他寫了許多關於音樂的文章,我們可以在《論語》中看到他對音樂的壹些評論。孔子在古琴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可以創作自己的音樂,並把悲傷和快樂融入韻律中。孔子親自把琴技傳授給弟子,他的3000名弟子中,有72人精通六藝。他的教學內容可以稱為“詩、書、禮、樂”。“禮”是指天地陰陽的秩序,“樂”是和諧的意思。在孔子的哲學中,道德和音樂占據著同等的地位,他提倡音樂來提高道德品質。另壹方面,中國古代的宮廷音樂多為舞曲,是詩、舞、樂的結合體,與今天的舞蹈完全不同。
二、埃及和阿拉伯的古代音樂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壹。在金字塔內石壁的雕刻上,可以看到樂師的行列,從而想象出當時演奏音樂的盛況。雕塑中有用手指彈奏的豎琴形弦樂器,也有各種長笛樂器。阿拉伯等地區的器樂也相當發達。很久以前,他們就開始使用壹種特殊的音階,分成壹個八度之間的17個音。
古埃及壁畫:
第三,古希臘和古羅馬音樂
希臘音樂的起源也籠罩在神秘之中。傳說阿波羅掌管音樂,擁有九位繆斯女神,所以音樂也被稱為音樂或Musik。在希臘樂器中,有壹種V型雙管長笛,叫Aouros,是壹種天琴座,還有壹種類似吉他的弦樂器Zittel,都是從埃及或阿拉伯引進的。在古希臘人的生活中,音樂的地位非常重要。他們在埃及和阿拉伯傳來的東方音樂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變化,形成了自己的音樂。古希臘的音樂與詩歌和戲劇密切相關。在他們的兩部迷人的荷馬史詩和許多著名的戲劇中,音樂的意義得到了體現。當時社會上壹些著名的民謠歌手表演的歌曲對古希臘音樂的形成和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古希臘音樂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用壹種叫做單弦琴的單壹弦樂器解釋了純律理論,並根據琴弦的長度計算出當時使用的所有音程。畢達哥拉斯音律的發明和應用是音樂理論的重大突破。其次,古希臘人還發明了字母記譜法。在樂器的制作上也有很多大膽的創新和創造,發明了壹批前所未見的樂器。古希臘音樂不僅包括器樂伴奏的抒情獨奏曲,還包括戲劇音樂和舞蹈音樂。壹般這幾類音樂都是以單音音樂為主,內容上大多是宗教題材。
古羅馬的音樂主要沿襲了古希臘音樂的偉大成就。當時,這種音樂主要在祭祀、婚宴和軍隊凱旋時演奏。從公元三世紀開始,古羅馬對外擴張勢力,對周邊城邦進行野蠻的侵略和掠奪。古希臘許多優秀的音樂家和歌唱家都成為古羅馬皇帝、貴族和奴隸主的奴隸,因此音樂成為統治階級的特殊娛樂工具。但古羅馬的音樂文化並沒有跟隨古希臘停滯不前,壹些民歌、婚禮歌、士兵歌和樂舞都有壹定程度的發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用拉丁文演唱的古代戲劇。此外,軍隊中出現銅管樂器也是古羅馬音樂的主要特征之壹。
古希臘藝術:
雅典列雪格勒的音樂紀念亭
這種建築是古希臘壹種獨立的紀念性建築,用來展示在體育或歌唱比賽中獲得的獎品。因此,它也被稱為“雅典獲獎紀念碑”。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這種紀念性建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僅存壹座。這座亭子是公元前335-334年由壹位富有的雅典商人Richegrad建造的,以紀念他在酒神節比賽中幫助建造的合唱隊的勝利。
亭子的底座是2?9米見方,4米高?77米底座;基座上矗立著壹座6?壹個5米的實心圓形亭子;亭子周圍有六根科林斯式的斜柱。頂部是由壹塊完整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穹頂,放置獎品;屋檐上有浮雕,刻著狄俄尼索斯(酒神)在海上被劫,把海盜變成海豚的故事。
亭子的構圖特點體現了壹個規律,就是臺座和亭子各有壹個完整的平臺和屋檐,各部分形成對比:臺座的古樸厚重和亭子的華麗輕盈的對比,產生了壹種穩定感和美感。這是希臘建築中早期的科林斯式建築。
古羅馬藝術:
伊蘇斯戰役
這幅鑲嵌畫是在公元1831年從龐貝廢墟中發現的。據考證,它描繪的是伊蘇斯之戰,臨摹於公元前4世紀希臘畫家菲羅克·西諾斯的同名壁畫,從中可以看出希臘繪畫的發展。原畫是應雅典統治者卡散德的要求創作的,制作於公元前310年。
這幅畫描繪了公元前330年秋天,在伊蘇斯,亞歷山大大帝和波斯帝國最後壹位國王大流士三世之間的戰爭歷史。這是壹幅著名的歷史畫。在這場戰役中,亞歷山大大帝打敗了大流士,丟下母親、妻子和孩子逃走了。後來,大流士寫信給亞歷山大大帝,表示願意用巨款贖回母親的妻兒,將女兒嫁給亞歷山大,但亞歷山大拒絕了,仍然入侵並摧毀了波斯帝國。
這幅畫描繪了兩軍之間的戰鬥以及亞歷山大打敗大流士的過程。圖片只用壹棵被推倒的樹來代表戰爭發生的環境。畫家以兩軍對峙為重點,突出了波斯大流士和他的士兵,他們的動作表現了激烈的戰鬥態勢。整個場景充滿了戲劇性的沖突和濃厚的戰爭氣氛。
第四章中世紀的音樂
首先,基督教和中世紀音樂
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的權力高於國家和其他社會團體。當時所有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各種藝術和哲學,都要為教會服務,所以中世紀的音樂在基督教的幫助下有了超常規的發展。可以說,中世紀所有的音樂理論、記譜法、合唱與合奏、鍵盤樂器的興起與教學都與教會有著密切的聯系。今天的交響樂和歌劇在內容上大多是世俗的,但也與中世紀的教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會音樂,最初原封不動地采用了來自猶太王國的形式,即唱贊美詩和背誦聖經,是純粹的聲樂。宗教音樂壹直以聲樂為主,因為聲樂有歌詞。相反,器樂主要作為世俗音樂發展。
從原始單音音樂向復調音樂過渡是中世紀音樂的壹個重要特征。此外,中世紀音樂在理論上也有很大進步,完成了對位法和線譜法。樂器的發明和生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長號、小號和圓號在當時廣泛流行,弓弦樂器(如提琴)也廣泛使用。
第二,羅馬風格
“羅馬風格”壹詞來源於當時的建築語言。羅馬式音樂是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紀念性遺產之壹,這種音樂既沒有和聲,也沒有伴奏。它的特點是合唱,通過教堂天井的回聲產生莊嚴的和諧感。其古樸優美的宗教情懷與羅馬風格的教堂建築如出壹轍。羅馬式音樂是中世紀重要的音樂形式之壹,其代表是格列高利聖詠,這是壹種典型的天主教音樂,是純粹的單壹旋律演唱。在漫長的中世紀,格裏高利聖歌對音樂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格裏高利聖詠中,出現了多裏安調式、弗裏吉亞調式、呂底亞調式和混合呂底亞調式等四種教會調式及其變體風格。16世紀出現了愛奧尼亞調式和多裏安調式,之後演變成今天的大小音階。在格裏高利壹世時代,羅馬建立了壹所名為“歌唱班”的學校,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音樂學校之壹。安布羅西烏斯(340-397)收集了在教堂中演唱的歌曲,為教堂音樂制定了由七個音調組成的四個教堂調式音階,還創作了二重奏等形式。在贊美詩中,歌詞與語言情境、音調、節奏完美結合,完美表達了宗教情懷,可以作為這個時代音樂藝術的總結。
補充內容:中世紀基督教音樂的代表是格裏高利聖詠。這種聖歌出現在6世紀,以教皇格裏高裏(590-604)的名字命名。據說在公元6世紀,各地的教會音樂並不統壹。格裏高利壹世致力於教會音樂的統壹,收集、挑選、整理了世界各地教會的原始儀式歌曲和贊美詩,編制了壹部唱和集,並規定了模式和用法。格裏高利聖詠由大量帶有拉丁歌詞的單音節音樂組成。是壹首忠實表達經文的歌,旋律超脫,平靜,泯滅人欲。不是為了欣賞,純粹是為了宗教禮儀。是實用音樂,不重視聽覺的美感,也不重視流行音樂的誇張。這種號子是用純人聲演唱的,沒有樂器伴奏,沒有變化和點綴。它也沒有繩結和拍子,完全是自由拍子,歌詞也只有拉丁文。格裏高利聖歌都是天主教儀式歌曲,只供牧師唱,會眾不參與唱詩。
格裏高利聖詠形成後,迅速傳播到各地,特別是意大利北部、英國、愛爾蘭、法國等地。直到公元14世紀,天主教堂裏只有格裏高利聖歌。在今天的天主教堂,經常使用格裏高利聖歌。
格裏高利聖詠作為歐洲封建社會早期的主要音樂,可以說是西方音樂文化中的第壹朵花。它的發展與整個西方音樂史密切相關。格裏高利聖詠在記譜法、音樂理論、復調音樂的興起和發展、音樂流派的建立等諸多方面的研究都要提到。即使是現代調式音樂,也是基於格列高利聖詠的調式。
格裏高利聖詠中最具特色的旋律,不僅在中世紀作曲家的創作中被長期保留下來,而且在以後許多世紀的作曲家的創作中也被保留下來。我們可以在巴赫、莫紮特等人的作品中聽到這些旋律,如莫紮特的《朱庇特交響曲》、李斯特的《死亡之舞》、柏遼茲的《交響幻想曲》第五樂章、聖桑的《C小調第三交響曲——管風琴與鋼琴》、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鋼琴與管弦樂狂想曲》。許多音樂作品,如小步舞曲、軍隊進行曲和奏鳴曲的第壹樂章,都是從格列高利聖歌延伸而來的。2.復調音樂產生於基督教背景復調音樂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部分組成的音樂。這種音樂的出現標誌著西方音樂向前邁進了壹大步。復調音樂是在中世紀基督教的背景下出現的,由格裏高利聖歌發展而來,其音樂家都是天主教的僧侶。
該主題的相關圖片如下:
“聖詠”模式最初分為八種,即多利亞、下多利亞、弗裏吉亞、下弗裏吉亞、呂底亞、下呂底亞、粘呂底亞、下粘呂底亞。和古希臘音樂壹樣,“聖詠”是壹種壹部曲,莊重、肅穆、簡單、寬廣,用拉丁文演唱。“詠”的旋律可分為兩類,即宣敘調歌曲和旋律歌曲。前者是壹種沒有伴奏和和聲,沒有節奏,每個音節時而組合壹個音符時而組合壹組相同時長的音符,仿佛是壹首單調簡單的練習曲。所以也叫素歌。
該主題的相關圖片如下:
第三,中世紀的世俗音樂
中世紀的音樂以宗教音樂為主,當時的音樂活動僅限於教會範圍,而流行的世俗音樂是被禁止的。盡管如此,在民間仍有許多流浪歌手和吟遊詩人。這些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的貧苦民間藝人,非常不滿宗教音樂對音樂藝術的束縛,他們利用各種方式在民間廣泛傳播世俗音樂。這類音樂(包括贊美詩、情歌、牧歌和諷刺歌曲)在形式和內容上接近民俗,充滿民間情懷。當時這種民間世俗音樂開始醞釀成壹種潛在的音樂潮流。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這種音樂潮流隨著社會形態的發展和變革,逐漸取代宗教音樂,成為音樂藝術的主流。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直到13世紀才建成。
從巴黎聖母院正面看,已經形成了壹個純粹的尖拱形建築。整個飛機還是十字形,但是東西比。
南北方向。底部是三個凹進的券門,門的腳上布滿了神像,給整個建築增添了豪華感。典型的巨塔而不是羅馬式建築是十字路口的小尖塔,它的高聳讓整個建築看起來更加雄偉。聖母院西正面有兩座高聳的塔樓,共三層,下層是國王畫廊;二樓中央是壹個象征天堂的玫瑰形狀的大圓窗;第三層是壹個可穿越的走廊。雕塑是聖母院中不可或缺的裝飾,有植物圖案,也有幻想中的怪物;還有大型彩色玻璃窗,使建築形成恍惚神的幻境,加強了教堂神聖的宗教色彩。
【最後由KH寶馬於2005-1-28 16:29編輯】他在猶豫輸贏。
UID278帖子2198精華11積分7173閱讀權限10在線時間118小時註冊時間2004-5-28,最後登錄2006年2月-5日了解詳情。
頂端
優秀亞馬遜5000特價書低至1.7折。
KHBMW
爵士
在個人空間發短信,加為好友。目前離線,3#發表於2005-1-28 15:52,具體看作者。
第五章文藝復興之前和期間的音樂
11世紀末到13世紀末,十字軍東征發生在歐洲。這壹歷史事件對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音樂上,表現為吟遊詩人、吟遊詩人、抒情歌手等人物的出現。他們使用小豎琴或類似豎琴的古代小提琴,他們的演唱涉及情歌、敘事故事、自然贊美詩、宗教和道德。
13世紀中後期到14世紀,哥特式藝術在北歐悄然興起,在建築上表現得很明顯。在音樂上,哥特風格雖然沒有形成代表壹個時代的形式,但在源於奧加納姆的復調形式中,卻清晰地表現出了哥特風格的特征。在13世紀,除了莊嚴的格裏高利聖詠的固定旋律外,還有舞蹈和情歌的旋律,並伴有不同的歌詞和節拍。
科隆大教堂
德國科隆中央大廳高48米;德國烏爾姆的教堂,從教堂鐘樓的高度算起,有161米高。其次,身體向上的動力很強,淡淡的豎線貫穿全身。無論城墻和城樓分的越來越細,裝飾越來越多,越來越精致,頂上還有尖尖的尖塔直刺蒼穹。不僅所有券都很犀利,建築上部和細節也很犀利,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氣勢。這種以高、直、尖、向上的強勁勢頭為特征的造型風格,是教會摒棄世俗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是這座城市強大向上生命力的精神反映。如果說羅馬式以其堅實、穩固、不可動搖的形式展現了教會的權威,具有通過復古傳承傳統的意義,那麽哥特式則以野蠻人的粗獷、奔放、靈巧、崛起的力量體現了教會的神聖精神。其筆直的線條、奇特的空間通道、透過彩色玻璃窗的五彩光線、各種精美的雕刻裝飾,全面營造了壹種“非人”的境界,給人以神秘感。有人說羅馬建築是地上的宮殿,哥特式建築是天上的神龕。
鑲嵌玻璃窗
與哥特式建築壹起,美麗的彩色玻璃窗畫應運而生。這幅畫也成了文盲信徒的聖經。圓形的玫瑰窗象征著天堂,形形色色的聖徒登上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酷似色彩斑斕的舞臺畫面。人們走近教堂,不僅有天堂的錯覺,還有裝飾的美感。因為是玻璃畫,所以可以通過光線的穿透而明亮,通過奇妙的光色而引人入勝。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築不可或缺的裝飾。其人物開始保持獨立的空間位置,追求立體造型,力求符合真實形象,追求自然生動的造型,使人體逐漸豐滿,褶襇也在結構上發生變化,使人感覺衣服內部有壹個真實的人體。雕像不再是人類外貌的相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哥特式建築多采用圓雕和接近圓雕的高浮雕。
哥特式藝術貼近生活和現實主義,遍布歐洲,因此也被稱為國際哥特式風格。晚期哥特藝術顯然催生了文藝復興。
14世紀下半葉,歐洲的社會意識形態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壹些先進的和推動性的新思想正在醞釀和逐漸傳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本,人是社會的主人,而不是神。贊美人類對生命的熱愛和人類的智慧,相信人類的力量可以戰勝壹切。崇尚人性,反對中世紀的禁欲主義。在人文主義的影響和推動下,歐洲發生了壹場涉及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深刻變革——“文藝復興”運動。繼文學、美術和其他文學形式之後,音樂也進入了壹個“文藝復興”時期。在這壹時期的音樂中,世俗音樂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音樂作品中對人的內心世界和自然之美的描寫變得非常突出,形成了壹種全新的音樂風格,產生了許多器樂體裁和歌劇形式。壹些富有個性的作曲家,如帕斯蒂·裏納、拉索、蘭迪諾、杜菲、蒙特威爾第等,都曾進行過出色的音樂活動。他們的創作充滿了新音樂的傾向,具有很大的開拓意義。這壹時期音樂藝術全面發展,當時的復調音樂在十六世紀已經發展到了壹個黃金時代。樂理也在這壹時期趨於成熟:大小調的調性體系已基本確立;和聲的功能系統也在萌芽和發展。記譜法從字母記譜法、符號記譜法變成了雙線記譜法、四線記譜法甚至五線譜記譜法。對位法的應用也達到了非常豐富的程度。這壹時期,器樂的獨立性越來越強;樂器的發展也逐漸加快。當時,古代的小提琴、小號、小號、長號、管風琴和琵琶都活躍在音樂舞臺上,文藝復興後期小提琴和古鋼琴的出現為音樂藝術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第六章巴洛克時期的音樂
第壹,巴洛克風格
音樂的巴洛克時期壹般認為大致是從1600到1750,也就是從蒙特維爾到巴赫和亨德爾。1750年,復調大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去世,標誌著巴洛克巔峰時期復調音樂的結束,巴洛克時代的終結。這個時期之所以被稱為巴洛克,是因為壹個時期的音樂表現手法和方式基本上都有壹些相似之處,所以用這個術語來標記它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意義。巴洛克壹詞來自法語,其來源是葡萄牙語barroco,意思是形狀不圓的珍珠。最早是巴洛克末期的評論家在評論這壹時期的音樂時使用的,壹般含有貶義,指的是粗糙的音樂,奇怪而誇張的音樂。巴洛克之後的古典時期的音樂家傾向於簡化和規範音樂語言。在他們看來,巴洛克音樂過於張揚,不夠規範。因此,巴洛克壹詞被批評家用來指代17世紀和18世紀早期的藝術和音樂作品。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用更深入細致的歷史眼光來看待這壹時期的音樂。巴洛克不再有粗糙、粗獷的含義,但與巴洛克前後的音樂作品相比,確實具有誇張、有些不規則的特點。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註重清晰、統壹和協調。但到了十六世紀末,藝術中的情感因素日益增多,清晰、明確、完美的形式被表達感情的需要淹沒了。在美術方面,可以從卡拉瓦喬(1573-1610)色彩豐富、富有戲劇性的畫作中看出。在音樂上,我們已經從馬倫齊奧和卡洛·格蘇阿爾多的牧歌和道倫德的古歌中看到了端倪,他們的下壹代有了進壹步的發展。為了產生這些強烈的效果,必須發展壹種新的音樂風格。總的來說,文藝復興時期流暢的復調音樂已經不適合新時期所需要的特點。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創造是“對比”的概念。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流暢,所有聲部(通常是四到五個聲部)交織同步。1600以後,這種織體越來越少使用,只能在教堂音樂中見到,因為教堂音樂受傳統固定禮拜儀式的束縛,所以最保守。
卡拉瓦喬的《被埋葬的基督》
該主題的相關圖片如下:
簡介:這幅祭壇畫最初是聖瑪麗亞·德·拉·瓦裏西拉教堂的壹個訂單。它描繪了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被約翰、尼哥底母、桑塔瑪利亞和基督兩位女信徒合葬的悲慘場景:微弱的光線只照亮了山洞裏的壹塊大石板。在壹片黑暗的背景前,約翰和尼哥底母慢慢地把耶穌赤裸的身體放進墳墓。在他身後站著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和兩個女信徒。耶穌的身體被光明照亮。整個場景就像壹個倒下的英雄或士兵的埋葬場景。耶穌的身體被描繪得強壯結實。他的臉上也顯示出堅定的意誌力。壹張臉留著短短的黑胡子,很平和。氣氛肅穆,悲涼,肅穆。畫家使用精確的解剖技術來展示肌肉發達的屍體。只有耶穌垂下的手提醒他,他沒有生命。但是這只下垂的手和擡起的腿在屏幕上形成了平衡的光感。尼哥底母是卡拉瓦喬的主要形象。傳說他是法利賽人。晚上遇到了耶穌,和他聊起了人能否重生的問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後,他來幫助安葬。畫家把他描繪成壹個年老的農民。並且把他畫在了前景的主要位置,特別是露出了他赤裸的大腳。為了加強整個圖像的穩定性,這兩只腳在前景中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在這裏,除了前景中耶穌的屍體和尼哥底母的形象栩栩如生之外,最後三個女人的形象也進行了有節奏的處理,尤其是抹大拉,她的手舉得很高,她的臉顯示出悲痛,增強了畫面的悲劇色彩。她的眼睛因淚水而腫脹,嘴唇半開,仿佛在為土地哭泣。聖母戴著頭巾,臉很瘦。她從約翰的肩膀後面伸出壹只右手。這只手受到光的照射,從而平衡了分布在右邊的受光部位。與此同時,這種棕櫚位於路斯南部?在這個埋葬悲劇的場景中,手也起著指揮作用。中間瑪麗的形象畫得很漂亮。她看起來很可愛,精致可愛。她是拉撒路的妹妹。壹個單純的農家女孩。她垂著頭,沈浸在悲痛中,右手用手帕擦著眼淚。中間開叉,後腦勺紮辮子的發型,讓人感受到這個形象的寫實性。所有的人物,除了約翰的臉,都有清晰的受光部分。畫家的典型構思是經過仔細考慮的。顏色方面,衣服的紅藍和皮膚的蒼白也形成了鮮明的色調對比。這使得英雄下葬的悲壯氣氛與周圍的黑暗強烈沖突。這幅畫展出時,不僅卡拉瓦喬的崇拜者們信服了,就連他的宿敵也不得不承認畫家極高的藝術修養。這幅畫現藏於羅馬梵蒂岡繪畫博物館。
“對比”可以表現在不同的方面:聲音的高低;快慢速度(快慢段落之間或快慢聲部之間的對比);強勢和弱勢;音色的差異;獨唱(歌唱)和合奏(合唱)等等。這些都存在於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結構中,各有各的位置。巴洛克時期的很多音樂家都使用協奏曲或者復合協奏曲(這個詞本身就意味著明顯的對比因素)。這種形式的基本特征是織體的變化,有時是壹個聲部(獨唱)或幾個聲部,有時是更大的團體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