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攀巖教案

攀巖教案

在教師的實際教學活動中,不可避免地要編制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寫好教案?以下是我精心安排的攀巖教案,歡迎分享。

爬山教案教學目標1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欣賞的基本方法。

3.欣賞情景交融、氣象磅礴的藝術特色。

4.感受詩人深深的痛苦和憂慮。

學習假設

1,大聲朗讀。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的深刻憂慮。

2.場景再現。激發學生的創作想象力,再現虬江的廣闊景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作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

教學時間:

壹個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人生經歷

杜甫(712 ~ 770)是唐代詩人。漂亮的話。祖籍襄陽(今湖北),河南珙縣人。因曾在長安城南少陵居住,自稱“少陵野老漢”,被在成都推薦為節儉參謀、工部校對員袁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和杜工部。他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所以他被稱為“詩史”,他也被稱為“詩聖”。

杜甫出生在壹個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他是著名詩人杜沈燕的孫子。7歲學詩,15歲成名。20歲以後,有四個時期。

(1)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到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浪漫的生活。先後漫遊吳越、齊、趙。其間未能赴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三年,天寶在洛陽與李白成為摯友。第二年秋天我們分手了,再也沒有見過面。這壹時期的杜甫詩歌有20多首,多為五律五古詩,以王嶽為代表。(沒有經驗)

(2)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被困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地向他有權勢的人提供官職提升,但無濟於事。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壹個月,他才得到壹份參軍的小差事。仕途的失意,生活的饑寒,使他客觀地認識到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疾苦,使他逐漸成為壹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二十二韻為魏作成的張,二韻為道、軍車店和大堤。

(憂國憂民)

(3)從肅宗至德元年(756)到甘源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為興盛。杜甫也經歷過磨難,但他的創作成就是巨大的。長安失陷後,北上靈武投奔肅宗,卻在半路被擒獲,陷賊近半年,後從長安逃往鳳翔肅宗,在那裏被左接走。很快,因為他的直接建議,他差點死掉。長安光復後,他回到北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交大臣周華四恭參軍,告別長安。759年,對政治失望的杜甫辭官,年底到達成都。作詩《三官》、《三別》。

(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頂峰)

(4)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期間,杜甫在蜀中八年,在荊襄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邊建草堂,斷斷續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死後,杜甫失去了支持,帶著家人離開了成都。開始了“漂泊在天地之間的西南”的生活,在船上度過了許多時光。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至嶽陽的船上,享年58歲。

皇軍收復黃河兩岸,書香登高,秋風破草堂,江村登嶽陽樓。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在大歷二年(767年)秋天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岸邊,轉塘峽谷口。它以水急、風大、猿多而聞名。這首詩表達的不僅僅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了四年,但是地方軍閥乘隙而入,互相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蕩,民生雕敝。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好繼續“遊走於西南天地之間”。他的抑郁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包括時代的艱辛,家庭的困苦,個人的疾病和未能實現的抱負,以及他的朋友李白、高適和嚴武的相繼去世。為了擺脫像濃雲壹樣始終壓在心頭的抑郁,他帶病上臺,但蕭瑟蕭瑟的江夏秋景又給他增添了新的憂愁。

教學步驟:

壹,新課的引入:(投影幕)

(音樂開始)語調低沈,語速緩慢,情緒飽滿。)1200多年前,那是壹個秋天,九月初的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風刮得很大,河邊的樹都枯萎了。樹葉在天空中飛舞,滿山都是腐爛發黃的樹葉。河水翻滾翻騰,急速向前沖去。在寒風中,有幾只孤獨的鳥在盤旋。遠處不時傳來幾聲猿猴的叫聲。這時,壹位老人上山了。他衣衫襤褸,兩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搖搖晃晃,跌跌撞撞。他壹直疾病纏身,包括肺病、瘧疾和風濕病。而且已經是“右臂枯,半耳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福的節日。然而老人壹生坎坷,窮困潦倒,似乎已經到了人生的冬天。而且此時國家正處於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獨自漂泊。

面對萬裏江,孤獨的飛鳥和腐朽的枯樹,老人心中充滿了各種憂慮...放聲歌唱:在廣闊天空的狂風中,猿猴在嗚咽,鳥兒在清澈的湖水和白色的沙灘上飛向歸途。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悲涼秋景裏的李,常年遊子,在疾病纏身的今天獨自生活在高臺上。又苦又苦,太陽穴結霜,心痛和疲倦是我酒裏的壹層厚厚的灰塵。

是的,那麽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位老人和他的生活,欣賞壹下他在1200多年前留給我們的著名詩篇《登高望山》(投影工程)。

讓我們跟著音樂再讀壹遍!(音樂開始)

第二,引導閱讀

閱讀是學習詩歌的關鍵。閱讀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主旨,理解詩人想要表達的感情,更好地欣賞詩歌。

那麽怎樣才能讀得更好呢?(投影閱讀要領)

1,理性把握:要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就要走進作者的內心,照他的樣子寫,照他的樣子說。

2.感性表達: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第三,欣賞課文

1,第壹聯賞析——“長空疾風,猿啼鳥啼,碧湖白沙歸”

這首詩以六種景色開頭:風、天、猿、竹、沙、鳥。分別用“急”、“高”、“哀”、“清”、“白”、“飛回來”來形容。用十四個字寫六種景色,極其簡潔。

大風讓人感覺很冷。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

天很高,讓世間的人顯得很渺小,很孤獨。

聽到猿猴的叫聲是非常悲傷的。

鳥可以是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所以食物很少。也可以是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四處徘徊,尋找自己的巢穴。也可能是與鳥群失去聯系的鳥。欣賞的時候,要敢於拓展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詩歌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壹只快樂的小鳥嗎?這是壹只孤獨而痛苦的鳥。

我們無法想象它是壹只快樂的小鳥,只能認為是壹只,而不是很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在想象杜甫此刻的處境。此時,杜甫正獨自徘徊。

2.欣賞對聯-“樹葉像瀑布的浪花壹樣落下,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

頜協只寫了兩種風景:倒下的樹和長江。從落木到想樹,從樹和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現狀去聯想。杜甫看到落葉,壹定以為自己像壹棵樹。他很老了。人到了人生的深秋。人生苦短。轉眼就是壹百年。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年。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

如果“落花樹蕭蕭”是指人生短暫,那麽“長江無盡”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限,歷史長河的無盡感。"壹江之水不歸,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總結這兩句話的意思,寫的對比,襯托。人的壹生越短,歷史和時間就顯得越長。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長,生命越短。“人的生命”指的是個體生命。人生百年,山河長存。

第二句,杜甫面對綿延不絕的歷史,感到有些無奈。也有很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壹個現實主義詩人,壹個胸懷寬廣的知識分子,他既無奈,又不能理解生命的短暫,更不想違背自然規律,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在什麽時候,都不可避免的會死去。這是必然規律。所以,他覺得豁達,坦蕩,豁達。

3.欣賞頸聯——“萬歷秋常客,與我百年愁苦,獨攀此高”

做嘉賓和現在做嘉賓不壹樣。在這裏做客意味著生活在異國他鄉。杜甫在這裏的意思是漂泊在另壹個國度,漂泊在另壹個國度。而且,杜甫當時正處於戰亂時期。這是長期的,持續的。永遠是客人。從48歲到58歲去世,杜甫在外漂泊了11年。寫這首詩已經是第八個年頭了。上臺是什麽意思?上臺是重陽節的習俗。古人為什麽要上臺?祈求長壽。全家壹起上臺,但是杜甫呢?我壹個人,舞臺的位置壹般都在老家。杜甫呢?那是在萬裏離家的悲秋。做嘉賓和上臺已經是雙重煩惱了。妳想想,這樣疊起來已經是六層了。再想遠壹點,杜甫已經登臺百年了。

“百年”是老了,拖著病體,又是八層愁。

4.欣賞尾聯——“惡運霜鬢,心痛倦酒塵”

杜甫悲傷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麽?國難當頭,連年戰亂。因為艱辛,痛苦和仇恨,我的太陽穴是灰色的。妳說苦是什麽意思?國家形勢困難的時候,我極其痛恨。我老了,兩鬢斑白。苦是極端的意思。由此可見杜甫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杜甫想為國家做貢獻,放下戰爭,但是因為年老多病,無法為國家做貢獻。那是壹種擔心的情緒,焦慮。焦慮,只有白發,鬢角沾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苦”不僅指國家的苦,也指個人的苦。因為此時的杜甫已經“百歲”,也就是晚年,而且渾身是病,估計可能活不長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應該更多地考慮他壹生的艱難困苦。顛沛流離,坎坷艱難——幾乎壹直伴隨著杜甫的壹生。這裏既有國家的困難,也有個人的苦難,兩者都存在。他擔心他的國家,他的人民和他的健康。杜甫的壹個獨到之處要特別強調,那就是古代很多知識分子往往以“富則濟世,貧則濟世”為人生準則,而杜甫則是濟世不分貧。

杜甫很愛喝酒。這不是我們第壹次在杜甫的詩中寫到飲酒。妳也可以舉壹些喝酒的例子,“在綠色的春天,我回家的時候,大聲唱我的歌,喝我的酒。”杜甫《九天》詩中有“重陽獨飲壹杯酒,病時到江邊取臺”。杜伏科也喝酒,煩惱也喝酒。在中國,似乎只有酒才能充分表達喜悅或變化的感情。而且是重陽節,習慣喝菊花酒。但是老人不能喝酒。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酒,也因為貧窮,他可能不能喝酒。只有借酒消愁,至少可以驅散壹些憂郁的情緒。但是妳不能喝酒。怎麽才能擺脫這種陰郁,怎麽緩解?——只能在詩的結尾緩和起來,在杜甫的心裏緩和起來。

攀巖教案2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美,河南珙縣(今河南珙縣)人,詩人杜之孫。在唐玄宗開元年間,他遊歷了南方的吳越和北方的趙奇,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天寶五年(746),到了長安,沒有辦法上進。經過十年的磨難,他得到了壹個小官員,他帶領政府士兵曹參軍。自安史之亂以來,他壹直流亡在外,並被叛軍俘虜。脫險後,被授予官左拾遺之職,不久被貶化州四公參軍。甘源二年(759),棄官西去,到了關隴,遊覽了周琴,逗留銅鼓,最後到了四川,定居在成都浣花溪。曾在本臺駐劍南記者嚴武的幕下擔任懲教部的科長、員外郎。永泰元年(765),打算離開川東,在夔州住了兩年。大歷三年(768年),帶著家人出峽,輾轉湖北湖南,死在去郴州的路上。有“杜少陵收藏”

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壹生寫了1400多首詩。他的詩歌社會內容豐富,時代特色鮮明,政治傾向強烈,被稱為“詩史”。杜甫被稱為“詩聖”、“詩聖”。杜甫出生在壹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從小受到封建正統的教育和熏陶。以粟,自許,有誌於“至君堯舜,然後使風俗淳。”他曾自豪地說,“我聲稱完全出局,我要立刻拿下金鹿。”而杜甫壹生都在苦難和貧困中度過,這讓他更加接地氣。“窮則憂李淵,嘆其腸熱。”生活的痛苦,人民的疾苦,加重了他內心的苦、累、悲,憂國憂民。

二、理解節奏:

韻是中國傳統詩歌的壹種體裁,屬於現代詩歌的範疇,因其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韻起源於南朝。

永明、沈約等註重節奏對仗的新體詩在初唐得到進壹步發展定型,盛行於唐宋。韻在字、韻、偶聲調、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詩和七言詩。

每韻由四部分組成,依次稱為首聯、排聯、頸聯、尾聯(或尾聯);每隔兩句,第壹句叫壹句,下壹句叫壹句;每壹句的層次都有嚴格的規定,尤其是第二、第四、第六個字的層次,不可隨意更改。所有偶數句都要押韻(第壹句可以放也可以關),押韻壹般放,押韻到底;中間的兩副對聯肯定是互相爭鬥的。

現代詩的絕句,又叫絕句,各為兩聯,平仄和押韻與格律詩相同,但又有所不同。

第三,了解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在大歷二年(767年)夔州所作。寫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藩鎮勢力趁隙爭奪地盤,社會動蕩,民生雕敝。在這種形勢下,杜甫只能繼續隨波逐流,很多因素造成了他的消沈,包括時代的艱辛,家庭的困苦,個人的多病和未償的野心,以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去世。為了擺脫抑郁,他帶病上臺,反而憂心忡忡。除了憂慮,他又增添了新的悲傷。當時杜甫住在夔州,56歲。他長期的漂泊生活,再加上心情抑郁,使詩人病重。重陽無心爬山,心酸,抒發了內心的感受。

第四,著名的評論:

宋·楊萬裏《成齋詩》“詞源溯三峽,刷陣獨掃千軍。”“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落下來,而我卻看著長河滾滾向前。”

第壹個是蜂腰,第二個是鶴膝。

明。王世貞《易顏淵言》卷四:老杜濃縮,我愛“風急天高”壹章,結淡。

清代沈德潛的唐詩,八句全對,以兩句開頭,但仍重用韻腳,改變了風格。以前說這兩副對聯可以剪掉。試想想“倒樹沙沙”和“長江滾滾來”。好在《無邊》《無盡》《萬裏》《百年》。

1.背景補充

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已經結束了四年,但是地方軍閥趁機互相爭奪地盤,社會還在混亂之中。在這種形勢下,他只好繼續“漂泊在天地間的西南”,在“歲月何時還”的嘆息中掙紮。時代的艱難,家庭的困苦,個人的疾病和未能實現的抱負,再加上朋友李白、高適和嚴武的相繼去世,所有這壹切都像厚厚的雲壹樣壹直壓在他的心頭。為了擺脫抑郁,他走上舞臺,寫了《上升》。楊倫稱贊這首詩為“杜集七言詩第壹”;胡應麟的《詩品》更是令人刮目相看,是“古今七言詩之冠”。

沮喪和沮喪

憂郁和失意是詩歌內容和形式的風格特征,這是關於杜甫詩歌風格的。“沈郁”“沈重”是深沈、深沈、深刻的;“郁”,即“積”,端莊含蓄。是指詩歌思想感情的豐富和深刻,而不是指思想的消極、壓抑和悲傷。“抑揚頓挫”是指語言上的凝練和冷靜,節奏上的緩急交替,音調上的抑揚頓挫,旋律上的鏗鏘起伏,形成動人的音樂美。抑郁和挫折是連在壹起的,也就是說感情特別深,壹下子倒不出來,好像有什麽東西堵住了。經過反復多次,這種感覺終於表現得淋漓盡致。

3.聯系解決問題

重陽節,原本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和親戚壹起爬山,祈求長壽的日子。王維《在山上度假想山東的兄弟們》身在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我遠遠的就知道哥哥爬哪去了,山茱萸裏少了壹個人。”理解“攀”的含義——重陽節,登高祈福長壽,思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情懷。

動詞 (verb的縮寫)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美,號少陵夜老,號、,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

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和李白被稱為“杜麗”。為了區別於其他兩位詩人,李商隱和杜牧——小杜麗,杜甫和李白並稱為“大杜麗”。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詩約65,438+0,400首被保存下來,詩歌技巧精湛,在我國古典詩歌中德高望重,影響深遠。759-766年居成都,後人以杜甫草堂紀念。

六、文體知識

這首詩寫於公元767年秋(唐代宗大理二年),杜甫在夔州。他在56歲時寫了這本書。壹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蒂城外的高臺,秋江的蕭瑟景色引發了他生命墜落的感覺,這種感覺滲透了他的舊病和孤獨。於是,就有了這首《登高》,被譽為“七律之冠”

《三官》《三別》是杜甫的名篇。

①三官:石昊官、潼關官、新安官②三告別:新婚、無家、辭舊。

七、鞏固練習

1.以下詩詞的對聯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表達功能是什麽?

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落下來,

當我看著長河滾滾向前。

2.《登高》詩被後人推崇為“古今七言詩之冠”。妳覺得它的口碑如何?

3.《上山》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在表達詩人的感情方面起什麽作用?

參考答案

1.答:壹、對偶性,“壹望無際的落木”對“壹望無際的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寬廣深遠;沙沙的樹葉聲使人對滾滾水勢感到更加絢麗多彩,寫出了詩人對青春逝去卻壯誌未酬的無盡哀愁。對仗圓潤自然,沒有斧鑿痕跡。

二、“沙沙”與“滾滾”重疊的用詞,突出了樹葉飄落、河流奔流不息的局面,使詩歌更加生動,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具有韻律美。

2.答:觀點1內容厚重豐滿。無論是描寫現實還是勾勒歷史,杜甫的詩歌都表現出了堅實的思想內涵和凝重的歷史意識。《登高》中的“苦、苦、恨”三個字,包含著被壓抑的愛國情懷和揮之不去的憂慮。這不僅關乎西南地區的個人漂泊、衰老和多病,也關乎社會動蕩和人們的顛沛流離。詩人的悲傷濃縮在這四個字裏,深刻而深刻。

觀點二:情緒起伏。杜甫詩歌中的情感表達不是直白的,而是有著隱顯輕重緩急的變化。《登高》中的第壹句“天高風急,猿嗚咽”,若來自天外,則向讀者展示了詩人“悲秋”的情感;“鳥兒飛過清澈的湖水和白色的沙灘飛回家”也是令人寬慰的,似乎是為了限制這種悲傷;“落葉如瀑”,將詩人的“悲秋”情緒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度;《而我看長河總在滾滾向前》中滾滾而來的“長江”,展現的是壹種開闊而悠遠的境界,似乎緩沖了這種悲傷。在對景物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揣摩詩人悲涼世界的情感起伏。

觀點三:結構循環引用。《上山》中壹三句是寫山景,二四句是寫河景,五七句是寫悲慘,六八句是寫疾病。關懷之美,難得。第壹、二聯寫風景,引出“悲秋”;頸尾結合抒情,因“病”而“悲為秋”和“苦為怨”。環環相扣,無縫銜接。

3.答:所有風景詞都是感傷詞。這首詩的前四句描寫景物,有力地烘托了詩人的心境,寫出了詩人悲秋的意味,但並沒有直接使用“悲秋”二字,而是把這種悲秋的感覺滲透到具體的畫面中。詩中的自然景色和猿猴的叫聲充滿了悲傷的情緒。滾滾長江,沙沙倒下的樹,盤旋的鳥,荒蕪的小洲,都在渲染環境的氣氛,烘托詩人的意境。“情隨物動,言隨情寄。壹葉迎客,蟲聲足以引心。”更何況眼前蕭瑟冰冷的景色,自然讓詩人為之動容。而這種心理活動和情感變化,又反過來加深了景物的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