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吳曲星,唐朝使節——狄青,狄青(1008-1057),汾州西河(今山西)人,臉上有刺青,善騎射,人稱“綿聶將軍”。他出身貧困。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任兗州都督。他勇敢而足智多謀。在宋夏戰爭中,他頭戴青銅面具,身先士卒,戰功卓著。朱茵、韓琦、範仲淹等朝廷重要官員都與他有著良好的關系。範仲淹授《左氏春秋》,於是狄青從中學習,精通兵法。晉升為副特使。他壹生前後共經歷了25次戰爭,最著名的是祐五年正月十五夜攻打昆侖關(1053)。狄青生前深受朝廷懷疑,導致最後抑郁。他死後受到禮遇和尊崇,被追授刺史令,謚號為“吳襄”。狄青,生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卒於嘉祐二年(1057)。生於汾州(山西汾陽)西河,北宋將軍。狄青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16歲那年,因為哥哥跟老鄉打架,狄青替哥哥背黑鍋,自己“被捕為京中罪人,名聲大噪”,於是開始了軍旅生涯。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黨項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夏國。宋廷從側面選擇了京師守將,狄青被選為兗州都督,成為下級軍官。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帶領屬地將士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堂城、益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帳二千三百元,牛五千七百頭”,指揮將士在戰略要地子喬谷修城,修築詔安、林峰、新寨、大朗等城堡,“均為賊所忌憚”。每次戰鬥,他都戴著青銅面具,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四年間,他參加了大大小小25場戰鬥,中了8箭,卻從不畏懼。在與安源的壹次戰鬥中,狄青身負重傷,但“壹聽到寇的消息,就挺身而出,沖在了前面。”在宋夏戰爭中屢立戰功,聲名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