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正史是如何編纂的

正史是如何編纂的

說到正史的編纂,就不得不提中國獨立於世界幾千年的史家制度。

中國古代史官制度起源很早。有可靠證據表明,至少在商代,中國就出現了史官筆記制度。到了西周,史帖越來越多,出現了太史、鐘石、內史等名稱。從而形成了從周天子到諸侯國的整個華夏地區的史官體系。

古代歷史學家的職責非常廣泛,但記錄歷史事件無疑是他們的基本任務之壹。《國語》說:“不寫東西,是歷史的失職。”《禮記》也有“史為筆,大書為策,小事為簡”;“行動留給史書,言語留給史書”等等。

歷史學家編纂正史最重要的是什麽?

所謂“正史”,通常是指古代官方認可的、具有國史性質的傳記類史書。雖然它的系統編纂與史官制度密切相關,但它最初並不是這壹制度的直接產物。因為早期史官的記事職責主要是保存史料,而不是寫歷史。這種情況壹直保持到西漢。秦漢聖旨主要由星歷、筆記和庫書資料組成,不要求修史。直到司馬遷利用掌管皇家收藏《石室金匱》的便利,有意識地創作了《史記》壹書,國史編纂才開辟了壹片新天地。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們研究先秦至漢初歷史最基本的史料。

史籍建立了傳記史書;提出了壹系列進步的歷史觀;樹立良好的治史作風。後來,班父子寫了中國第壹部斷代史《漢書》。雖然是私下寫的,但比司馬遷的《史記》更適合統治者,這也是它壹問世就被漢朝官方認可的原因。

這壹“私改國史”案件的發生,顯然促進了東漢朝廷對國史編纂與修訂的重視。到東漢末年,先賢們編撰了《東觀史》。這是中國第壹部由官方集體編纂的傳記當代史。

《漢書·東觀史》雖是官方版本,但並不意味著官方有常設的整理編輯國史的機構。當魏明帝太和趙衷被任命為作家時,官方只有壹個專門編纂國史的常任史學家。但在南北朝末期,官方控制的主要目標仍然是當代史的編纂。至於前朝的歷史,多由民間人士編撰,如《三國誌》、《後漢書》等。隋唐以後,隨著朝廷對國史編纂的控制力越來越大,前朝歷史的編纂也被納入正史修訂體系,所以唐代以後寫的“正史”大多都是經過官方修訂的。

在我國傳統的史書分類中,壹般公認的有* * * 24部正史,這個概念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正史”的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才有了《二十四史》。

這裏也要解釋壹下為什麽《正史》采用傳記體而不是其他體裁。有人曾認為:“年表和傳記都是正史,但未列為正史的都是班、馬所作,年表的整合不壹定能使時代延續,忽略它們是沒有意義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自古以來,史家的編年史代代相傳,官方編年史很早就出現了;

漢代以後,蹴鞠開始流行。

南朝梁以後,有記載;

到了唐朝,官方記錄已經定制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