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關於徐誌摩,他的個人生活。

關於徐誌摩,他的個人生活。

天空中的壹朵雲——徐誌摩生平簡介

清光緒二十二年(1987)1月15日,是壹個寒冷的冬日,卻給浙江石霞富商徐神如帶來了壹股異樣的溫暖,因為那天他有了壹個兒子,那就是詩人徐誌摩。徐誌摩,原名張毅,民國七年改名為誌摩。他從小就異常聰明,被視為神童。民國年考入北京大學預備學院,回國時與張幼儀女士結婚,五年轉學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6年,他再次進入北大法律系。七年秋天,我去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會計。八年畢業,獲得第壹屆榮譽獎。同年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學習政治,並獲得九年文學碩士學位。1998年9月,他離開美國,進入英國劍橋大學研究生院。

九年,26歲,在劍橋開始寫詩。11年3月,她在德國與張幼儀離婚。10月15日回國。北大教授十三年。他曾經為英國處理過庚子賠款事件,但在現代評論中,他甚至不顧臉面,對其進行攻擊。他遊歷歐洲十四年,回國後編了《北京晨報》副刊,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愛國情懷。15年10月和陸小曼結婚。十七年,他和胡適先生共同編著《新月雜誌》,徹底紮根新詩,為新詩打開了另壹扇門。1890年,他是上海光華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的英語教授。

2010年11月19日,應林之邀,乘中華航空公司飛機從南京抵京,飛到離濟南較遠的黨家莊附近。突然,他陷入了壹場霧中,這使他不小心碰到了山頂,著了火。他在36歲時被殺害。

************************

從倫敦到劍橋

誌摩青年時期深受梁啟超的影響,思想傾向是社會政治性的,即使有文學夾雜,也不是主體。墨池第壹次出國時的愛國熱情是眾所周知的,自從他到達美國後,這種熱情有增無減。羅素1920年以前的作品是他在美國的時候接觸到石馬的。羅素的政治和社會言論在齊默的腦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位英國哲學家在困境中只知真相,向不同的權力低頭的英雄形象深深打動了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齊默。他決定“擺脫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的誘惑”,去英國“向羅素學習”。

誌摩到倫敦繼續他的政治和社會研究,並結識了著名的政治人物——當時,林帶著他16歲的女兒林。這個才貌雙全的姑娘壹出現,如同電閃雷鳴,誌摩的人生風景頓時大變,讓他深陷情網無法自拔。

林離開倫敦去蘇格蘭留學後,徐誌摩感到百無聊賴。這時,他和林長民加入了倫敦的國際聯盟協會,在那裏他遇到了劍橋皇家學院的成員G. L .迪金森。看到誌摩覺得無聊,就勸他去劍橋換換環境,但誌摩接受了狄金森的建議,轉到了劍橋的王家學院。

徐誌摩的詩歌創作生涯始於劍橋。當時劍橋的文風正處於巔峰。此外,誌摩壹到倫敦,就結交了壹批文藝界的“名人”,在思想負擔因愛情而加重的時候,寫詩抒懷,抒發心聲。石馬在《虎集序》中說:

幾十年前,我吹過壹股奇怪的風,也許是照著某種奇怪的月光。從那以後,我的思想傾向於用樹枝來表達,壹種深深的憂郁支配著我。這種憂郁,我相信,已經漸漸滲入了我的氣質。

這是他詩歌創作的開始,也是他棄政從文的起點。《誌摩》的早期內容大致可以分為(1)愛情的苦惱,(2)離婚後堅定的心情,(3)以文學為終身事業的誌向。

他在《我所知的劍橋》壹文中寫道:

我壹生只度過了那個春天…它從來沒有被浪費過。就在那個春天,我的生活很自然,真的很享受!(雖然恰巧也是我壹生中感受最痛苦的時期)

他的痛苦顯然不外乎林已經回國,而且沒有和他結婚的跡象。生活很煩,但也有美好的壹面。本來誌摩是民國十年秋天才開始認識劍橋的,但是民國十壹年的春天特別值得紀念。他愛上了劍橋的自然風光,尤其是壹流的淺水何康河。他自稱是自然崇拜者。他的壹些關於劍橋的詩成為了中國新文學的瑰寶。

根據劍橋大學的檔案,學院對他“守智守禮,放眼天下”的評價很高。即便如此,誌摩也沒有完成任何研究項目,也沒有在劍橋獲得博士學位。劍橋兩年在誌摩眼裏是成功的兩年。他發現新事物,結交新朋友,參加新活動...他稱贊劍橋是他知識和智慧的唯壹來源。在《吸煙與文化》壹文中,他說:

我的眼界是被劍橋打開的,我的求知欲是被劍橋觸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劍橋給我的。

徐誌摩認為自己在美國讀的是壹本死書,在英國讀的是壹本活書。這本大活書包括自然。前者是被迫的,後者是不由自主的,或者更好壹點,是出於純粹的求知的感覺。誌摩不僅成為了英國的詩人,也成為了英國民主的熱心支持者。所以回國後壹心撲在國內政治上,始終關心中國大局。

追求愛情

當徐誌摩的原配妻子張幼儀於民國初年抵達倫敦時,徐誌摩已愛上了林,無法自拔。在環境的壓力下,張幼儀離開丈夫去德國留學(她當時已經懷孕了),誌摩解放了。但是這種幸福並沒有持續多久。林隨父回國,許慎如先生強烈反對兒子提出離婚,使誌摩深受困擾和痛苦。他想找到壹條出路。為了提出有力的離婚理由,他在民國十壹年三月前給妻子張幼儀寫信:

我們都有改善社會、造福人類的心。先以身作則,勇敢明智的判斷,尊重對方的人格,自由離婚,停止痛苦,預示幸福。

從他個人的角度來說,還是挺有道理的,因為他相信只有真愛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人類社會,但在當時,並不能引起普通人的同情。墨池寫給妻子的信給他帶來了想要的效果,張幼儀最終同意離婚。

民國十壹年十月,誌摩離開英國回國,他回國完全是因為林的緣故。然而,林答應回國後不久就做梁家的媳婦。本來誌摩可以馬上回英國繼續學業。但是,由於林沒有和梁思成訂婚(兩人都去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學建築),他總覺得還有壹線希望。所以,他留在了北京,留下了痛苦和悲傷。

愛情和婚姻

民國十三年,梁啟超與莫芷的矛盾再起。這壹次,徐誌摩愛上了陸小曼,壹個有夫之婦,而她的丈夫也是梁的門生。

民國14年徐誌摩遊歷歐洲時,認真考慮過與陸小曼的關系。他決心在愛情這件事上勇往直前,絕不半途而廢。他大膽的第壹步是直接給小滿的母親寫信,要求她支持小滿與王賡離婚。陸太太收到信後大怒,當然不理會。徐誌摩的第二個策略是敦促小曼鼓起勇氣和他壹起逃到歐洲。當時他只有壹個念頭,就是以白馬王子的身份把小滿從“牢籠”裏救出來,並讓他們戀愛成功。但陸小曼是受傳統觀念影響的中國女人,優柔寡斷,沒有勇氣出走。不久,小滿生病了,誌摩從歐洲回到了家。兩個人相遇,愛情加倍。

徐與魯的愛情曾轟動中國文化界,至今仍有許多人津津樂道。誌摩和小滿戀愛成功後,於1916年1月5日寫信給恩厚植,信中說:“我終究還是勝利了——我戰勝了壹股極其強大的邪惡勢力,那就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愚昧和偏見。”」

婚姻生活

誌摩和小滿的婚姻壹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雖然夫妻倆婚後回老家和父母住在壹起盡孝,但同居的結果是不成功。徐先生和徐太太最後離開去了浙江,帶著不愉快的心情去了北京和他們的前兒媳和孫子們住在壹起。誌摩和小滿在老家待了壹段時間,但不久內戰威脅浙江,他們狼狽逃往上海。由於無法從父親那裏得到經濟上的幫助,誌摩不得不借錢。

誌摩和小曼談戀愛的時候,壹直抱著改造小曼的想法。他估計小滿的奢靡享樂無非是壓抑的發泄。只要蕭條過去,美德就會到來。然而,他錯了。小曼性格和習慣的缺點,不是誌摩能改變的。雖然小曼真的很聰明,聰明,多才多藝,但她並不是壹個好學的人。她喜歡去舞池,逛劇院,抱演員,抽很多煙,她病了。從民國十七年開始,誌摩在三所大學任教。次年,減壹室,但增中華書局編輯壹職。他的精力似乎非同尋常。他的收入不小,但家庭開銷更大。事實上,如果石馬沒有追求心愛的人,小滿也不會和王賡離婚並和石馬結婚。所以,所有的果實都來自於誌摩播下的種子。妳怪誰呢?該怪誰呢?

民國二十年,胡適看到誌摩在上海與小滿生活窘迫,便招他到北大任教,以改變環境,誌摩欣然同意。我沒想到竟會死在去北京參加林演講的飛機上。

三個女人的人生軌跡

離婚後,張幼儀留在德國讀書,回國後接手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卻始終沒有走出徐誌摩的世界。之後他和公婆保持著奇怪的關系,成了教女,和徐誌摩保持著友誼和更深的關系,和他壹起經營生意,為他贍養父母,連葬禮都是她主持。

林與梁思成結婚,創辦了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建築系,目的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中國古建築的研究和設計傳承。林與徐誌摩未完的戀情,以及丈夫對其感情的理解與沈默,壹直是個謎。梁思成親手拿起壹片誌摩空難的遺物,放在林的辦公桌上,直到她去世。

陸小曼在徐誌摩死後變成了另外壹個人。她花了很多年試圖幫他收集遺產。千萬不要穿花裏胡哨的衣服,盛裝打扮或者出去應酬,這樣妳華麗的人生就會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生活的回聲

自西歐文化洗禮以來,誌摩壹直專註於文學,不僅崇尚創作,而且壹生不遺余力地推動文藝事業,這也是他追求理想的具體行動。文學很美,影響力很大,是精神革命的新生力量;從事文學,和愛國主義,對於國家和人民的思想完全可以配合。

徐誌摩熱情奔放,熱愛自由和美好,是壹個單純的理想主義者。胡適在悼念文章中多方面為誌摩辯護,反復強調誌摩是壹個“可愛的人”。梁實秋曾在他的藝術寫作中這樣描述徐誌摩:“他說話、笑、看、動。最不濟,他應該拍拍這個的肩膀,摸摸那個的臉,要麽腋下夾壹本有趣的書和報紙,要麽包裏藏幾封有趣的信,這樣大家都開心。”.....但也因此有人要批評他,說他的個性太浮躁。這個批評也是對的。他的老師梁任公先生在他娶陸小曼的時候當眾指著他說:“徐誌摩太有氣質了,學不好!這是誌摩的另壹面。」

徐誌摩的詩歌創作也充滿了生命的生機和活力。他的新詩真摯豐富,散文用詞華麗,經常創新自己的詞匯,夾雜著西方的句法。雖然他可能會覺得生硬,雖然他能形成自己的風格,但他無疑會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有壹席之地。

立誌追求真愛的徐誌摩最終以不幸的婚姻和不完美的感情生活悲劇收場。但他用壹生的力量謳歌和追求生活中真善美的精神,卻打動了每壹個人的心。也許這就是為什麽他的故事會壹次又壹次被中國人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