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什麽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好課堂?在我看來,判斷壹堂課的好壞,不是看課上有沒有新花樣,而是看學生在這門課上有沒有發展。
01
設計是通過合理的規劃和精心的策劃,通過各種形式的感覺來傳達壹種思想的過程。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對教學要素進行有序排列,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壹種思路和方案。
教學設計既是壹門科學,也是壹門藝術,如果是科學,就必須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文本為依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藝術是追求教學的最優化,要輕松,要密集,要有條理,要曲折,要出人意料,讓學生充滿興趣,樂在其中,受到啟迪。
如何讓自己的教學有設計感和藝術性?我根據自己37年的教學經驗,舉幾個例子來指導青年教師的教學。
策略壹:思維再向前壹步。
為什麽現在很多課讓人覺得很膚淺,很枯燥?很重要的壹點是,老師的思維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壹個優秀的棋手,走壹步就要考慮接下來的兩步、三步甚至五六步。新手下棋,只想走壹步看壹步。在設計教學時,不要停留在壹個環節,而要思考我是否能在這個環節上向前邁壹步,讓學生的思維更深入,“遊走到更綠的草地”,讓教學隨著思維蕩漾。
例1:向前壹步復習問題。
我教四年級的《創造》是這樣的:
第壹步:先把黑板上的“天地”分開,邊寫邊在黑板上說:很久以前,天地是混在壹起的,後來有個大神把“天地”分開了。然後在天地前的黑板上寫下“發展”二字。然後讓學生壹起讀題目“創造地球”。
第二步:本課題目除了“創造地球”怎麽讀?
生:可以讀作“開天辟地”。
老師:真聰明!這是第二種閱讀方式。有第三種發音方式嗎?
生:可以讀作“開天辟地”。
老師:太好了!這是第三種閱讀方式。有第四條路嗎?
生:可以讀作“開天辟地”
生:可以讀作“開天”、“開天”、“開天”。
……
第三步:為什麽短短四個字可以有這麽多讀音?妳發現了什麽?
生:我覺得中國的漢字很有意思。
生:我發現這四個字不管怎麽組合,意思都差不多。
老師總結:中國的漢字充滿了無窮的魅力。“創造”四個字只有五六種讀法,意思差不多。今後我們在閱讀四字成語時,要更加註重詞語的組合搭配,體會漢語詞匯的內在魅力。
啟示:大部分老師會問:誰開創了世界?如何創造世界?創作結果如何?其實同學們看完課文都有答案,以上問題都是偽題。審題的作用是激發閱讀興趣,提示閱讀重點,提出閱讀問題。喜歡發現,喜歡探索,喜歡新奇,是小學生閱讀的普遍心理。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圍繞語言和寫作進行發現和探索。
例2:學單詞前進壹步。
第壹步:考試結束後,在PPT上展示了六個成語:仙女補天、精衛填海、誇父日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後羿射日。
讓學生讀出正確的發音。
第二步:請猜壹猜,老師為什麽把這六個成語放在壹起?
生:因為都是神話。
老師:我很有眼光,壹眼就能看出他們的相似之處。妳們還有什麽共同點?
生:每個成語裏都有人物:女媧、精衛、誇父、嫦娥、大禹、後羿。
生:每個成語的最後兩個字都是關於誰在做什麽:補天,填海...
生:六個成語中的第三個字是動詞:補、補、追...
學生:老師,我還發現童話都是和“天、日、月、海、水”等自然現象有關的。
老師總結:是的,因為古代科學不發達,人們對自然現象充滿了好奇和懷疑,所以創造了童話來解釋自然現象。這些童話充分表達了我們的祖先創造和改造世界的美好願望。今天,我們將走進創世神話——“創世”。
啟示:很多老師滿足於學習生詞的音、形、義,也就是正確讀出讀音,分析字形,理解詞義。這種教學太籠統,沒有創意和新意。這組單詞教學設計的創意在於讓學生自己發現單詞之間的內在聯系點。壹位教育家曾說過:平庸的老師是把真理拱手相讓,優秀的老師是讓學生發現真理。壹旦老師給了學生發現的權利,學生就會給妳無限的驚喜。妳看,同學們不僅發現自己的屬相是童話,還發現6?每壹個成語都是主謂結構,神話的內在秘密也被發現了,那就是遠古人類對自然的想象和改造。這是多麽驚人的發現,這就是教學設計向前邁壹步的魅力。
例3:學習句子前進壹步。
創世第壹段寫著:“傳說很久以前,天地未分,整個宇宙壹片混亂,像壹個大雞蛋。”
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第壹步:請問同學們,天地未分之前的宇宙是什麽樣的?這是什麽句子?比較什麽和什麽?
同學們很快回答,這是壹個比喻句,把混沌的宇宙比作壹個大雞蛋。
第二步:今天,學生與我們的祖先進行比較。如果不把它比作壹個大雞蛋,妳能把它比作什麽?
生:像個大氣球。
生:像個大水球。
生:像個大泥球,像個大黑洞,像個大鴨蛋。
……
第三步:如果有選擇,妳喜歡同學的比喻還是書裏的比喻?為什麽?
生:我喜歡“像個大雞蛋”,因為雞蛋裏有蛋清和蛋黃,也是“亂七八糟”。
生:我也喜歡大雞蛋,因為小雞可以在雞蛋裏孵化,孕育新生命。宇宙中還有壹個盤古神。
第四步,有同學把它比作大鴨蛋、鵝蛋、恐龍蛋。這些雞蛋不是比雞蛋大嗎?為什麽不把它們比作更大的雞蛋呢?
生:(思考後)因為我們每天都能看到雞蛋,而別的雞蛋卻看不到。
至此,我總結:什麽是好的比喻?就是用常見的東西去對比沒見過的東西,讓人看得懂,看得懂。我們沒見過混沌的宇宙,但經常看到壹個大雞蛋,說它像個大雞蛋,壹下子就明白了。妳的大氣球和水球雖然生動,卻無法孕育新的生命,不如我們老祖宗的比喻。妳看,我們的祖先是多麽聰明睿智啊!我們應該向我們的祖先學習和致敬!
啟示:老師通常讓學生知道什麽是本體,什麽是載體,很少討論為什麽用這個載體而不用其他載體。思維向前壹步就是問為什麽!為什麽把它比作壹個大雞蛋,而不是壹個大水球或者壹個大鴨蛋?壹提問,思維就深入,教學就進入另壹個境界。
策略二:只有通過比較才能識別。
俗話說:“只有比較才能鑒別”,“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三家”。比較是鑒別事物的有效方法。比較法是漢語學習中常用的方法。賈島在《池邊樹上留鳥,月上和尚敲門》中用了“叩”或“推”,使“推敲”二字的對比不朽。在王安石的《春風》和《綠江南岸》中,“綠”字是眾所周知的。語文,講究的就是咬文嚼字,推敲把玩,就像古人說的“唱壹首詞,撚幾莖”,“語不驚人死不休。”
例壹:古詩對比。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綠竹帽,綠蓑衣,斜風細雨不必回。”這個詞有什麽好的?我們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品味語言之美,畫面之美,意境之美。
老師啟發學生:如果把“白鷺飛在西塞山前”改成“烏鴉飛在西塞山前”,可以嗎?學生馬上回答:不好。因為烏鴉不吉利;烏鴉又黑又醜;烏鴉很醜,壹點美都沒有。
老師又啟發:既然大家都不喜歡烏鴉,我是不是改成“喜鵲飛在西塞山前”?學生想了想,回答:好像也不太好。喜鵲唧唧喳喳,好像太吵了,和這個詞安靜和諧的氛圍很不協調;喜鵲是黑白相間的,顏色也不是很好看;喜鵲雖然吉祥,但造型不夠優雅,不夠美觀。
老師回話問:“西塞山前白鷺飛”有什麽好?
同學們恍然大悟,搶著回答:江南的鳥很多,但只有白鷺鳥更能代表江南的風光。它身體輕盈,飛行姿態優美,色彩純正,與江南水域融為壹體,是典型的江南美景。老師,我理解作者在選擇景物時,要選擇最具代表性和審美性的景物,這樣才能充分表現江南春光明媚。
為了加強學生的認知,老師繼續用比較法讓學生品嘗單詞和短語,並問:“桃花流水鱖魚肥”可以改嗎?
有的說,我可以改成“梨花流水鱖魚肥”然而,馬上有同學反駁:梨花是白的。如果換成梨花,顏色會和白鷺壹樣,沒有顏色對比。有同學說,能不能馬上改成“杏花流水鱖魚肥”,壹個同學接著說:好像不能。杏花雖然顏色鮮艷,但是星羅棋布,不是壹大片。還有同學說:不是,從旋律上來說,《桃花》是兩個平調,《杏花》是平調,讀起來不好聽。
老師看了看溫度,總結道:
沒錯,《桃花流水鱖魚肥》,從色彩上看,粉與白鷺,青山綠水,色彩明麗,和諧悅目,好壹派江南春色。旋律方面,“桃花流水肥如鱖魚”,平仄、抑揚頓挫、和諧。用漁家綠竹帽和綠麻纖維裝飾壹下,更是五彩斑斕,美不勝收。這就是詩人對美景的精挑細選,對文字的精心提煉之美。
啟示:能否品味、咀嚼、欣賞壹種語言,是語言能力的重要標誌,也可以稱之為語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開,鱖魚肥."大家都覺得是很美的語言,但是美在哪裏呢?缺乏語文核心素養的人,很少能說出醜陋的故事。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比較法是非常有效的。當然,漢語的比較法更多的是比較語言,推敲語言,從詞義、味道、色彩、節奏、意境、美感等方面去鑒別、品味、鑒賞詞語。長此以往,學生的語言素養會越來越豐富,語感也壹定會越來越敏銳。
例2:不同版本對比。
第二段“創造”是故事的關鍵部分。我在教這壹段的時候設計了這些環節:
鏈接壹:請找出妳認為本段中最神奇的壹句話,並說明理由。
鏈接二:妳對這壹段有什麽疑問嗎?請提出妳的問題。這個問題壹出,猶如壹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提出了三個主要問題:
為什麽盤古醒來發現身邊有斧子和鑿子?斧子和鑿子是哪裏來的?
②為什麽大雞蛋裂開後有壹絲亮光進來?光是從哪裏來的?
(3)文中寫盤古揮斧鑿,巨石崩裂。巨石從何而來?
鏈接三:我給妳看另壹個版本的創世故事給學生看,然後問學生:這個版本的故事裏有斧子嗎?有光嗎?有巨石嗎?
天地的創造――歷史的黎明
萬物之初,壹個雞蛋包含了整個宇宙。雞蛋裏有混沌和黑暗。沒有天地,沒有日月星辰,沒有人類的存在。然而,就在這混亂與黑暗中,創造世界的盤古誕生了。
盤古在這個大蛋裏懷上成蟲後,睡了壹萬八千年才醒來。這時,他發現自己生活在壹個黑暗混亂的大雞蛋裏,心情壓抑,感覺像被繩子捆住壹樣難受,看不到壹縷光線,於是決定舒展肌肉,刺穿大雞蛋。
盤古伸胳膊踢腿踢腳,大雞蛋碎了。然而,當他睜大眼睛時,四面八方仍然是壹片黑暗和混亂。盤古急了,壹擡拳就砸,壹擡腳就踢。盤古的胳膊、腿、腳又粗又大,像鐵壹樣。他踢了十幾下,凝聚了壹萬八千年的混亂和黑暗,都被踢成了碎片。盤古三晃二晃,緊緊纏繞在盤古的混沌黑暗中,慢慢分開。輕的部分(陽)飄動,緩緩升起,化作壹片藍天;而較重的部分(陰)逐漸下沈,成為大地。
啟示:《創世紀》正文第二段,盤古用斧頭劈開天地,巨石崩裂,暮色穿透。這三種想象都經不起推敲。盤古是怎麽拿著斧子醒來的?盤古這樣的大神壹定要借助外部工具來創造世界嗎?天地開之前,是“混沌壹團”。“混沌”二字在三分水旁邊,表示天體充滿水汽,充分體現了我們古人造字的智慧,暗示不可能“裂巨石”。文中解釋,盤古死的時候,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日月未生時,天體黑暗混沌。所以說“壹絲曙光透了進來”是不成立的。鑒於此,筆者設計了兩個版本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確,即使是想象也要有合理的依據,要合理。這個教學設計也是對學生批判性閱讀的極好訓練,讓他們明白學習不僅僅是書本、老師,更是真理。
例3:古今表達對比。
教學“創作”部分,我引入了古代漢語,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鏈接壹:把散文語言變成詩歌語言,在PPT上展示出來。老師和學生讀的是把壹切都變成生活的句子,比如老師讀的是“口中吐氣”,學生讀的是“化為風雲”。訓練學生在師生互讀中有節奏、有高低、有快慢、有強弱的朗讀技巧。
環節二:模仿展示句子,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1.頭發和胡須變成_ _。
2.牙齒和骨頭變成_ _。
3.甚至身上的蟲子也因為風變得_ _了。
鏈接三:展示古文“形而上萬物”的片段,讓學生朗讀。和現代漢語相比,妳覺得古代漢語好在哪裏?
形而上學的東西
初生盤古,臨終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左眼是太陽,右眼是月亮。五肢是四極五嶽。血是壹條河。肌腱在地下。肌肉是土。小胡子是明星。皮膚是植物。牙骨是石頭。本質是珍珠玉。汗水變成了雨水。體內的蟲子,被風感覺到,變成了李偉。
啟示:文言文含義豐富,用詞簡練,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這樣優美的文言文應該有機滲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親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熱愛文言文。這就是我設計這樣壹個古今漢語對比閱讀的目的。
策略三:好課就像爬山。
十年前,我曾經寫過壹篇文章叫《好課如登山》,這是我的“登山論”。當時我也感覺到了。聽了很多課,感覺大部分課都像在地上走,沒有設計,起伏不定,沒有波瀾,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發展,沒有成長。我很焦慮。什麽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好課堂?在我看來,判斷壹堂課的好壞,不是看課上有沒有新花樣,而是看學生在這門課上有沒有發展。學生的發展,學生的成長,才是評價壹個班級好壞的硬性標準!有鑒於此,我覺得壹堂好課應該帶領學生像登山壹樣壹步步爬山,讓他們體驗曲徑通幽,化光明為光明,撥雲見日的過程。如果說登山是身體出汗,那麽上課就是讓學生出汗,讓學生經歷腳、山腰、山峰三重境界的洗禮。
例1:發現問題,爬樓梯。
我在教《馮天有掃路人》的時候設計了壹套“問題教學法”,就是發現問題,爬上樓梯,帶領學生壹步壹步爬山。
環節壹:學生在第壹遍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後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寫上自己的名字。我稱之為“知識產權”和“問題財產”。
第二步:面對壹塊黑板題,讓學生篩選出“金題”和“銀題”。經過熱烈討論,同學們選出了以下三個問題作為“黃金問題”:
1.這位老人每天在山上來回巡視。他為什麽不說他累了?
為什麽老人70多歲了還不退休?
3.作者說:“三十年後再見!”老人能活到100歲嗎?
鏈接三:圍繞這三個問題,逐壹討論,讓學生明白,熱愛生活,熱愛勞動,豁達樂觀的人永遠年輕。
啟示:問題教學是帶領學生爬上階梯的好方法,但老師通常是自己設計問題,帶領學生壹步步爬上階梯。這種方法常用,但牽引痕跡太重,學生處於被動地位。這門課的設計就是給學生提問的權利,讓學生自己篩選討論。老師只是在重點上下了很大功夫,畫龍點睛。就這樣,帶領學生不著痕跡地壹層壹層往上爬,峰回路轉,到達更壞門的頂峰,享受語言和思維的無限風光。
例2:環重疊,達到頂點。
課堂教學是由環節組成的。如果每個環節都在壹個平面上連接,那麽課堂教學就是在壹個水平面上,缺乏發展和提升。《登山》課堂追求立體化教學設計,第壹個環節是第二個環節的鋪墊,後壹個環節是前壹個環節的完善和發展。就這樣,年輪重疊,逐漸爬到頂端。
我在教春聯的時候為登山設計了這個教學結構:
鏈接壹:展示課文中的五副對聯。在學生熟悉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對聯的四個特點:字數相等、詞性相等、平鋪直敘、意義相連。
——這個環節是傳授春聯知識。
鏈接二:講講明朝神童解縉繼續寫春聯的故事。讓學生們試著成為當代神童,與解縉比賽,看他們能否繼續寫出更好的春聯。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思維活躍,機智過人。
——這個環節是教春聯的能力,盡量對,運用語言。
鏈接三:補充拓展《裏翁堆韻》的閱讀,讓學生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漢語。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創造了如此美麗的押韻散文。作為漢語言的後代,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並發揚光大。
——這個環節是教授文化、傳統、積累,為學生嘗試制作下壹部分做鋪墊。
環節四:名家對聯的補充教學,從春聯到對聯,讓學生全方位開闊視野,打開思維。在研讀幾幅著名對聯的基礎上,表明“壹個大肚子可以容納世界上難以容納的東西;讓學生嘗試制定壹個底線,並要求他們制定不同的底線。
——這個環節是教授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運用語言的技能。
鏈接5:用這個班學生的名字,試著匹配每個學生的名字。
——這個環節就是聯系生活、聯系當下、聯系自我,讓學生的學對能力在當下得到應用,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
啟示:春聯設計五個環節,從教學知識到教學能力,初步嘗試;教文化,教積累;要教下壹個環節,要結對;然後把名字和名字結合起來,在生活中教授語文能力。真的就像爬山壹樣,從山腳開始,壹路向上,披荊斬棘,轉來轉去,直到到達山頂,讓學生領略語文學習的無限風光。
例3:圍繞主題逐漸升華。
我在講授自組單元《鄉愁詩》時,采用了圍繞主題逐步升華的教學設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鏈接壹:學習張繼的古詩《秋思》,從“怕重復說不出匆匆,行人即將爆倉開封府”的細節描寫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鏈接二:學習柳宗元《好楚隨主看山送友人進京》,從“要化為千億,峰上見故鄉”的奇異想象中品味詩人刻骨銘心的鄉愁。
鏈接三:學習聞壹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從“請直呼兒子本名,叫我澳門!媽媽!我要回來,媽媽!”就這樣,我用直白、激昂、真摯的語言感受到了詩人的愛國情懷。
鏈接4:學習余光中先生的
鄉愁,從詩人獨特的比喻——“鄉愁是壹枚郵票,壹張船票,壹座墳墓,壹條海峽”和新穎的意象中,品味出詩人微妙而深刻的鄉愁情懷。
啟示:鄉愁、鄉愁是每個人永恒的情懷。如何讓學生在優美的詩歌中感受和欣賞,需要我們老師的精心設計,需要我們通過讀詩、唱詩來理解和領悟。本課設計古詩兩首,重在理解鄉愁;兩首現代詩集中理解了思鄉的思想。從思鄉到鄉愁,情感不斷升華,主題貼近,設計巧妙,達到了情感陶冶、心靈凈化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