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雨巷相關介紹

雨巷相關介紹

戴望舒(1905 . 3 . 5——1950 . 2 . 28)現代詩人。原名戴夢狗。筆名艾安夫、江恩等。浙江省杭州縣人,祖籍南京。現代詩人。他的筆名來源於屈原的《離騷》:“前有王澍為先鋒,後有費廉為部屬。”意思是屈原在天上漫遊,在地下尋找,坐在壹輛由龍馬拉著的車上,月神王殊在前面帶路,後面跟著風神費璉。王澍是神話傳說中驅趕月亮的神。她美麗,溫柔,純潔,優雅。出生在壹個職員家庭。當我在杭州文綜中學讀書時,我熱愛文學,我和杜衡、施蟄存壹起學習詩歌藝術並經營文學刊物。1

1923年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25入上海震旦大學,學法語,次年學法律。此時,戴望舒在文學愛好上與法國象征派詩歌接近,如魏爾倫等人的作品,對他日後的詩歌創作影響很大。1926年春,他開始在與施蟄存合編的《陸璐》雜誌上發表詩歌。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因參加革命宣傳工作被法租界當局逮捕。“四壹二”反革命政變後,他離開上海,去了江蘇松江。後來,他到了北京,結識了、李等人,並在芒園發表了他的詩作。1928年回到上海,之後致力於文學創作和編纂,開創了其詩歌創作的重要裏程碑。我的記憶,詩集,出版於1929。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興起時,翻譯介紹蘇聯著作和論文。其中,《歷史唯物主義文藝理論》是魯迅和馮雪峰主編的科學文藝理論叢書之壹。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1930年3月成立時就是會員。但後來在壹些文藝問題上的看法和左翼作家不同。現代成立於1932,他在上面發表了很多作品和翻譯。同年6月165438+10月赴法國,先後就讀於巴黎大學和裏昂中法大學,繼續從事翻譯活動。這時,王叔草的詩集(包括我記憶中的壹些詩和此後發表的新作品,附《零薩格勒布上的詩》)已於8月1933編輯出版。他於1934年前往西班牙,於1935年從法國返回。1937,1年6月出版詩集。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上海“孤島”繼續翻譯,後於5月1938去香港。與許地山等人組織中華全國聯合會,與許地山等人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1941年日本占領香港後,被捕入獄,受傷致殘,寫下“我用壹只受損的手掌”。抗戰勝利後,他回到上海,在上海師範學院任教,從事翻譯和研究工作。1948年因參加民運被國民黨政府通緝,又去了香港。65438年至0949年,他抵達北平,出席第壹次中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新聞總局國際新聞局工作。1950 2月8日因哮喘去世。被稱為“立誌為人民服務的天才抒情詩人”(胡喬木《悼念舒》,人民日報3月1950)。戴望舒的創作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創作主要收藏在《我的記憶》、《老尖尖》、《雨巷》等作品集。此時的詩歌在藝術上保留了中國古典詩歌傳統和歐洲浪漫主義詩歌的痕跡,並明顯受到法國象征主義詩人魏爾倫的影響。《雨巷》是這壹時期的代表作,其詩歌反映了大革命失敗後部分年輕人的抑郁情緒,引起了人們的關註。在《小說月報》上發表時,葉聖陶稱贊作者“為新詩的音節開辟了新時代”,並因此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第二階段創作包括《我的記憶》、《王草書全》和《災難歲月》的前幾首歌。此時,他更多地受到了法國已故象征主義詩人邁耶和保羅·福爾的影響,並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也確立了自己對詩歌藝術的見解。《零薩格勒布詩集》反映了他此時對詩歌的理解。如果認為“詩歌不能依賴音樂,就應該失去音樂的元素”,即不同於他前期的創作,不同於韋蘭,接近後期象征主義詩人的觀念;再比如對待節奏和形式。他反對“削足適履”或者“選鞋”,而是主張“自己做最適合自己腳的鞋”,也就是強調原創。總之,這壹階段的詩歌數量很多,藝術上也比較成熟,這在他的創作中最具代表性,使他成為中國新詩發展中“現代主義”的代表(指以《現代》月刊為主,形成類似藝術傾向的壹些詩人)。中國較早出現的象征主義詩歌創作,此時已經從神秘走向被理解或欣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這兩個階段的詩歌所表達的生活內容、思想情感仍有明顯的局限性。包括他的朋友在內的壹些批評家指出了他作品中的消極、狹隘、幻滅和陶醉等因素。這既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壹些聰明的年輕人的個人不幸、漂泊和憂郁,也顯示了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第三階段的創作,指的是大部分集子《災難的歲月》。抗戰開始後,他的詩歌從生活、意境到藝術風格都發生了積極明朗的變化。65438到0939的《元旦祝福》詩,祝福祖國和人民,渴望自由和解放。在1941監獄裏的題壁以及後來,我用破損的手掌,表現了對民族和個人的忠誠,表現了對祖國解放區的深情。我現在看到的最後壹首詩《偶成》,寄托了對生命的美好希望,呼喚“生命的春天又來了”,“重新開得像壹朵花”。這三個創作階段的發展,反映了壹個正直高學歷知識分子真實而艱辛的人生軌跡。作為壹個有成就的詩人,戴望舒的文藝實踐領域是廣闊的。不僅寫詩,還寫散文、論文等。研究和討論的範圍不僅包括大量的外國文學,還包括中國的古典小說和戲曲。同時,我們做了大量的外國文學的翻譯和介紹工作。

寫作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他因此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綽號。這首詩寫於1927的夏天。當時,整個國家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為參加過進步活動,不得不在松江的朋友家避難,在孤獨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和痛苦,內心始終充滿失落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這首詩是他心境的表達,交織著失望與希望、幻滅與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感覺在當時是普遍的。音樂性是《雨巷》另壹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重復疊音、重復造句、重復唱腔等手法,產生了旋律的循環和悅耳的樂感。所以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啟了壹個“新時代”。

詩歌欣賞

1927夏天的雨巷,寫了快壹年了,作者貼到了小說月刊。當時的《小說月報》編輯葉聖陶壹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之為“新詩音節的新時代”,並給作者冠以“雨巷詩人”的稱號。這壹年,作者才22歲。壹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將超越時空的限制,喚起人們的審美感受。然而,多年來,戴望舒的《雨巷》等詩歌壹直被視為象征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呻吟,被排斥在文學史的視野之外。直到最近,人們才像看出土文物壹樣,把這些作品從被遺忘的塵埃中挖掘出來,重新看到了它們的藝術光彩。戴望舒在20多年坎坷曲折的創作道路上,只給我們留下了90多首抒情短詩。《雨巷》是他早期的著名作品之壹。戴望舒的詩歌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贏得了婉約詩風的神韻,又受到法國象征主義詩歌流派的影響,所以他的早期詩歌普遍表現出孤獨、憂郁、苦悶的特點。雨巷就是這種情況。這首詩寫的是雨季江南壹條巷子裏的壹個場景。細雨中,“我”帶著落寞惆悵的心情,帶著微弱的希望,獨自走在壹條長長的偏僻小巷裏。“我希望遇到壹個丁香壹樣/憂傷的女孩。”果然,夢幻少女出現了。她有“紫丁香般的顏色”、“紫丁香般的芬芳”、“紫丁香般的憂傷”,撐著油紙傘像“我”“徘徊在這寂寞的雨巷”。走近的時候,“我”看到她是那麽的傷心難過,眼神“悲傷迷茫像做夢壹樣”。她沒有停下腳步,卻“像夢中的丁香”從我身邊飄過。女孩最後消失在雨巷盡頭的“倒下的柵欄”旁。雨巷裏只剩下我壹個人,獨自走著,繼續隱隱約約的希望和期待...這首詩既真實又空洞,朦朧又恍惚。“我”似乎充滿了心事和無限的憂慮,但又不想說清楚或者說不出口。“我”似乎在期待著什麽,追求著什麽,但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卻顯得那麽遙遠和渺茫。“她”出現了,也許是幻覺,也可能是真的,但“她”出現得那麽快,又逝去得那麽快,壹閃而過,又消失在眼前,“像夢壹樣悲傷迷茫”。“我”只覺得對不起自己,覺得對不起自己。詩中的“姑娘”可以認為是壹個真正的參照物,壹個美麗、高貴、憂郁的姑娘,是詩人期待已久的。但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姑娘”看作詩人心中壹種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在生活苦悶時對未來的朦朧憧憬。

藝術特色

雨巷寫於1927的夏天。首發於《小說月報》第19卷第8號,8月出版,1928。戴望舒的摯友杜衡在1933中寫道:說起雨巷,不能忽略葉聖陶先生的獲獎。《雨巷》寫出來差不多1年了。當葉聖陶先生正在編輯《小說月報》時,王樹才突然把它貼了出來。聖陶先生壹看到這首詩,就來了壹封信,稱贊他為新詩的音節開了壹個新時代。.....聖陶先生的大力推薦,是王澍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直到現在。(王叔草簡介)《雨巷》營造了壹種象征色彩濃厚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隱喻性地把當時黑暗而沈悶的社會現實描繪成壹條狹長而孤獨的“雨巷”。這裏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詩人自己就是這樣壹個孤獨的人徘徊在雨巷。他在孤獨中抱有美好的希望。希望眼前有壹個美好的理想。詩人筆下的“丁香般”的少女,正是這壹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詩人知道,這個美好的理想很難實現。她和自己壹樣充滿了悲傷和惆悵,轉瞬即逝,像夢壹樣飄走了。留下的只是還在黑暗的現實中徘徊的詩人自己,還有那無法實現的夢想壹般飄走的希望!有評論說《雨巷》是詩人用美好的想象掩蓋醜惡的真相,自我解放,是“用壹些肥皂泡般的華麗幻想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和諧旋律的藝術美,它“在內容上毫無可取之處”。(Fanny:論戴望舒的詩,文獻綜述1980,4),這些詰問和結論對雨巷來說太簡單和苛刻了。雨巷出品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候。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熱情響應革命的青年們壹下子從烈火的高潮跌入了黑夜的深淵。他們中的壹些人找不到革命的未來。他們在痛苦中迷失,他們在失望中渴望新的希望,他們期待陰霾中漂浮著美麗的彩虹。《雨巷》反映了壹些進步青年的這種心態。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才二十壹、二十二歲。1927年3月,因宣傳革命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四壹二”政變後隱居江蘇松江,在孤獨中咀嚼“中國人在這個時代的苦惱”。(王叔草序)他此時寫的《雨巷》等詩,自然充滿了仿徨、失望、悲傷、痛苦的感情。這種仿徨感傷的感覺,壹般不能說是純粹的個人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射。《雨巷》用簡短抒情的吟唱再現了這些年輕人心中的典型聲音。在這裏我們真的聽不到真實苦難的描寫,聽不到反抗黑暗的吶喊。這是壹種深深的告白,壹種失望的告白。但是,從這種反思和自省中,難道不能清晰地看到壹些年輕人理想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嗎?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流淌在詩中。就算是當時的年輕人也不是那麽容易被騙的。人們看完《雨巷》不想永遠在雨巷裏徘徊。人們會討厭這條雨巷,渴望走出雨巷,去壹個沒有雨和悲傷的寬闊明亮的地方。《雨巷》的壹個重要藝術特色是運用象征手法來表達情感。象征主義是19世紀末興起於法國詩壇的壹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日的頹廢來反抗資本主義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調運用含蓄隱喻等手段表達內心瞬間的感受。這壹藝術流派是在五四運動退潮時傳入中國的。李金發是大量運用象征手法寫詩的第壹人。戴望舒的早期作品明顯受到法國象征主義的影響。他創作的壹個重要特點是註重挖掘詩歌中隱含隱喻的能力,用象征意象和意境表達自己的感情。《雨巷》體現了這壹藝術特色。詩中撐著油紙傘的詩人,寂寞而悠長的雨巷,飄著丁香般憂傷如夢的少女,都不是現實生活本身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征意義的抒情意象。我們可能無法詳細講述這些意象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欣賞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模糊詩意。那種社會現實的氛圍,那種孤獨漂泊的心境,那種追求和可望不可及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中,既清晰又朦朧,既確定又飄忽不定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想象創造符號,符號拓展想象。作為用象征方法表達情感的結果,詩人的情感心境更加含蓄,也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世界,感受到了詩的芬芳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說:“戴望舒家也采用了法的象征主義。他翻譯了這個學校的詩。他也註重音節的整齊,但不是鏗鏘而是輕快清晰;也有點朦朧,但是可以理解。”“他想抓住微妙的地方。”(《中國新文學概論叢書·詩集》)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沈而不頹廢,深情而不輕浮,真正抓住了象征主義詩歌藝術的精妙之處,戴望舒的詩歌創作也深受古典詩歌藝術營養的熏陶。在《雨巷》中,詩人塑造了壹個象征性的抒情形象,壹個有著丁香般憂傷心靈的女孩。這顯然是受到了古詩詞中壹些作品的啟發。用紫丁香結,即紫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的心事,是我國古詩中的傳統表達方法。比如李商隱《代人送禮》中有壹句詩說“香蕉不顯紫丁香結,同向春風相憂”。南唐李靖甚至把丁香結和雨中的憂郁聯系在壹起。他的《浣溪沙》:玉鉤滾真珠,鎖重樓照前春怨。風中落花如此憔悴,它的主人是誰?想長遠點!信使沒有給遠方的行人帶來消息,雨中的紫丁香讓我想起了悲傷。我在黃昏中回望三峽,看到河水從天而降。在這首詩中,雨中的丁香結被用作人們悲傷的象征。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中吸收了描寫悲傷的意境和方法,並加以運用,形成了《雨巷》的意境和想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難道我們就可以說,雨巷的意境和意象,是現代白話版的唐詩名句“丁香在雨中空悲涼”的拓展和淡化嗎?我以為我不能這麽看。詩人在構思《雨巷》的意境和意象時,既吸取了前人的汁液,又創造了自己的。第壹,古人在詩詞中用丁香結本身作為悲傷的象征。雨巷想象壹個像丁香壹樣悲傷的女孩。她有丁香般的憂傷,也有丁香般的美麗和芬芳。就這樣,從單純的悲傷的隱喻,到用悲傷來體現美好的理想。這個新形象包含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其次,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鮮活的現代語言,描繪了壹個在這場雨裏突然死去的定西姑娘的形象,這與詩人早期創作的舊古典詩歌等作品充滿了舊的詩情畫意,表現出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在雨中空悲涼”,沒有比“丁香壹樣悲憤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的希望和幻滅。這壹形象在表達時代悲哀領域是不可多得的創造。第三,在古詩中,雨中的丁香結寄托了詩人對現實生活場景的感受。《雨巷》中飄在雨中的丁香般的少女形象,帶來了更多詩人想象的元素。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場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象力的結晶,是真實與想象相結合產生的藝術真實形象。戴望舒說:“詩通過想象來自現實,不僅來自現實,也來自想象。”我們說《雨巷》的意境意象是對古典詩歌的借鑒和超越,主要是因為它是詩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運用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來的。它是藝術想象的產物,比生活更美。《雨巷》最早被人們稱贊,壹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它優美的音節。葉聖陶稱贊這首詩“為新詩的音節開啟了新時代”。雖然有些過譽,但他第壹次看到這首詩優美的音節,是有見地的。《雨巷》由七節詩組成。第壹節和最後壹節除了“遇見”改為“浮動”之外,完全相同。這樣結尾重復,同壹個主題在詩中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增加了詩人猶豫和幻滅的表現力。全詩每節有六行,每行字數不壹且不均勻,韻腳壹般在相隔不遠的行中重復。每節下註兩到三次,從頭到尾沒有押韻變化。全詩很短,有些短句還切斷了詞與詞之間的聯系。但有些相同的詞在押韻中多次出現,如“雨巷”、“姑娘”、“芬芳”、“憂郁”、“憧憬”,有意讓壹個聲音在人們的聽覺中重復。這創造了壹個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它讀起來像壹首溫柔體貼的小夜曲。壹段孤獨而痛苦的朗誦旋律在整首歌中反復回蕩,縈繞人心。為了加強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從外國詩歌中吸收了壹些技巧,在同壹首詩中使相同的詞語交替相遇。這種語言的反復和重復,就像交織在壹起的抒情樂句的重復,聽起來悅耳和諧,更增添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主義自由詩和“新月派”豆腐幹風盛行的時候,戴望舒發了《美麗的雨巷》,開辟了新詩音樂表達的新天地。戴望舒對新詩音樂性的追求在《雨巷》中達到了頂峰,也到了盡頭。從此,他開始“勇敢地反抗他所謂的‘詩末的音樂成分’”和(杜·)去追求詩歌的內在情感節奏。他的另壹首著名詩歌《我的記憶》是這壹追求的新裏程碑。戴望舒的這壹轉變反映了他新的美學觀點和藝術追求,但不能否認《雨巷》對新詩音樂美的嘗試的意義。偏好是藝術欣賞的伴侶。這首《雨巷》是新詩中壹顆閃亮的明珠,值得壹讀!戴望舒的詩歌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贏得了婉約詩風的神韻,又受到法國象征主義詩歌流派的影響,所以他的早期詩歌普遍表現出孤獨、憂郁、苦悶的特點。雨巷就是這種情況。這首詩寫的是雨季江南壹條巷子裏的壹個場景。細雨中,“我”帶著壹種孤獨惆悵的感覺和壹絲微弱的希望,獨自走在編者評論這件作品的那條漫長而寂寞的小巷裏。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他因此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綽號。這首詩寫於1927的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狀態。戴望舒因為參加過進步活動,不得不投靠松江的朋友家,在孤獨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和痛苦,內心充滿失落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這首詩是他心境的表達,交織著失望與希望、幻滅與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感覺在當時是普遍的。《雨巷》采用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狹窄陰郁的雨巷,在雨巷裏徘徊的孤獨旅人,像丁香壹樣憂傷的少女,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同構成壹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了作者迷茫、悲傷、期待的心情,給人壹種朦朧而深邃的美感。音樂性是《雨巷》另壹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重復疊音、重復造句、重復唱腔等手法,產生了旋律的循環和悅耳的樂感。所以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啟了壹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