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月亮的形象往往成為人類思想感情的載體,其含義非常豐富。在許多有關月亮的詩歌中,詩人將月亮融於內心的思想感情之中,使月亮與內心的思想感情交相輝映,創造出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將詩歌的文學品位、思想內涵和藝術造詣提高到了壹個很高的水平。
由於作者的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詩中,月亮的意象往往表現出不同的含義,體現了其含義的豐富性。月亮的意象在詩人心中有許多不同的含義:美麗、自由、純潔、美麗、永恒、蒼涼、悲慘、悲歡等。,都有表達。月的不同寓意形成不同的審美意境,襯托出詩人不同的情懷。對此,要引導學生去積累。否則很容易犯生吞棗,生搬硬套的錯誤。
第壹,用月亮渲染安靜的氛圍,烘托閑適曠達的感覺。
在輕松、樂觀、心胸開闊的人眼中,月亮的形象已經成為安靜、優雅、無憂無慮的代名詞。
在很多古詩詞中,文人常常用明月來渲染寧靜的氣氛,烘托閑適超脫的情懷。
如王維的《山居秋夜》:“雨後空山,立於秋夜。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朋友的王子啊,春天已經過去,而妳還在這裏,這又有什麽關系呢?. "
“松樹林裏有月光,小溪裏有水晶石”,多麽優雅、清晰、有趣的畫面啊!在這裏,壹切都顯得舒適、清新、活潑,充滿了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隱居於山川之間的優雅情懷。
再如王維的《鳥鳴溪》:“人閑桂花落,夜靜山空。月出驚山鳥,聲入春溪。”在這首詩中,月亮以動態的形式出現,壹個“靜”字打破了寧靜,喚醒了壹個緊密相連的世界。在這寧靜的春山空氣中,壹輪明月的出現使它更加美麗和優雅!
還有許多其他的古詩詞,歌頌了寧靜的氣氛,烘托了閑適曠達的情懷,如:辛棄疾:“明月驚喜鵲,清風夜半鳴蟬”(《西江月走黃沙路》);“明月不在山高,明光滿白發”(蘇軾《中秋見月》);“月出東山,徘徊鬥牛間”(前赤壁賦)等。
第二,用月亮來表達思鄉和懷舊之情。
在遠離家鄉和親人的人眼裏,月亮的形象要麽維系著戀人間的苦戀,要麽蘊含著對家鄉、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在眾多關於月亮的古詩中,這種是最多的。
從月相的形狀和變化來看,滿月就像壹個圓盤,圓圓的;殘月如鉤,殘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自然勾起人們的想象和聯想。安靜的山下,沐浴在靜謐柔和的月光下,容易讓人陷入沈思和遐想,產生揮之不去的遙遠感覺。離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太空,想起明月下的家鄉、親人、朋友。
李白《靜夜思》中的思鄉之情就是這樣來的:“床腳壹線明,豈已有霜?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又沈了下去,我突然想起了家。”當詩人“擡起頭來看,發現是月光”時,壹縷鄉愁從心頭升起。這樣壹個思鄉的過程,不僅人們容易理解,而且很多人自己也經歷過,突破了詩人與讀者之間因生活經歷不同而產生的情感隔閡,千百年來深受人們喜愛。詩中的月亮不再是壹個純粹的客觀意象,而是壹個飽含詩人情感的意象。在李白的詩中,有大量的關於月亮的詩,如:“我為明月愁,只隨風去夜郎西”(李白《聽說王昌齡遷龍標瑤要走》);“高燈閃爍;我的思念越來越深,望月嘆息”(李白的長相思);“從花叢中的壹壺酒裏,我獨自喝了。沒有人和我在壹起。直到我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給我帶來我的影子,讓我們三個。”(李白《獨飲明月》);“月亮像鏡子壹樣升起,海雲像宮殿壹樣閃耀。水給妳帶來了家的感覺,拉妳的船三百英裏。”(李白《荊門渡口送別友人》)等。
還有很多其他的古詩用月亮來表達思鄉和鄉愁,比如他知道今夜的露珠會是霜,家裏的月光是多麽明亮!(杜甫《月夜憶兄弟》)而遠在福州的她,正看著月色,獨自從她房間的窗口看著(杜甫《月夜》)。“望月鏡中飛,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日夜月》);“月亮,現在在海上長得滿滿的,此時的天涯* * *”(張九齡《望著月亮想壹個遠方》);“相思明月樓在哪裏?可憐樓上,繞月徘徊...此時不相識,望月照妳”(張《春江月夜》);“今夜月明,不知誰落秋思”(王健《十五夜望明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沈浮。這件事是古老而困難的。希望人長久。”(蘇軾《水調》);“明月樓高寂寞,酒入愁化相思淚”(範仲淹《蘇簾遮》);“江南月,如鏡如鉤。似鏡不侵粉臉,似鉤不掛簾,離愁久矣。”(歐陽修《望江南》);“去年元宵節,花市燈光亮如白晝。月亮升到柳樹上,黃昏時他和我幽會。今年壹月夜,月燈依舊。”(歐陽修《人生檢查器》);“恨妳不像江露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同不分離。恨君如江月。吃飽了,還是會虧錢。妳們什麽時候才能在壹起?”(呂本中《采桑》);“春風綠在江南岸,明月幾時照我”(王安石《登瓜州》);“明月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有多少情侶在壹起,又有多少在外面流浪?”(南宋民歌《月彎九州》)等等,不勝枚舉。
第三,用月亮渲染悲傷的氣氛,烘托孤獨的情懷。
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有著失意的象征,激起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之情,傳達了文人人生經歷的悲涼和流離之苦。
1.在許多古詩中,月亮的意象往往是詩人感受傷害的媒介。
比如李白的《獨飲明月》:“自花間壹壺酒,獨飲。沒有人和我在壹起。舉起我的杯子,我邀請明月,明月帶給我它的影子,讓我們成為三個人。明月不知飲酒,身前影子在後。我不得不和他們打成壹片,享受春天的快樂。我唱的歌是光明而流浪的,我舞的是漂泊前的影子。醒來壹起開心,醉後各自散去。善意會有保障嗎?,我看星河漫漫路。”
表現上,是詩人與花下月影相伴、共舞、共樂的美好場景。其實是詩人用這種美好的景象來反映自己內心的孤獨和辛酸。而這壹切都要歸功於月。如果沒有這個月,詩人恐怕不會這麽難過。
再比如杜甫的《壹夜異國》:“小風在草岸蕩漾,危壁壹舟。無邊無際的平原被低垂的星星點綴著。月亮隨著河水奔流。要是我的藝術能讓我出名就好了。而是廣闊世界裏的沙鷸!. "
“星星從空地上俯下來,月亮從河裏跑上來”這句話,寫出了壹幅星星低垂,葉萍茫茫的畫面;月隨波濤洶湧,大江奔流的磅礴景象和浩瀚氣勢。通讀全詩,我們不難發現,這首詩是詩人晚年漂泊的悲慘境遇。浩瀚的葉萍,浩蕩的河流,燦爛的星月,不過是為了反映詩人孤獨的形象,甚至沒有告訴他的淒涼心情,用音樂現場表達他的悲傷。
2.在許多古詩中,月亮的意象往往是借用詩人的哀思,是詩人心境的寫照。
比如白居易的《木江頌》:“壹輪斜陽灑在水中,半江簌簌,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如珠月似弓。”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的是夕陽西下的悲壯景象;最後兩句寫了壹個星星彎月的悲情場景。這兩個場景雖美,但壹句“可惜”道出了詩人的真情。黃昏的景色壯麗,但已近黃昏;雖然夜晚的景色很美,但是沒有人欣賞。用美景寫悲傷的場景,很難說有多深。月亮在這裏,早已離不開詩歌。
3.在許多古詩中,月亮意象的出現往往把詩人內心的痛苦提升到壹個很高的境界。
比如杜甫的《詠史詩五首(下)》說:“她的臉!妳能想象春天的風嗎?,就可以回到月夜了。玉吉他上的韃靼之歌,訴說著她永恒的悲傷。”
詩人用“歸魂月夜”這句話寫出了極其悲涼的壹幕,讓人讀到這句話就感到心酸。月亮在這裏,貢獻很大。
再如張繼的《楓橋畔夜泊》:“霜夜,江風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至客船。”
詩中所描寫的意象,都是詩人在船艙裏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引發了詩人長途跋涉的孤獨和思鄉的惆悵,使他無法入睡。已是深秋,夜深人靜,西方世界的上弦月漸漸落下,天空變得漆黑壹片。這種情況使詩人感到更加痛苦。
還有許多歌頌月亮的詩歌,渲染了悲傷的氣氛,烘托了孤獨的感情:如《來了,杜鵑淒聲,愁空山》(李白《蜀道難》);“所有的杯子都快樂的飛了起來,它們要上天去擁抱明月。但既然水還在流,盡管我們用我們的劍切割它,悲傷又回來了,盡管我們用酒淹沒它們。”(李白《宣州謝(月照)樓送別校書舒雲》);“雖然我們喝了酒,但我們並不感到快樂,我們正在分手,這時河面朝著滿月神秘地變寬了...她壹直在河口照料壹艘空船,除了明亮的月亮和冰冷的水,沒有同伴...在繁花似錦的春晨和月明的秋夜,我常常拿起酒,壹個人喝個痛快”(白居易《琵琶行》);“月夜二十四橋,玉人何處教笛吹?”(杜牧《告揚州知府韓綽書》);“明月不知離愁恨苦,斜照透珠湖”(晏殊《近花》)。
第四,月亮暗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永恒。
高高掛在天上的月亮,常常讓詩人產生哲理性的思考:明月跨越時空,相比之下,生命卻是如此短暫而又微不足道。在他們的詩歌中,月亮的意象成為了永恒的象征,成為了世界變遷的永恒見證。
李白《飲酒問月》中有壹句:“今人不見古月,今月慣照古人。古人若流水今,* * *望明月。”月亮依舊皎潔,相比之下,人生如此短暫。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時間對生命的掠奪,以及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讀來意味深長,感人至深。
王昌齡《塞外》:“月關秦,長征人未歸。但使龍城飛,不教呼瑪過陰山。”這首詩的開頭,用“秦時明月,漢時風土”四個字勾勒出壹幅瑰麗的月夜景象,歷史縱橫交錯,時空縱橫,物是人非。這首詩表面上描寫的是月夜之美和對李廣老將軍的敬仰。詩人其實是用李廣來比喻,表達自己想像李廣壹樣建立大業,卻因為小人的誣陷而壹事無成的無奈和悲哀。在這裏,月亮成了跨越時空的見證者。
張的《春江花月夜》中有這樣壹句話:“誰見江邊月?江悅年初什麽時候拍的照片?人生代代不息,江月只是年年相似。不知江月在等誰,卻見長江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世世代代無人追究。詩人從大自然美麗的景色中感受到壹種安慰。
蘇軾《千赤壁賦》中有壹句:“客知夫水月乎?逝者如斯,但他從未去過;充滿虛者如是,死者不退潮不流。蓋必從其變者觀之,則天地不能在壹瞬間;從其不變的觀點來看,物我無窮。”
千百年來,詩人對明月新月傾註了很多感情來歌頌她!愛情因景而生,場景因愛而變。好人多,風景美;人心灰暗,景色灰暗。風景在人心!面對永恒的月亮,不同的詩人,不同的環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畫出了情景和感受,於是就有了不同的關於月亮的詩。
第五,歷代文人戀月的文化淵源
1.從文化淵源上看,月亮文化源遠流長。在古代,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月亮的傳說,如“嫦娥奔月”、“吳剛砍桂”、“玉兔搗藥”等。中國民間有賞月的傳統習俗。賞月、作詩、唱和,是文人的社交活動之壹。據有關專家考證,民間中秋活動始於魏晉,盛於唐宋。到了唐代,已經有了上臺賞月、劃船、對月飲酒等活動。到了宋代,民間中秋節更加繁榮。節日裏有祭月、祭丹、賞月、吃月餅的習俗。據《東京夢》記載,對北宋京都賞月的盛況有這樣的描述。“中秋之夜,妳家裝飾亭臺,民爭食肆,戲月唱,千裏皆聞,我坐在壹起,直到天明。”
2.從月亮的亮度和質感來看,月光雖然明亮,但與太陽的光輝相比,還是顯得有些安靜,不像太陽那麽溫暖,有時甚至會讓人感到壹絲憂傷和傷感。如“人閑桂花,夜靜山空。”月出鳥驚,春溪鳴”(王維《鳥鳴溪》)壹輪明月的出現,進壹步誇大了春山的清幽雅致,烘托出壹種恬靜恬淡的意境。再比如:“她的臉!妳能想象春天的風嗎?,回到月光下的靈魂。她玉吉他上的韃靼之歌,訴說著她永遠的哀愁”(杜甫《古跡賦》)“環空歸月夜魂”多麽悲涼,看了這句話讓人心酸,明月在此,功不可沒。
3.從月亮的特征來看,雖然人在不同的地方,但看到的都是同壹個月亮。許多廣為人知的名句都與這壹特征有關,如“月亮,現在在海上長得滿滿的,此時的天涯* * *。給分離的心帶來夜的思念”(張九齡《望月思遠方》),看著壹輪明月在茫茫大海中升起,詩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朋友。這時,他也和我壹起望著同壹輪明月。詩人思念遠方的朋友,以至於徹夜難眠,抱怨夜長。這和謝莊的《樂府》“美滿音塵,月在千裏之外”壹模壹樣,自然瑰麗。再如“我心明月憂,隨妳去夜郎西”(李白《聽說王長齡隨此消息遷居龍標窯》)。詩人利用這兩地的壹輪明月,向友人傳達自己的真心。通過詩人的藝術想象,懵懂的月亮也因此成為李白與王昌齡心靈的紐帶。
4.從月相的形狀和變化來看,滿月就像壹個圓盤,圓圓的;殘月如鉤,殘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自然勾起人們的想象和聯想。藍天如洗,滿月如盤。當人們欣賞滿月時,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那些出國旅行並生活在異鄉的親人。比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美不勝收”(蘇軾《水調》),又比如“恨君不似月,東西南北,南北南北,只有分不開”。恨君如江月。滿了還是會虧錢。什麽時候才能團聚?”(呂本中《采桑》);“月彎彎照幾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有多少情侶在壹起,又有多少分散在其他州?”(南宋民歌《月彎九州》)。彎彎的月牙殘缺的形象和夫妻分離漂泊的孤獨形象相互輝映,摧人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