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是唐宋時期從唐代畫風發展而來的壹種繪畫風格。它註重詩畫的表現和文人的精神境界,追求氣韻生動、意境深沈、筆法飄逸的藝術境界。文人畫講究個性、體驗、自然,包括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
另壹方面,宮廷繪畫追求高超的技藝和高質量,通常更註重生動的繪畫效果,而不是個性、體驗和自然主義。在現代藝術領域,文人畫類似於傳統繪畫和中國畫的概念,強調藝術家的個性和表達,註重表達個人的情感和生活經歷。
相比之下,學院派藝術更強調技巧性和規範性,更註重藝術作品的古典美學和現代美學。
文人畫的歷史發展;
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多種因素導致的文化現象,有壹個漫長的演變過程。早在兩晉時期,壹些畫家在創作中就表現出了壹定的創作理念和藝術追求。
比如王維的畫是我自己畫的思想,宗炳的“放松精神”說,王維在創作中重視情感因素,顧愷之的“形神”說,都應該算是文人畫的起源。
文人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和蔡邕都有畫名。畫雖未代代相傳,但古籍中有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姚最的“不學做人,自娛自樂”成為文人畫的中心論點。歷代文人都尊之為畫旨。宗炳的誌向是“明心觀道,臥遊”。
充分體現了文人自娛自樂的心態。唐代詩歌盛行,大詩人王維以詩作畫。使後人奉為文人畫鼻祖。繪畫成為後來文人畫家的典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已成慣例,代代相傳。宋代以前,中國的繪畫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出現了“三山水”和“徐律體異”的花鳥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