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西洋美課程經典反思10 _經典反思_經典反思

西洋美課程經典反思10 _經典反思_經典反思

《西洋美教程》是壹本平裝書,作者是程波,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的價格是75.00英鎊,頁數是267頁。文章給出了壹些讀者仔細閱讀後的感想,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方美的歷程反思(壹):美是壹種社會實踐。

西方美的歷程反思(二):追求美與探索美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西方,具有學科性質的美學已經形成。可見,美,概念深,範圍廣,需要探索研究內容的廣度。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美更多的是通過藝術作品來表達的。繪畫、雕塑、錄像等工藝美術來展示美。在西方,人們是如何“審美”的?我們可以在《西方美學的歷程》壹書中了解西方美學的發展。但它不是枯燥的學術美學研究,而是給出了新鮮的知識和見解。我們不僅知道西方美學的發展歷史,而且通過圖文了解美學的必然性和美學史上的代表作品,對美學發展中的人物有更清晰的認識。

這本書從西方美學的發源地希臘愛琴海開始寫,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文藝復興時期,從新古典主義到啟蒙運動,再到德國古典美學到現代主義美學和後現代主義美學,組織結構清晰。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寫過關於西方美學的書籍和演講。我覺得這本更適合中國人讀,因為就西方美學而言,我們是外國人,對西方的歷史發展和美學形成還是有壹定的狹隘和片面的認識。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系統地了解西方美學的起源和發展。

蘇格拉底是西方美學的中心人物。他和柏拉圖、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書中有很多頁是關於他們的哲學思想的。柏拉圖說的話讓我深有感觸——藝術和真理隔著三層。我的理解是,藝術以真實為基礎,模仿現實,但脫離現實。現實可能很殘酷,但藝術只能保留美好的壹面。但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古希臘羅馬以及之後的歷史舞臺,藝術家也會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中反映時代的陰暗面,我曾經看過壹篇關於達芬奇畫蒙娜麗莎的文章,說蒙娜麗莎畫像的背景中隱藏著幾個動物,很多畫家和專家都在解讀畫中隱藏的內容。不知道是後人想得太復雜,無中生有,還是這幅畫裏真的有未解的“達芬奇密碼”?談這個總是因為人們對西方美學有深入的研究,想通過名著探討西方美學。

學習西方美學,提高藝術品位。但是,對於我這樣的外行人來說,看這樣的書雖然不能達到巔峰,但是卻可以培養壹些審美情操。關鍵是對西方美學有個初步的了解,對當下和未來的藝術作品欣賞也有幫助。尤其是像我們這樣對繪本藝術感興趣的人,在解讀西方美學,了解藝術發展史上的傑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後,更能激發自己的藝術修養。

書評原創,請郵件聯系~

西方美學歷程的反思(三):西方美學,既古老又年輕

古希臘神話中,在卡德摩斯與哈莫尼的婚禮上,眾神贊美新郎新娘:“只愛美,不美沒人愛。”類似的故事和古希臘人對美的贊美頻繁出現在後人的詩歌中。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來看,西方美學並不遙遠。如果我們理解它,不僅可以通過它理解超越東西方的普世審美,還可以在壹種參照中加深對自己文化的理解。”青年學者、美學研究者程波在他的著作《西方美的歷程》中這樣說。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源頭。探尋西方美的歷程,追根溯源,希臘有必要開始這段旅程。美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但有意識的審美需要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古希臘的許多思想家註意到各種美的現象,並試圖通過他們的思考和闡述來揭示美的本質和規律。他們的理論或許幼稚,但人類審美和藝術實踐的經驗卻因他們而觸及哲學的高度,逐漸形成了西方美學理論的雛形。

畢達哥拉斯從擊鐵的節奏中發現了數字的比例關系,從豎琴的弦長和粗細中進壹步得出了“美是比例的和諧”的觀點;蘇格拉底首先將“美”與“功利”聯系起來,強調美必須從現實出發進行合理解釋,從而使文藝的現實基礎和社會功能成為“美”的重要話題;柏拉圖說,美是超現實的、超感性的,是最高的、永恒的“理性風格”。專註於永恒的“理性風格”所產生的“無限喜悅”是最高的美感;亞裏斯多德的《詩學》是當時藝術實踐的傑作,車爾尼雪夫斯基後來評論說,直到18世紀末,詩學是所有歐洲美學概念的基礎...這些例子說明美學的歷史是古老的,它的源頭已經有幾千年了。

審美是同時老和年輕的。美學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正式形成於18世紀。德國哲學家鮑姆加頓首先使用了“美學”壹詞,即“審美的”。根據希臘語詞根的原意,這個詞表達的是“感覺”和“情感”的意思。鮑姆加頓認為,美學是研究感性認識的科學,它的對象是感性認識的完善,也就是美。顯然,鮑姆加頓的感性認識其實和我們現在說的差不多。在鮑姆加頓之後,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黑格爾都沿用了“伊斯特蒂克”壹詞,並且都有專門的著作。他們將美學的基本範疇系統化,使之成為壹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成為哲學研究的壹個分支體系。這件事發生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就時間而言,西方美學真的很年輕。

這本書講的是哲學史上對美的本質的探索,有助於我們加深對西方美學的理解。但這還不夠。正如程波所說,我們想要了解的西方美學,不僅僅是作為壹門獨立學科的美學,而是實際存在於西方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美學。因此,本書在時間軸的安排上突出關鍵節點的同時,程波非常重視美學思想與實踐的互動關系,力求在散點的視角下將更多的知識點和興趣嵌入到美學的閱讀中。尤其是隨著時間的進步,我讀了現代主義美學和後現代主義美學。此時,西方美學已經在我國廣泛傳播,無時無刻不沈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閱讀中不斷的思想碰撞讓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這壹點。現代主義表現出對現實生活的疏離、不滿和反抗,後現代主義表現出對生活的妥協、和解和迎合。人們壹方面追求個性和創新,壹方面又被消費主義和流行文化俘虜。我們這個時代的復雜性拓展了美學的內涵,使得各種美學思想紛繁復雜,呈現出更加年輕、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朱光潛先生說:“美是事物的形象,或者說美是壹種形象。”審美活動是主觀和客觀的高度統壹。理解美學理論,並不是要求我們從抽象的概念中去理解美,而是讓我們對現實生活有更敏銳的觀察。美無處不在,它無限豐富的內容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發現。對美的追求是壹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既古老又年輕。

如需轉載,請先聯系我。謝謝妳。

西方美的歷程反思(四):西方美學簡史

美學不僅是文學理論或美學的研究,而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沒有美,生活將是黑暗或醜陋的。所以,美其實是與生俱來的。它總是在那裏,不管妳是否找到它。而審美只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什麽是美。程波的《西洋美歷程》關註學術界和圈外人的興趣,用壹種介於學術和非學術之間的簡單幽默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西洋美的發展史,並配以精美的名畫。

世間萬物,無論具體還是抽象,都有自己的基點。西方美學作為壹個抽象的東西,自然有自己的基點,它的基點就是古希臘羅馬。作者指出“言必稱希臘”不壹定是“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恰恰反映了美的多變性,進而表明了美學研究內容及其理論體系的多變性。

《西方美學的歷程》以其似乎高於地面的理論框架為我們反映了西方美學的發展。“從山的那壹邊看,原來的地方高低不壹”,且不說生活在同壹個社會背景下的人對同壹個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即使壹個人從不同的角度面對同壹個事物,也會有不同的感受,如此,且不說使用簡潔明了的語言結構不屬於自己文化背景的審美課程。從程波的簡歷和其他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西洋美教程》絕對不是他的壹般作品,而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的精心之作。他能通過壹個不小的文化差異寫出如此通透的美學作品,可見其美學理論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西方美的歷史涵蓋的知識面很廣,從古希臘到抗拒永恒、壹致、延續的後現代美學,為我們呈現了壹場文化的盛宴。壹般作為教材的文學理論或者美學,都沒有配這麽豐富的名畫。自然讓人提不起興趣。我既然是學美學的,自然會給讀者帶來壹種美的享受,引導作者在閱讀的時候去欣賞美。《西方美學》這門課程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自己找不到或者即使找到也不知道該結合哪種美學理論的名畫,還對這些名畫進行了準確的美學解讀。這樣,即使是不懂美學的人也能從這本書裏獲得有用的知識。

人類對美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止,美學研究之路也不會停止!《西方美學》這門課給我們提供了壹個了解西方美學發展簡史的機會,也給我們提供了壹個深化對美的理論認識的機會!

西方美的歷程反思(五):在時間和空間中感受美

大學的時候,我拜讀了李澤厚的《美的歷程》,但是從圖書館借了很多次都沒有看完。其實我並不是靜下心來欣賞中國幾千年的美。那時候學的更多的是應付考試,看文章如過眼雲煙,卻不知道如何進入和發現美。但李澤厚大師的《美容教程》從來沒有因為我們讀者的水平參差不齊而影響到它的“江湖地位”,以至於很多年過去了,我也不再從事與我專業相關的工作,但當我看到《西方美容教程》這本書時,我想起了《美容教程》。

同樣是美的歷程,但壹個用來給我們講東方的美學發展,壹個給我們講西方的美的歷程,都是對美學的產生和發展的縱向分析。從縱向來看,西方美的歷程可能涉及的內容更廣,不僅僅是壹個國家,而是整個西方體系中美學的演變和發展。作為美學本身,我們大部分讀者都覺得與它無關。即使不學習理論上的美學知識,也絲毫不影響對美的欣賞和感受。但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說,如果我們有了美學知識作為基礎,對美的欣賞和感受就會變得高雅,水平也會提高很多。

實際上,美學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早在公元18世紀就在西方產生了。但這並不影響研究的對象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美學涵蓋的範圍很廣,涉及藝術、哲學、宗教、人類歷史等各個方面。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就不足以穿透歷史的長河,梳理出清晰的發展脈絡。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有兩點。首先是文字的風格。很多理論書因為文字太難懂,內容枯燥,吸引不了讀者的興趣。《西方美學教程》既保持了美學發展中最基本的科學嚴謹的內容,又用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大大提高了本書的可讀性、藝術性和趣味性。在難以理解的地方,作者也使用形象比喻。而且作者的每壹部分都經過了提煉和概括,把章節的“中心”用視覺語言表達出來,壹下子就擊中了“生命線”,更容易讀懂提綱。第二點是文中有大量的圖片,大部分是著名的藝術品,包括雕塑和繪畫,而且是彩色印刷的,非常漂亮。

關於西方美學課程的思考(六):學習美學目錄

喜歡看電影,寫影評,但是水平太差。雖然我看過很多電影,但我不能抓住要點。有朋友跟我說,我不懂美學。什麽是審美?我真的不明白。看了這本《西方美的歷程》,終於有了壹個模糊的認識。但是我說,什麽是審美,我還是說不出來。

百度上有關於審美的定義,這裏就不貼了。按照我的理解,美學就是壹切關於美的知識,比如詩歌、文學、繪畫、雕塑等。當然現在也包括電影了。說到電影,不得不說這本書的作者程波教授是搞電影的,也正是因為看到了作者的簡介,才下定決心要讀這本書,因為美學和電影的關系是如此的密切。不過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美學的發展,真正涉及電影美學的部分只有書的最後十頁。

我覺得單純討論美學這個詞是很無聊的,但是在作者的指導下,縱覽西方世界從古至今的美學創造,是壹件很美好的事情。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講解很多藝術作品的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圖片,用圖片講解真的讓我這樣的小白收獲很多。

從希臘到羅馬,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從現代到後現代,這本書的主線和層次非常清晰。作者講述美學不是直接從定義出發,而是通過大量的例子告訴讀者什麽是美學,美學美在哪裏。這些例子涵蓋了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等各個方面,看完真的讓人覺得很美。

正是這些例子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淺薄和作者的深刻。也讓我意識到為什麽我的影評寫得不好。心中無美,筆下自然無美。美學涉及的東西太多了,如果我們盡可能不了解,自然不會有好的評論。

我覺得我讀了很多東西,但是當我看到這本書裏提到的藝術作品和人物的時候,我至少有壹半是不認識的,有些不是很清楚,知道的很少,也不是真的熟悉。書中的名字和作品,其實給了想了解美學的讀者壹個學習目錄。如果妳真的能熟悉這本書裏所有的人物,至少可以踏入審美的門檻。

這本書精美絕倫,圖文並茂。也許是這個原因,這本書的墨味相當重,對於常年遭受霧霾的華北人來說,有點吃不消。如果不是這個原因,恐怕這本書會很完美。

西方美的歷程反思(七):從蘇格拉底到安迪?沃霍爾

簡而言之,所謂“美學”,就是對“美”的研究。雖然聽起來很冷,但其實它就蘊含在我們每天接觸的事物中。誰也不能否認,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美”在當今時代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越是生活在壹個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美好的世界,我們越會發現自己的失語。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在欣賞畫作的時候,只會感嘆“太美了!”妳不能再說什麽了。這是因為我們的審美素質和理論素養還沒有達到對我們的審美活動進行指導和借鑒的程度。

《西方美學教程》作為壹部簡短的歷史著作,介紹了從古希臘到五六十年代西方美學的萌芽、發展和演變過程。我們在跟隨作者壹步步追尋西方美學史腳步的同時,也獲得了作為壹個美學初學者最基本的知識和見識。

由於“美”本身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它涉及的學科和知識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西方美學的發展經歷了從自然哲學到社會人文領域的過程,也伴隨著從哲學體系中獨立出來的過程。哲學、文學和藝術在美學的形成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西方美學》課程采用提綱挈領的方法,選取重要歷史階段的重要人物和作品,盡可能用簡單生動的語言講述這門學科的歷史。書中大量的圖片讓讀者在圖文互鑒中更直觀、更立體地感受到審美的真實。

從古希臘羅馬時期美學的萌芽和發展,到中世紀的黑暗和文藝復興的曙光,我們可以感受到進入新古典主義和啟蒙運動後美學戲劇、詩歌和思想的發展。18世紀,鮑姆加頓命名“美學”,使之成為壹門真正獨立的學科。美學在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歌德和席勒的詩歌中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現代主義美學和後現代主義美學的興起,讓人感受到時代對壹門學科的影響和改變。讀者不妨試著把這本書當成壹門有趣的選修課,十二門課,五個主階段,花壹小段時間去探索和了解未知的西方美學。

在本書的最後壹部分,作者重點介紹了後現代美學的代表思想和作品。平欽和唐納德·巴塞爾姆用拼貼的方式解構了小說;杜尚的《噴泉》和《長胡子的蒙娜麗莎》通過解構和反諷闡釋了後現代的“美”。安迪嗎?沃霍爾把瑪麗蓮拍得風情萬種?門羅已經成為現代商業社會中代表空虛和迷茫的標簽和符號。蘇格拉底“追求真理,反思人生”的哲學精神,如今卻成了“人死了”和“美”處於兩難境地的悲觀結論。美女,真的走了嗎?

答案壹定是否定的。帕臺農神廟的過梁和墻壁上的雕刻仍然以其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姿態震撼著人們的心靈;當我們讀拜倫和雪萊時,仍能被詩人澎湃的浪漫所感染;馬蒂斯和畢加索的人體不成比例,但我們還有莫奈和梵高...美肯定還是存在的。只是和人們壹開始看到的很不壹樣。

隱於沈思中,真切感受到扉頁“審美如旅行,到達目的地與經歷壹個過程壹樣重要”這句話的內涵。輝煌和成就屬於過去,思考和探究留給今天。西方美學以無數的繪畫、雕塑、音樂、文學和美學作品滋潤和影響著現代人的心靈,並將繼續影響著後代,這是禮物,也是謎題。

作者程波教授以這樣壹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將原本枯燥的西方理論和哲學濃縮成壹部饒有興趣的簡明美學史,希望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了解“美”,愛上“美”,真正走進美學的大門。正如作者所說,要把握美學思想的軌跡和歷史脈絡,並沒有想象中那麽難。我們不妨把這本書當做壹個開始,壹個路標,打開地圖壹起尋找美,踏上自己的審美之旅,壹定會收獲非凡的成果。

對西方美學歷程的反思(八):壹部有見地、脈絡清晰的美學著作

我在大學期間就聽說過這本書,但今天我很幸運地讀到了它。對美的歷程有了更系統的認識,對美學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美學”這個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筆下其實是具象的,尤其是在這本書裏,當我看到壹些哲學家對美學的辯證觀點時,“美學”這個詞其實是立體的。

這本書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美學的理解,隨著歷史的發展,美學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從古希臘到第壹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到後現代主義的大量藝術作品也在本書中展示,這對藝術學習者來說是壹大裨益。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被它精心的排版和精美的插圖吸引住了,拿在手裏感覺不壹樣。雖然作為美術生,壹眼就能看出還是有色差的,但是作為這種紙張印刷就很不錯了。

這本書不僅是關於美學的,也是關於繪畫、雕塑、音樂和文學的。有些藝術家在作者的筆下也栩栩如生。讀這本書,妳絕不會覺得作者只是在記錄美學的發展,而是和當時的時代特征、藝術家、作家、朝代壹起,都闡釋了壹種對美學的態度。

這本書絕不是其他書的摘抄和東拼西湊的內容,而是壹本脈絡清晰、見解深刻的書,可以壹口氣看完。因為我看過《西方美術史》《藝術的故事》等壹系列書籍,所以也對藝術思潮的特點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藝術思潮的特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壹個時期人們對藝術的態度,以及當時人們對審美的看法)。所以我得出結論,這本書是壹本有態度有深度的書,也是壹本值得藝術生讀的書。文章專業詞匯不多,通俗易懂,讀起來也很輕松,但解釋的很清楚。即使不是藝術專業的人,也相信讀這本書會是壹個非常好的選擇。

每個時期的畫都反映了當時的審美觀點,這也是作者放了很多藝術作品的原因,妳可以從藝術作品中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內容,加深妳對“美”的理解。

最後,寫兩句話:

1.審美就像旅行,到達目的地和經歷壹個過程壹樣重要。

2.即使看著花,依然燦爛。

這兩句話是書的前後插頁,是我看這本書的感受。

對西方美學歷程的反思(九):西方美學圖解史

談到西方美學史,我們自然會想到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代表作《西方美學史》,這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壹部美學史著作,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也代表了我國學術界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本書由著名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在學術界影響深遠,在學術界享有盛譽。而朱先生的《西方美學史》則更具學術性,沒有理論依據。這本書看起來很累,而且全是文字,沒有任何圖片,多是理論闡述,不適合美學初學者閱讀。

程波的《西洋美教程》圖文並茂,比較適合美學初學者。我們不僅可以學習壹些基本的西方美學理論,還可以欣賞這些精美的藝術品、書籍和西方美學史上的代表人物畫像。縱觀全書,基本上是按時間順序寫的,簡要梳理了西方美學思想的整體框架和歷史變遷,從古希臘到羅馬,從中世紀的黑暗到文藝復興的曙光,從新古典主義到啟蒙運動,再到德國古典美學和畸形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美學。西方美學史上有很多重要的節點。全書結構完整清晰,讀者閱讀後可以對整個西方美學史有壹個框架性的了解。

這本書的文字通俗易懂,精煉通俗。我們談到了理論,但不是理論,而是相應的藝術實踐,理論與實踐並重,這對讀者了解西方美學史大有裨益。書中作者配以精美的圖片,讓讀者在欣賞“美”的過程中了解西方美的歷程。可以說是寓教於樂,也沒那麽快!

本書作者程波教授是壹位70後的青年學者,現就職於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他不僅寫詩寫小說,還策劃創作影視劇,還從事美學原理、電影美學、劇本寫作、類型片等課程的教學。可以說既有藝術實踐經驗,又有深厚的美學理論基礎。他講壹部比較完整的西方美學發展史也是合適的。這本圖文並茂的西方美學史值得壹讀。

對西方美學歷程的反思(十):探尋西方美學之源,領略西方之美

按照程波教授的說法,“美學”是對“美”的研究。用壹種更通俗的說法,可以理解為美學是以哲學的方式研究藝術,不是研究藝術的個體,而是研究藝術的普遍規律,所以我們研究西方美學的歷程,壹定不能只盯著壹個藝術家或思想家或壹個獨立的學科,而是要結合藝術史、哲學史乃至各種人文社會科學,廣泛地探索美的規律。

雖然描述西方美學的過程是壹個龐大的系統,但程波教授在這本書中用雄辯的語言為我們梳理了壹個清晰的脈絡。因為以時間為縱軸概括西方美學思想的整體框架和歷史變遷是筆者的總體思路,這裏就不多說了。我感興趣的是他在壹個時間點上介紹西方美學時,對壹些美學母題的敘述和詳細論述。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首先是希臘神話、藝術和哲學在西方美學萌芽中的關鍵作用。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述說,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之間,有壹場曠日持久的“詩與哲學的古代論戰”。哲學家指責詩人虛假的智慧和真正的無知;而詩人則認為自己以美妙的音樂性和恰當的意象啟迪了人們的思想,闡釋了事物和人生的本質。

如果從美學理論發生的角度來看這場“詩與哲學之爭”,就會發現哲學與藝術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因為當時的哲學家主要研究數學、邏輯學和宇宙學,他們認為自己手中的知識就是真理,擁有絕對的權力;藝術的“美”或美的“藝術”不具有揭示真理的功能,所以他們反對詩人的做法,渴望引起人們對自然科學的註意。

然而,美真的沒有認知功能嗎?妳可以看看英國詩人雪萊的觀點。他正在寫《西風頌》。“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後來他堅定地說“詩人既有先知的功能,又有立法者的功能”。作為壹個浪漫主義詩人和壹個嚴肅的社會哲學家,雪萊的前兩句和後兩句很好地結合和轉化了詩歌和哲學的藝術:美妙的詩歌當然表達了他的意思,哲學家的語言進壹步深化了這種意思。

類似的例子還有德國哲學家尼采,“詩人尼采”和“哲學家尼采”壹生都在角力和掙紮,所以後人可以看到歷史上矛盾而生動的尼采。程波教授認為,雪萊和尼采的存在本身就是壹種象征,象征著這個世界上有壹種東西的需要和存在,這種東西可以彌合藝術和哲學之間的鴻溝,而這種東西就是美學。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麽蘇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臘思想家總是帶著那麽強烈的科學意味談論美。似乎他們總是不自覺地把美和宇宙聯系在壹起,這並不是真正的本意,而是受當時哲學發展的限制。當西方哲學思潮發生根本性轉折時,“美”的定義和規律也會隨之改變。

如蘇格拉底所言,“美”不再是壹個與藝術無關的哲學概念,他認為壹個事物是否具有“美”的屬性取決於它的效用,效用的好壞取決於使用者的立場。在這裏,“美”、“文藝”和“現實”在蘇格拉底那裏已經聯系到了壹起。這本書還提到,後來代表古希臘美學最高成就的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也只是在試圖回答蘇格拉底提出的壹些問題。

而後世的美學家也壹直在思考和回答前人留下的壹些問題。比如中世紀的賀拉斯繼承了亞裏士多德,普羅丁繼承了柏拉圖,奧古斯丁繼承了柏拉圖。當然,這本書在探討西方美學的起源和母題方面是極其全面和細致的。從希臘羅馬-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啟蒙運動-德國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沿著歷史的腳步,妳會發現,看似抽象的美學思想的演變,其實是壹個充滿邏輯的過程。對於對相關研究感興趣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確是壹個很好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