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韻詩的詩體發展

韻詩的詩體發展

在過去的3000年裏,中國詩歌的繁榮是與節奏的發展同步的。韻腳越發達、越精煉甚至越嚴格,中國的詩歌就越繁榮,這說明節奏對中國的詩歌有非常積極的促進和貢獻。從來沒有壹個時期,中國的詩歌在空白韻或極低韻律水平的條件下取得了顯著的繁榮,很少有空白詩成為經典詩。畢竟,節奏是詩歌外在形式的本質特征,是詩歌繁榮的必要條件。無論怎麽編排,任何壹個完全沒有詩的韻律的詞,作為詩的理由都是略苦的,更難讀。

從宏觀上看,中國詩歌的繁榮經歷了兩次大的變化,壹次是從早期的原始詩歌到《詩經》時期。由於當時條件的制約,原詩粗糙、簡單、缺乏章法。到《詩經》時,韻腳、節奏等韻律要素有了很大的飛躍,押韻偶句的規則基本確立,並成功運用了雙跨、抱韻等更為復雜精致的韻腳,詩歌或詩節趨於工整。第二次是秦漢六朝以後到唐宋元時期。隨著六朝時期沈約等人提出音律理論,並迅速將這些語言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運用到詩歌創作中,駢化成為中國詩歌韻律的構成要素,極大地完善了中國詩歌的韻律體系,使中國詩歌的韻律在唐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最為精致和嚴格。

王力先生認為《詩經》韻以口語為基礎,可分為30部左右。唐韻是以隋代韻書為基礎,但在隋代206韻的基礎上,實際使用時縮減為112韻,到了宋代又調整為108韻,與唐代實際使用的112韻差別不大。到了元末,韻部沿襲宋代,降為106,仍無顯著變化。

1917白話新詩誕生了。起初,雖然它反對舊韻的束縛,但它強調韻的文體價值。在《詩歌的未來》中,吳州說:“至於韻,也是他獨有的元素,只是進化改進了,並沒有從根本上去除。”作為新詩的開創者,胡適指出:“現代人寫詩往往不講音節。”沈先生說寫白話詩,音節是不可缺少的,他的話完全對。郭沫若早期玲瓏韻腳《瓶子》第28句入韻:“我從南窗遠望,/西天壹抹斜陽,/那裏是白玉堂的故鄉,/那裏有金色的星星在徘徊。//晚風,妳好涼爽,/不壹會兒妳就要吹到西湖邊上,/如果妳遇見我的姑娘,/請告訴我妳很安全。

胡適最初嘗試用白話寫詩,就是嘗試“用白話做韻文”,而不是非韻文。新詩在創立之初的發展並沒有偏離文體的要求,這大概是新詩在當時受到廣泛歡迎的原因之壹。因此,隨著白話語言的使用,特別是20世紀的新精神更容易進入中國的詩歌,而中國的詩歌在20世紀初已經明顯地繁榮起來。此後的文體語言並沒有改變,只是在形式上有更加平淡無奇的傾向,音韻也在不斷被拋棄。於是,詩歌逐漸失去了作為壹種文體的鮮明特征,走向冷淡。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朦朧詩和海歸詩無論是內涵還是形式都發生了逆轉,恢復了節奏,詩歌也相應地繁榮起來。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尤其是90年代,廢韻思潮盛行,詩歌處於低潮。

2000年初,臺灣省著名詩人方舟子(vincent fang)第壹個扛著平仄的標準,提出了“平仄”的概念,將“平仄”定義為不使用標點符號、外國文字、阿拉伯數字、圖像等化妝品的純中文面孔。事實上,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著名詩人臧克家就已經創作了類似的押韻詩。但由於在早期詩歌時代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影響,所以暫且不展示。但《紅樓夢》也有不足之處(未完成)。素面的韻詩始終處於初級階段,並不完美。其虛幻、朦朧的特性註定了它需要進壹步的凈化和鞏固。此後,以網絡作家貓王為代表的全韻詩概念興起,壹舉將平仄韻文推向了韻詩創作的巔峰,奠定了中國韻詩的雛形。從此,押韻詩從平仄押韻的音程或跳韻,發展到全押韻的新時代。可以說,方舟子是中國格律詩的奠基者,是推動格律詩走向完善的重構者,促成了格律詩的高潮和成熟,最終形成了格律詩的兩種創作形式:全格律詩和平仄格律詩。

但是,作為21世紀開創的新詩類型,韻詩還在路上,簡韻詩有待提高,全韻詩有待進壹步深化,韻詩正在開始“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的開端,就像世間未竟之事,壹切都在等待完成,最美的畫還沒有畫出來,最偉大的劇本還沒有寫出來,最美的詩還沒有創作出來。朋友們,努力吧。妳的任務是成為詩歌領域的下壹個“愛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