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論詩歌欣賞的教學原則

論詩歌欣賞的教學原則

《尚書》中說:“詩言誌,歌不言事”。劉勰說:“人有七情,有應物,有感物,有詠誌,這是人之常情。”鐘嶸甚至感嘆“動天地,感鬼神,不近詩”,可見詩歌在中國源遠流長,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學生從小背誦唐詩宋詞,對古典詩詞之美印象深刻。在高中,詩歌教學往往因為大文章的分析而被忽視,更不用說系統的詩歌鑒賞教學了。

近年來,詩歌鑒賞題在高考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尤其是詩歌鑒賞題的難度不斷上升,這給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壹個緊迫的任務——加強詩歌鑒賞教學。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和總結,我想談談對詩歌鑒賞教學的壹些想法。

江山幾百年來人才輩出。

——原則壹:循序漸進。

教學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詩歌鑒賞教學也不例外。中國是詩的國度,不可能把《汪洋大海》這樣的優秀詩篇壹壹吸收。如果集中突擊訓練,往往效果甚微。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嚴羽在《蒼施瑯話》中說:“學詩之人,當以學問為重,其條目必正;以漢魏晉唐為師,“醞釀於胸,久而自然悟。”嚴羽的話為我們提供了詩歌鑒賞教學的借鑒:“入門必正”,選擇名著,“醞釀於胸,日久自然悟”,恰恰說明了詩歌鑒賞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據此,我整理了壹份詩歌鑒賞教學三年訓練計劃:高中三年,除高考前半學期綜合復習外,每半學期為壹個周期,壹個周期圍繞壹個專題,如高壹上學期介紹詩歌常識和漢魏六朝名著;下學期是唐詩精華;高二,上學期是宋詞《醉影》,下學期是元曲。高三是現代詩歌鑒賞。讓學生們時刻沐浴在詩歌王國的陽光裏,以此來感化文學素養,徹底摒棄社會上庸俗的言情小說和漫畫的影響,讓學生們感染到“花鳥纏綿,雲雷奮發,弦泉嗆人,雪月照人”(劉熙載)的詩歌之美。

設計好三年計劃後,我們可以利用語文早自習時間寫壹篇詩歌鑒賞練習,內容包括詞語解釋、藝術技巧鑒賞、詩人生平及著名作品介紹等。老師講得生動,學生們對學習充滿了興趣。每學期期末編壹套綜合練習,既檢驗教學效果,又了解學生的得失。

落筆驚風雨,詩成哭鬼。

——原則二:註重對詩意意境的感知。

在詩歌的欣賞和分析中,要牢牢把握兩個字:意境。中學語文教材中已經對“意境”進行了分析,教師應在此基礎上進壹步拓展學生的視野。

梁啟超說:“生活在環境中的人,都是心造的。壹切都是虛幻的,但內心創造的環境是真實的。”什麽是意境?梁啟超說得比較抽象,王國維分析得比較具體:“字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就自成壹體,有自己的名句。”然後比如“我含淚問花兒,花兒飛過秋千。”“仿佛春日孤亭關,夕陽布谷鳥落。”我有自己的情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潮起,白雲飄下’,沒有我的容身之地。“無論梁啟超的‘心造境界’,還是王國維的‘有我’與‘無我’,其實說到底,無非是情景結合所創造的壹種藝術境界。這種境界是詩人對生命的深刻觀察和理解,是對生命真諦的細微探索,是對人們苦難的憐憫,是對自然景物的親和和融化。這種藝術境界有賴於教師的情感分析和學生全神貫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