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上三首歌
壹個
酒旗朝堤頭,連堤樓上堤下。
黃昏時分,行人爭相渡河,劃槳聲充斥中流。
其次,
望江南北煙浪,行人夜吟。
桃葉抒情竹枝怨,水流無限。
第三
長堤繞水徘徊,酒家旗亭初開。
晚上幕布出去招客,帆落了。
單詞註釋
羌:原指帆船上的桅桿,引申為船。
Yà:劃水的聲音。
中流:在水流中。
煙波:霧蒙蒙的水面。
桃葉:樂府歌的名字。《樂府詩集》第四十五卷引用《古今樂錄》說:“桃葉之歌者,晉王所尊也。”桃葉,子之名,因深愛,故傳唱。”(《桃葉歌》是晉代的王紫荊寫的。桃葉是王紫荊的妃子的名字。因為深愛,所以被傳唱。)樂府詩集載有四首桃葉詩,無作者姓名,屬於吳聲歌,應該是江南民歌。這裏指的是流行的表達愛情的民歌。
支竹控訴:支竹詞訴說悲傷。支竹詞是由巴蜀和四川之間的古代民歌演變而來的壹種詩體。劉禹錫把民歌變成了文人的詩風。這些民謠裏有壹些情歌,但大多是表達委屈。夔州地區是支竹詞的故鄉。
月光:月光。
第二:秩序。壹個接壹個。
趾高氣揚:身材高挑。
白話翻譯
堤上三首歌
壹個
酒旗望堤頂,堤下船接船,堤上下樓。
天色已晚,行人爭先恐後地過,劃槳滾滾,船滿中流。
其次,
江南江北望江浪煙,行人夜在江邊吟。
《桃葉歌》表達愛情,《竹枝詞》訴說哀愁,水光月色無邊,如同歌唱中的情感。
第三
長長的堤岸蜿蜒曲折,堤內的水流連忘返,酒肆旗亭壹字排開。
傍晚時分,杏色窗簾被挑出來招徠顧客,高大的船降下船帆,停在岸上。
這是河邊居民生活的三幅素描。
第壹首歌:太陽和黃昏的鬥爭
對岸堤上,酒旗相對,堤下船只密密相連。“隔酒旗”描述的是餐館的數量,說明這裏貿易往來頻繁。可想而知,這個江邊碼頭是個繁華之地,人流密集,顧客盈門。壹方面,酒旗在寬闊的大堤上迎風飄揚,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和世俗的生活氣息。“堤下帶堤上樓”沒啥意思。形象簡單,語言樸實,沒有雕琢的痕跡。大堤上壹片混亂、生機勃勃的景象立刻呈現。前兩首詩向讀者展示了江南水鄉風俗畫的完整背景,是為“行人爭黃昏過江”而作
三四句話,描寫特寫場景,增強了畫面感,畫出了壹幅生動逼真的夜間渡河畫面。“行人匆匆黃昏過江”先指出時間,再用“爭”“急”等詞,用簡潔的語言傳達出河邊居民過江的神色和急切。詩人以壹個旁觀者的角度推測他人的內心,但並不直接描繪,而是在看似無意的客觀景物描寫中揭示。壹句“櫓聲翻中流”描寫景物,摹仿聲音,不描寫人聲嘈雜,只用擬聲詞“櫓聲”來突出櫓聲,寫船與船之間的穿梭,船工緊張的工作,寫“爭分奪秒”,讓人身臨其境。
詩人很善於捕捉生活的意象:酒旗、梯田、奮力渡河的人、卷槳聲、動靜相映,畫面靈動,詩畫交融,詩被形容為聲畫。但無論是畫面還是其中的情感,都突破了傳統的景物描寫模式,構思新穎,手法嫻熟,風格優美自然,具有世俗人情的詩意美。
第二首:月夜二重唱
它著重描寫長江兩岸的風土人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前兩句總把月夜寫到歌裏:月色照寒江,夜隔江,煙浪渺茫。“煙浪”這個詞把霧蒙蒙的夜和夜晚的江景描寫得非常優美。靜態景物描寫完後,寫到兩岸長長的河岸上,行人絡繹不絕,歌聲此起彼伏,打破了靜夜的寂靜。這壹幕宏大壯麗。
他們在唱什麽歌?詩人用第三句話概括:“桃葉抒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愛唱的民歌。《桃葉歌》傾訴愛情,《支竹詞》訴說悲傷。可想而知,這首歌自然會激起被貶謫和被攻擊的詩人的“情懷”和“委屈”,這也是他們充滿思想的地方。這首詩的結尾精致而富有藝術性。“水無限流,月無限明”講的是眼前所見:水和月光壹望無際,契合了江邊和夜晚。同時也是壹種比喻,用流水和月光的無限來比喻歌曲中“愛”和“怨”的無限,形象化演唱者的感受。這首詩是關於用視覺聽的。流水和月光都是流動而明亮的,用眼睛就能看到,是壹種視覺感受。但優美動人的歌曲也能給人靈動優美的藝術感覺,兩者(指視覺和聽覺)都能引起“通感”。這種描寫創造了優美的藝術境界,產生了良好的審美效果。全詩景物與抒情和諧,感情深沈真摯,景色優美。
第三首:餐廳迎客
長堤繚繞,河水流連,長堤上的餐廳依次排開。夕照,杏簾飄飄,估船,落帆。這首詩從不棄雕,而是用簡單的線條來描繪碼頭的生機和船只的頻繁往來,真實、生動、自然。
總之,這三首詩生動和諧,清新雋永,如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氣息,這是劉禹錫學習民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