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題目的特點,遇到問題就不會迷惑:題目要求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放在壹起,找出它們的異同,有的明確要求對相同點或不同點進行理解或啟發。比較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異同,是高考要求的重要學科能力之壹。比較題本來是高考中比較常見的題型之壹,但這幾年已經不出現了,應該會引起大家的註意。
牢牢記住答題技巧,答得快,得高分:答比較題要註意以下幾點。
1,比較的目的需要明確。歷史事件的比較絕不是為了比較而進行的隨意比較,而是有壹定目的的,通過比較異同,或闡明某壹問題、觀點,或揭示某壹歷史發展規律。比較的目的是比較題的靈魂。有些題對此有明確的要求,有些則需要自己判斷。如何判斷比較目的?首先要考慮比較的問題是否與現實相關。如果是,通過比較得出有意義的結論來解決實際問題才是目的。其次,如果妳覺得比較的內容真的與現實無關,那就把重點放在相關內容本身,看看能得出什麽理性的結論或規律。這就是目的。當然,有些題目的命題目的是明確的,比如“比較中國洋務運動失敗和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這樣就不存在確定命題目的的問題。
2.比較需要求同存異。不同是絕對的,相同是相對的,絕對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在某種意義上說的。所以在比較中要求同存異,就是要適當放寬比較的要求和條件。如果比較康有為和孫中山,如果看他們的具體主張,壹個主張君主立憲,壹個主張民主和諧,壹個想保住清政府,壹個想推翻清政府,就很難找到相似之處。但當條件放寬到階級屬性和基本追求時,他們的相似點就出現了:都是資產階級的代表,都主張提倡民權,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亡。
3.比較需要分層次。首先要全面回憶需要比較的內容,從基本內容中尋找異同。如果比較兩次世界大戰起因的異同,在最基本的層面上,相似點是:德國挑起了兩次世界大戰;戰前,戰爭推動者都擴軍備戰;戰爭的發起者都結成了聯盟等。區別在於:二戰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關系密切,但不是第壹次;第壹次世界大戰起源於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於歐洲和亞洲。壹戰在兩大軍事集團之間迅速爆發,二戰則是由法西斯國家對弱國的侵略逐漸發展而來。其次,在比較了基本內容之後,要躍上壹個層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點或不同點。要躍上壹個臺階,要經過以下幾個途徑:(1)求根。把目光從教材中具體內容的表述上移開,把思維比較的範圍擴大到與比較內容相關的方向。以兩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為例,我們應該思考德國為什麽要發動戰爭,為什麽能發動戰爭。德國成為歐洲經濟強國後成為戰爭的始作俑者。經濟崛起後,其經濟地位與政治地位明顯不成比例,導致了“經濟與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得出了它是兩次世界大戰根源的結論,這是兩次世界大戰成因中最根本的壹點。(2)抓住本質。有些歷史現象,表面上可能不相似,不壹樣,但本質上是壹樣的。比如從1953到1956,農民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甚至與改革開放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相對立,但本質上都是生產關系的調整,適應了各自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其他的從內容或現象本身看似相同或相似,但本質不同。比如古代歷史上封建統治采取的減輕農民負擔的措施和今天黨中央采取的措施是壹樣的,但本質上是不同的。(3)看趨勢。對某些事件的歷史過程的比較,不僅要著眼於過程的細節,還要從整體上觀察發展過程。比如春秋戰國,相對於三國兩晉南北朝,只是從現象上看是戰爭和割據,但從發展趨勢上看,都是中國從分裂走向統壹的時期。
4.具體回答要求。(1)最後回答時選擇比較點。歷史內容之間可能有很多可以比較的東西,所以妳要在最後的答案中進行取舍。我們只需要把符合命題目的的比較點寫進答案就可以了。雖然有些內容明顯相同或不同,但如果得出的結論與命題目的無關,也應排除。如果我們比較壹下兩國合作的異同,就可以看出兩國合作是因為國民黨而破裂的。在兩黨尖銳對立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這個來說明國民黨的歷史責任,甚至揭示其本質。但在今天,卻不能與此相提並論,因為它不利於今天雙方的交流與合作。有些題目對比較點有明確的要求,比如只問某壹方面的相同點或不同點,或者問根本的、本質的相同點或不同點。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在解題時直接對比需求,沒必要找出所有的相同點或不同點再做選擇。當然,如果很難直接得出結論,可以多比較幾點,然後根據問題的意思進行篩選。(2)先明確比較點,再簡單說明。僅僅說相同或不同的觀點,往往不能說明命題的目的,問題會通過簡短的事實說清楚,但事實的陳述壹定要簡明扼要。
把題目的特點記在腦子裏,遇到問題就不會迷惑了:評價解釋題的特點是題目給出了壹定的歷史觀點,要求考生對觀點進行判斷,然後進行分析和評論。還有壹些題目決定給出的觀點是對是錯,只要求考生分析解釋。
把答題技巧牢牢記住,答得快,得高分:判斷題目的觀點是解題的關鍵,因為觀點壹旦判斷錯誤,後面的回答就沒有意義了。判斷歷史觀點也是這類問題的難點。但是這裏有壹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對妳會有很大的幫助。首先,抓住題目觀點的核心,將其轉化為我們常見的問題。需要註意的是,有時候觀點涉及的問題不止壹個,要據此判斷,把所有涉及的問題都變成熟悉的問題。然後,從課本中找出相關問題的答案,與觀點進行對比。如果壹致,則題目的觀點是正確的。如果不壹致,則題目觀點錯誤;如果有的壹致,有的不壹致,就要進行辯證分析。這種方法的依據是,從目前的教科書來看,事實和觀點都是作為正確的內容來介紹的,所以我們可以把教科書中的觀點作為衡量其他觀點的“尺子”。比如“皖南事變”後,黨內外有人覺得形勢會是1927。“12·12”政變的重演,認為國家間的合作會破裂,內戰可能擴大。試結合兩次事件前後的社會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對比以及中國的應對措施來評論這壹觀點。這個問題基本觀點的核心是皖南事變會產生什麽影響?題目的觀點是會導致國家間合作的破裂,甚至內戰的爆發。回顧“皖南事變”的影響,我們知道它的影響並不是評論者所說的那樣。所以可以得出結論,題目觀點是錯誤的。除了這個基本的判斷方法,還有其他的判斷方法。(1)有些題目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也給出了自己觀點的依據。如果依據與歷史事實相反,就很難糾正觀點。(2)從理論層面來看,有些觀點明顯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相關理論,如生產與生產力的關系原理等。
壹般來說,分析解釋觀點是評價解釋題的主要部分,在答案中占的分數最重。有些題目對論證角度做了明確的要求。對於這類問題,按照題目的要求在課本上找相關的證據就可以了。有些題目對論證角度沒有具體要求,需要自己確定。壹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事實。從教材中找出與材料中所討論問題相關的事實,並大致列舉出來,以證明材料觀點的正確或錯誤;(2)推理解釋。至於“皖南事變”,需要用推理來解釋。當時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對比和應對措施都與“四大”不同。與壹二·壹二事變相比,有明顯的不同,都影響到皖南事變不會升級為內戰。(3)理論論證。也就是說,通過分析觀點和相關事實,表明它符合或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哪壹條原理。具體回答要看問題的要求,有時候三種論證方式都需要。
理解啟蒙運動
把題目的特點記在腦子裏,遇到問題就不會迷惑了:壹般來說,悟道的題目不是單獨的題目,往往出現在大題目的最後壹題。從相關歷史中吸取教訓、啟發和理解是重要的學科能力之壹,也是高考命題中非常常見的題型。
“啟示”壹般來源於“經驗教訓”,所以“經驗教訓”和“啟示”的內容基本相同,供我們回答相關問題。
題目要求考生談談對歷史問題的“理解”。有以下幾種情況:(1)考查對相關歷史問題的整體掌握情況,實際上是對題目給出的相關課本知識和史料的高度概括;(2)對相關歷史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和評價。這類“理解”的教材裏往往有現成的答案。回答時要先思考課本上的相關評論,再根據題目提供的材料進行適當的補充;(3)從壹個具體問題出發,談談對某壹類問題的看法;(4)通過歷史問題預測相關現實問題;(5)與經驗、教訓、啟示所要求的內容基本壹致。
把答題技巧記好,快速得高分:課文和啟蒙題的答題程序是:(1)把課本、題目材料和歷史問題相關的前幾道題的答案系統化,根據自己的理解把課本、材料中與這個歷史問題相關的相關因素分為“好”和“壞”。“好”是經驗,“壞”是教訓。(2)對上壹步總結的內容進行分析提煉。把內容相近或屬於同壹理論體系的因素組織合並起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因為,只有高度概括和理性的東西,才有借鑒意義,才能用來指導實踐活動。所以回答壹定要抓住關鍵,擊中要害。最後的答案不應該是條目之間內容相似,或者答案過於具體,缺乏合理性和概括性。(3)敲定答案。教訓和啟示可以從某個角度聯系現實,很多教訓或啟示可以從題目本身得出。我們應該優先把那些與現實聯系最緊密的內容寫進答案。因為壹般來說,這類問題的答案都不會太長,只回答三項左右就可以了,即使要多寫兩項,也要註意回答的順序。(4)註意語言表達。由於教訓或啟示是用來指導實踐活動的,所以在表達時要用積極的語言,即“不好的”要往正確的方向說。比如人民公社的錯誤就是生產關系的公有制程度太高,脫離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回答時要說:“我們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根據上述情況,要註意對幾個點(1)中相關歷史問題的整體把握,壹般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如原因、內容(過程)、影響(意義)等。大部分問題都是關於壹個方面的。這種認識壹定要抓住主幹和本質,不能以概括為簡稱。(2)相關問題的分析評價不同於普通的分析評價題,它只突出觀點,不進行分析。(3)從具體問題談壹類問題的目的是說明這類問題的重要性(從前因後果出發)和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從過程和內容出發)。(4)通過歷史問題預測相關現實,應從歷史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入手,同時緊密聯系現實問題,得出與現實問題相關報道壹致的結論。
壹般來說,悟道這個問題和前面的問題聯系緊密,壹定要註意這個問題的答案和前面的答案的協調性。
把答題技巧記好,快速得高分:文物(圖片)、圖片、圖表是特殊的史料。只要完成了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步驟,剩下的答案和其他類型的題沒什麽區別。所以首先要消除這類題型的神秘感,然後掌握從這些材料中獲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1)文物資料的處理方法:從歷史文物中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有:1。文物圖片直接展示的信息,為此我們只需掌握其形狀和附著在文物上的文字、圖案即可。二、提案人對文物圖片的書面意見或說明。這種文字註釋壹般是因為解題需要命題人而添加的,所以這種信息效率極高,必須高度重視。第三,題目雖然給出了文字圖片,但我們在解題時需要把它當作文物來對待,充分想象我們能從這個物體中得到的信息。比如壹張出土的紙,如果是實物,可以通過觸摸感受到它的光滑度,也可以通過壹定的手段知道它的制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