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詩歌的起源
中國被稱為詩歌之國,不僅因為中國的詩歌歷史悠久,而且因為有許多流派的詩人和作品,詩歌在中國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發展中壹直占據著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中國的詩歌起源於先秦,歷經漢魏南北朝,直至隋唐。詩歌進入了繁榮時期。唐代以後,詩歌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逐漸下降。曾雲先生、啟功先生:唐以前的詩成長起來了,唐詩喊出來了,宋詩說出來了,宋以後的詩模仿出來了。簡而言之,唐代以前,中國的詩歌處於艱難時期,自然、質樸;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詩歌直白,變化多端。宋代是中國詩歌的轉型期,思辨有趣,情感合理。宋代以後,中國的詩歌產生了,流派很多,但缺乏原創性。
中國傳統詩歌的源頭是先秦時期的農村民歌,屬於通俗文學。孔子選擇將其切割成文字,但有《詩經》。先秦之後,出現了專門從事詩歌創作的文人,中國傳統詩歌也進入了高雅文學的行列。無論是“建安體”,還是“漢魏樂府”,都將這壹優雅之詞展現得淋漓盡致。晚唐詩歌將中國傳統詩歌推向了高雅文學的頂峰。我們不妨以此為線索,從雅俗的角度,從社會文化歷史的發展中,取壹些片段,來回顧中國傳統詩歌的興衰及其內在原因。
先秦詩歌除了現實主義的《詩經》之外,還有另壹種代表浪漫主義的騷體。屈原和宋玉是他的代表作家,離騷是其中之壹。
第二,詩歌的興起
漢代出現了配合音樂演唱的詩歌《樂府詩》。語言上有四字、五字、雜字,但大部分是五字。之後,以曹操父子、陶淵明為首的文人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樂府詩的代表作
漢魏時期是中國文化史上壹個重要的轉折時期。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治上的多事之秋和黑暗時期,但在思想文化藝術史上卻十分重要,影響深遠至今。
魏晉南北朝以前,詩歌的韻律和韻腳還沒有形成壹個大家都遵循的規律,而是作者根據個人的內容需要和韻腳感覺來寫的。到了魏晉時期,受印度梵音系(古稱天竺)的影響,我國的音韻學有了發展。齊梁的周哀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讀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理論,使詩歌創作從自然律動發展到追求韻律,詩歌寫作中出現了註重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說到漢魏詩學,就不得不提到建安文學。建安文學成就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三曹父子、孔融、王燦、劉真、阮瑀、徐幹、陳琳、楊穎。這些人被稱為“建安七子”。後人將這壹時期稱為“漢末魏調復興”,標誌著漢代文風的終結,迎來了壹個新的文學時代。唐代李白曾寫詩贊美“大作家的骨頭是妳的畫筆,在天堂的學校。在中國,孔子之後的相當壹段時期,文學崇尚理性,以說理、敘事為主,所以“詩言誌”、“文以載道”成為壹種傳統。但到了三國時期,出現了“宿命論”的思想,與“言誌”並列提及。“命中註定的愛”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抒情。比如曹操的詩“對酒唱壹曲,人生幾何”,“碣石在東,以觀海”,曹丕的詩“秋風蕭瑟,天涼,草木搖露如霜”就是這樣的詩。
漢魏詩論除了建安詩之外,還有壹個在詩歌風格上繼承了“民間自然音律”的詩歌流派,即“漢魏樂府”。繼《詩經》、《楚辭》之後,兩漢樂府詩成為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又壹道壯麗的風景。作為壹種新的詩歌文體,樂府詩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漢樂府以其別出心裁的立意立意、高超嫻熟的敘事技巧和靈活多樣的體系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新典範。比如風格自由、感情真實的“古歌”;上斜,透露出女人對愛情忠貞不渝的誓言;形式工整,文字優美的《壹路牛郎星》;以及曲折跌宕、人物鮮明、文字明快凝練的敘事民歌《桑上》、《孔雀東南飛》。
受漢樂府的影響,漢魏詩學經歷了從敘事到抒情,再到仿民歌到作家獨創的轉折。比如流傳至今的《古詩十九首》,就是漢代文人寫的。建安文學創作完成了從樂府民歌到文人詩的轉變。中國的傳統詩歌由此進入了高雅文學的行列。
此外,詩歌從四言壹句的“四言詩”發展到五言或七言壹句的“五言詩”、“七言詩”,也是漢魏時期確立的。壹般認為,曹操的《觀滄海》、《歸雖壽》等四言詩是前代的傑作,也就是說,四言詩出現的最晚,但卻是最好的作品,而曹丕在《葛炎行》中的靈動七言詩則為後世七言詩開辟了新的時代。
魏晉時期,他的詩歌產生了壹種特殊的“魏晉風度”。它包含了“狂飲”、“祝壽”等狂放行為,包含了“暢所欲言”、“隱居”、“仿古”等怪異氛圍,包含了儒道佛雜糅的思想。從題材上看,漢魏六朝詩歌除了“愛情”之外,還產生了“山水”、“田園”、“玄言”等不同的詩歌流派;在詩風上,有自然清新、清澈流暢的主流;在形式上,* * *傾向於五七個字的工整,然後形成完整嚴密的格律。
三、盛唐詩風
如果把中國詩歌的變遷史比作九曲黃河,那麽我們可以追溯到它的源頭,就像冰雪融水壹樣,然後像壹條輕流,自由地流淌,最後在漢魏六朝時期進入壹個匯流灣,吸收他源,積蓄能量,揮汗如雨。直到隋唐時期,它突然變成了瀑布,氣勢磅礴,滔滔不絕,從此進入了壹個全新的世界。
我們不能過高估計唐詩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魯迅回復楊繼筠的信:“我想所有的好詩,到唐朝都已經寫完了。之後,挖不出佛掌,就不用動手了。”(《魯迅書信集》
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在大約300年的時間裏,流傳下來的詩歌有近5萬首,是西周至南北朝時期遺留下來的兩倍多。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以大詩人李白、杜甫成就最高,達到詩歌創作的頂峰。是後世詩人所不及的。這是中國詩歌的瑰寶,是中國詩歌的豐碑!
在理論上,陳子昂提出了兩大思想:性格和富裕。陳子昂的詩歌清楚地展示了他的理論,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形式上都是五言古詩,內容多種多樣,非常豐富。追求的是性格,與他差不多同時代的張在創作上追求的是光明、美好、純粹。他的壹首歌《春江花月夜》達到了純美的極致。聞壹多在《宮體詩贖》中總結《春江花月夜》說:“往前走,以贖宮體詩百年之罪,故往後退,亦與另壹高峰陳子昂,為盛唐掃清道路。”
盛唐以後國力由盛轉衰,詩風也受其影響。如大理詩歌的冷寂風格。此後,詩人註重創新,創作了大量風格各異的創新詩。尤其是韓萌詩派盛極壹時,其代表人物是“古今八代文學之衰,道濟之窮”的韓愈。韓愈致力於詩歌的革新,主張“不平則鳴”。陳先生說他的詩“有詩之美,有散文之通順,有韻有散,有詩與文的統壹。”
與韓萌詩派同時,中唐時期興起了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的白元詩派。這壹派詩人是現實主義的,受歡迎的。兩者雖然背道而馳,但本質上都是創新,雖然走的路不同,但卻趨於壹致。
步入晚唐,社會衰敗,政治黑暗。詩壇湧現出壹批傑出的詩人。如杜牧、賈島、隱士的詩。晚唐詩壇的大師是李商隱。施立的愛情詩是最傑出的,它註重淩亂、悲傷、美麗和模糊的意象。
唐詩是唐人的,是唐人的壹種生存競爭方式,也是唐人的壹種思維方式。他們彼此相愛,或抒發曲折微妙的情感,單純以詩為詞,來得輕松。關於唐詩繁榮的原因,有很多書,但除了基於經濟政治的“反映論”,我們似乎更關註文化方面的原因。我們談“唐詩”,不能離開“唐風”。
第四,詩歌的低谷
“很華麗,也很平淡。”是盛唐以後宋元明清詩歌最貼切的寫照。隨著詩歌在唐代達到巔峰,在文壇的地位逐漸下降,原本桀驁不馴的詩歌洪流變成了乖巧、安詳、溫順的模樣。
隋唐盛世之後,封建社會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逐漸達到頂峰。直到宋代,封建經濟更加發達,城市經濟繁榮。此外,宋朝對士大夫給予優待,官員獲得豐厚的薪水。朝廷和官僚的生活奢侈,壹般民眾也崇尚奢靡。繁華的都市生活孕育了各種娛樂化的文學形式。崇尚宮廷氣節高雅的詩詞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的歌舞娛樂。然而,壹種比詩歌更通俗、形式更自由的文學樣式“詞”在宋代迅速崛起,從而確立了文學史上除唐詩之外的另壹個審美小販。從此,詩歌在文壇不再占主導地位。
宋代詩人可以從唐詩的巔峰找到無限的寶藏,但這個巔峰也給宋人沈重的心理壓力,他們必須另辟蹊徑,走出唐詩的陰影。但鼎盛之後,難以為繼,宋詩的創新十分艱難。面對風起雲湧的宋詞,宋詞註重反映社會現實,以冷峻的態度觀察客觀事物,思考深刻,傾向於探討主題和風格。
宋初最有影響的詩人歐陽修提出了“詩窮落後”的詩學理論。歐陽修之後,王安石自成壹家,他以含蓄深邃的風格宣告回歸唐詩。北宋詩人蘇軾是北宋第壹位剛柔並濟的詩人。之後只有愛國詩人陸遊可以稱大家了。愛國主義主題是陸詩歌的主要思想傾向。陸遊的愛國詩詞催人奮進,影響深遠。他描寫山水學習生活的詩也生動、細膩、清新、優美。明末袁宗道稱贊陸的詩,說“萬物描寫透徹,花鳥題也奇”。
元朝建立後,面對民族壓迫和文化大融合,元代文壇異彩紛呈。但大量科舉失敗或隱居或浪跡市面的文人,以及失去事業的知識分子,為了生計或為了表達憤怒,紛紛湧向勾欄窪寺,通俗戲曲、小說逐漸興盛,詩歌的地位從此壹落千丈。
元雜劇的發展分為元成宗大德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是雜劇的繁盛期。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白樸、康·。他們作品的特點是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語言自然,雅俗共賞。成就最高的是關漢卿,《竇娥元》是他最好的作品。王實甫的《西廂記》也代表了元雜劇的最高成就。此外,馬致遠寫的《漢宮秋》描寫了趙君出塞的情景,白樸寫的《吳彤雨》描寫了唐和楊貴妃,也都是傳世佳作。
後期是元雜劇的衰落期,不僅作家數量減少,思想藝術質量也不如前期。後期作家追求修辭美,失去了早期雜劇語言的原始美。這壹時期最傑出的戲劇是鄭光祖的《倩女幽魂》。
明清時期,文人地位雖有所提高,但朝廷八股科舉制度嚴格控制了文人的思想。文學形式出現了新的內容,文人審美趣味發生了變化,文學逐漸商業化,通俗文學取代了高雅文學而全面發展,詩歌成為通俗小說中文采的拙劣點綴。
明清文學的主要成就是小說,尤其是白話小說。明清小說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紅樓夢》六部白話小說為代表。明清小說既繼承了前代的文言傳奇和筆記,又在宋元劇本的基礎上創造了張輝小說和擬話本(文人典範擬話本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這兩部白話小說與傳說、筆記壹起,構成了文言、白話兩大小說體系的四大體系,展現了中國古代小說多姿多彩的風貌。
五、無盡的詩流
五四運動後,傳統文化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迅速崛起的白話文。與此同時,自由詩和自由歌在新世紀重新活躍於文壇。然而,傳統詩歌並沒有完全退出文學舞臺。不僅陳寅恪、胡適、馬壹浮、熊十力、錢鐘書等深究傳統文化的人繼續吟詠,而且壹些新文學的先驅如魯迅等也偏愛傳統格律詩。毛同誌是這壹時期傳統詩學的集大成者。
之後,面對西方文學流派的不斷沖擊,傳統詩學乃至中國古典高雅文學在現代文壇逐漸徹底迷失了方向。現代詩歌應運而生,並壹直感受到新的榮耀。但是,傳統詩學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詩學是壹個值得探討的文學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