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詩歌;培養;學生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G633.3文獻識別碼:A文號:1992-7711(2015)11-0005。
詩歌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幾千年燦爛文明的象征。它就像壹朵鮮花,將永遠盛開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然而,最吸引人的是古詩詞的靈魂,它陶冶著年輕的心靈;放飛了年輕人的夢想;沈湎於成年人的思想。作為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教師,引導學生走進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從詩歌中放飛自己的生命之歌,引導學生學習並揣摩古詩詞的優美意境,已成為我們語文課的重要任務。那麽如何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靈魂呢?
首先,讓學生走進作者寫詩的生活背景
理解古詩詞,壹定要把它放回作者生活的原始背景中,這樣才能從作者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感受到作者的心聲,學生才能快速理解古詩詞。詩歌是詩人生活的高度縮影。人們常說,詩歌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所以,要理解古詩詞,必須從詩詞的寫作背景入手,才能準確理解詩詞中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態度、價值觀。
要想看懂歷代皇帝李煜寫的《魚美人》,就要讓學生知道李後主晚年的悲慘生活:國家破碎,妻兒離散,他成了階下囚,每天都要看別人的臉色。真的不可能活下來而不死;然後帶領學生追溯他前半生無憂無慮的生活,他壹生都在這裏作詞,寫詩,和妻子壹起畫畫。通過對比,同學們就能體會到這首詩“問人,問天,問己”的無限悲涼和孤獨,理解這首詩的關鍵壹句“問君能有幾多愁?它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流”更深。
另壹個例子是理解杜甫的春天的希望:雖然壹個國家被分裂,山河長存,春天重新回到綠色的樹木和草地。傷心之態,不禁淚流滿面,鳥語驚人,離愁恨。戰爭持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十萬黃金。惆悵纏繞,撓頭思索,越撓白發,幾乎插不上壹根發簪。
如果不了解這首詩的具體背景,就無法捕捉到作者的恨別之情和憂國思鄉之情。這首詩寫於唐肅宗治德春。唐玄宗大寶十四年冬,爆發安史之亂。次年七月,太子恒力駐靈武,為肅宗改元為德德。杜甫從廬州羌村只身北上,卻在途中被安史叛軍俘獲,押回被占領的長安。公元757年3月,大自然美麗的春光再次降臨這座被洗劫壹空的繁華之都。杜甫憂傷地徘徊在曲江,感到迷茫和悲傷,就成了這部名著。了解了作者的經歷和文章的寫作背景,學生在理解的時候就能清楚地揣摩出作者的鄉愁。為這首詩的名句“花瓣已如淚流過,孤鳥已唱出哀思。經過三個月的戰火,家裏的壹條消息抵得上壹噸黃金。”升值也解決了。
二,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
古詩詞的語言美體現在古詩詞的遣詞造句、音律聲韻上。往往可以通過唱歌來表達。我們深知,原始詩歌是原始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的歌唱,是為了協調勞動節奏,激發勞動熱情。它符合韻律、節奏,講究層次與層次的對應,押韻與押韻,以及工整的字數和句式。所以古詩詞讀起來往往朗朗上口,讓人感受到音韻流暢,節奏均勻和諧的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背誦和感受古詩詞語言的魅力之美。
1.巧用現代媒體直觀背誦古詩。
葉聖陶先生說:“美國文學需要美的閱讀。”“美讀”就是帶著表情讀詩,達到與作者感同身受的境界,在感性的閱讀中感受審美對象的美。媒體可以通過直觀的畫面和悅耳的聲音直觀地再現古詩詞的形象,也有助於學生把握作者的內心。
著名詩詞《林玉令》可由學生在多媒體課件中配以圖片和朗誦進行表演,感受這個詞的無窮魅力;之後,學生們可以在歌手李彤優美的歌聲中聆聽語言和音韻之美。
大文豪蘇東坡的《水調》?明月幾時有?可以用朗誦者鮑國安的朗誦讓學生感受蘇東坡語言的崇高美,也可以感受歌手王菲的歌詞魅力。這樣,學生不僅提高了對詩歌的理解能力,還教會了如何背誦古詩,增加了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2.閱讀和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
愛迪生說過:“美是能直接觸及靈魂的東西。”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對古詩詞語言藝術的鑒賞能力。初中生,也有壹定的文化基礎,感受到語言的美,可以在閱讀上下功夫。
閱讀是讓學生帶著目的和興趣去感受語言的美。比如王維《使之於堡壘》中有壹句千古名言——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在閱讀過程中,要註意引導學生了解其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和描寫方法,對仗是否工整,音韻是否和諧,在全文中起什麽作用。再比如“於美人”,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句式、優美的節奏、感傷的文字中感受這個詞的美。
第三,讓學生欣賞古詩詞獨特的畫面美
蘇東坡曾評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不僅如此,大多數古詩詞都有這樣壹個特點。壹首詩是壹首歌,壹首詩是壹個經典的故事,壹首詩是壹幅生動的動態的畫面。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欣賞古典詩詞的畫面美。
比如教杜牧的詩《博秦淮》時,要帶領學生感受月光下的秦淮河夜景;鄭谷的《淮上友人別》,也要讓學生感受到夕陽西下、百花齊放、笛聲悠遠的悲涼畫面。此外,我們可以利用當今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直接再現詩歌的畫面,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詩歌的畫面美,從而進入詩歌的靈魂。
第四,讓學生了解古詩詞深刻的藝術美。
意境很微妙,看不見摸不著,要靠老師帶領學生去感受和理解。古詩詞中的優秀作品都具有意境美。因此,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感受詩歌創造的意境美,才能完成古詩詞的教學任務。
在引導學生欣賞意境美時,首先要讓他們知道,情感和景物是構成詩歌意境的兩個主要因素。“壹切景物詞都是感傷詞”,詩歌中的景物都烙上了詩人的主觀感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去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感情,體會詩歌的藝術美。
如馬致遠的散曲《天凈沙?秋思:壹株枯藤和壹只微弱的烏鴉,壹座小橋和壹個流動的家庭,壹條古道和壹匹瘦馬。夕陽西下,腸斷人在天涯。
同學們壹看到這首曲子,都知道它列舉了十種景色,構成了壹幅蒼涼寂寞的山水畫。那麽詩人表達的是什麽樣的感情呢?教師要從外部景物是詩人主觀感情的投射這壹點來引導學生,讓學生理解這首歌表達了詩人的漂泊感、思鄉感和孤獨感。在這首歌裏,所有的自然景物都是為傷心欲絕的人的心情而設計的,所有的景物都是傷心欲絕的人的主觀感受的反映。情景中的情感,情景交融,構成了具有藝術感染力的意境。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進入古詩詞的靈魂,讓學生的情感、思想、智力、健全人格、創造力不可低估。古詩詞教學活動中有著豐富的審美因素,要加深學生的審美感受,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的心靈在對音樂美、畫面美、思想美、意境美的理解中受到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