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余作文範文《現代詩》

余作文範文《現代詩》

第壹條: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這句諺語至少在宋元時期就開始形成和流傳了。此時的蘇州已被稱為人間天堂。究其內涵,必是清麗的風景。所謂暖山暖水,猶如名園美亭。

蘇州真的是壹座非常美麗的江南古城,也是江南魚米之鄉。蘇州的古美、靜美,自古以來就被很多文人墨客所仰慕。然而,在我心中,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是蘇州的雨巷。說起來真的很有意義,很有紀念意義。

如果是三月的春天,朦朦朧朧的細雨會把這個城市變成壹個如夢如幻、詩意盎然的煙雨小城——河水朦朧,小巷幽深;青瓦白墻,彩繪門銅環;樹是綠色的,花是鮮艷的。城市是小巷的謎,城市是遠山中的幽處。尤其是臨水的巷子,更是雨中風情。那些石板路,石板路,把人引向平凡,引向世俗,引向遙遠,引向靜雅。東坡巷、西施巷、安百裏巷、海棠巷、觀音巷、嬰兒巷、太監巷...那些小巷,不管長不長;無論漂亮與否;不管是出名還是不出名,都會展現出壹種說不盡的風情,同樣會讓人覺得溫馨優雅。

雨天的小巷令人神往,這座城市的精神更是顯而易見:雨水淋濕了石頭和石板,使它們幹凈、涼爽、親切。那些身材修長的姑娘們會撐著各式各樣的尼龍傘,舞著曼妙的身姿,在幽深曲折的小巷裏遊蕩。美麗而單薄的絲袖隨著風和人的動作悄然滑落,露出了白皙嬌嫩的手臂,被潮濕的風吹動。頓時,我心中湧起壹股愉悅感,美麗柔美的臉龐微微上揚,展現出壹種說不盡的傲氣魅力。

風也是絲絲,雨也是絲絲,感覺也是絲絲。

清晨,巷子裏會格外安靜。在這美麗的靜謐中,還會有賣花女委婉的叫聲:“梔子花!-白色蘭花!——”聲音在安靜的巷子裏回蕩,特別好聽。於是在那幽靜雅致的庭院裏,在河邊的小窗戶下,會有少女或少婦做著白日夢:如果妳的鬢角、衣襟上戴上壹朵梔子花或壹朵白蘭花,看看這花的美,聞聞它的香,那該有多好!

還有鮮艷的玫瑰,搖曳在花童的花籃裏,花蕊朝天,仿佛還在枝頭,花瓣上還沾著晶瑩的雨珠。它散發的是玫瑰花的香味,飄出花籃,飄進小巷,飄進小石橋,飄到河上。

晚上,在那條深深的巷子裏,沿街賣餛飩和紅豆粥的駝肩,讓這個小鎮有了別樣的味道。巧妙的負擔,精致的竈臺,明亮的橘紅色火堆,出現在燈光不太明亮的巷子裏,讓巷子有了靈魂。夜深人靜,梆子清脆的聲音在深夜和濃濃的雨霧中傳播。即使是在深夜,小巷變得更加安靜,依然讓人感覺這座城市依然在平和地敲打著生活的旋律。

當然還有蘇州評彈,特別好聽。這大概是中國最樸素最高雅的民間藝術了。它從頭到尾的簡單,從頭到尾的簡單,從頭到尾的優雅。這是吳語中錯落明快、清脆悅耳、委婉動情的說唱,給人壹種恰如其分、有分寸、有控制的情感流動,悲、怒、哀、樂,都悄悄地溶於淅淅瀝瀝的雨聲中,在夜晚的煙雨巷裏旋律優美地飄蕩...

第二篇文章

戴望舒的詩歌創作也深受古典詩歌藝術營養的熏陶。在《雨巷》中,詩人塑造了壹個象征性的抒情形象,壹個有著丁香般憂傷心靈的女孩。這顯然是受到了古詩詞中壹些作品的啟發。用紫丁香結,即紫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的心事,是我國古詩中的傳統表達方法。比如李商隱《代人送禮》中有壹句詩說“香蕉不顯紫丁香結,同向春風相憂”。南唐李靖甚至把丁香結和雨中的憂郁聯系在壹起。他的《浣溪沙》:

卷起珍珠做窗簾,掛上勾連,在高樓裏,我看起來像以前壹樣,憂郁依舊深鎖。風中落花如此憔悴,它的主人是誰?想長遠點!

信使沒有給遠方的行人帶來消息,雨中的紫丁香讓我想起了悲傷。我在黃昏中回望三峽,看到河水從天而降。

在這首詩中,雨中的丁香結被用作人們悲傷的象征。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中吸收了描寫悲傷的意境和方法,並加以運用,形成了《雨巷》的意境和想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難道我們就可以說,雨巷的意境和意象,是現代白話版的唐詩名句“丁香在雨中空悲涼”的拓展和淡化嗎?我以為我不能這麽看。詩人在構思《雨巷》的意境和意象時,既吸取了前人的汁液,又創造了自己的。

第壹,古人在詩詞中用丁香結本身作為悲傷的象征。雨巷想象壹個像丁香壹樣悲傷的女孩。她有丁香般的憂傷,也有丁香般的美麗和芬芳。就這樣,它從壹個簡單的悲傷的隱喻,變成了壹個帶著悲傷的美好理想的化身。這個新形象包含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其次,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鮮活的現代語言,描繪了壹個在這場雨裏突然死去的定西姑娘的形象,這與詩人早期創作的舊古典詩歌等作品充滿了舊的詩情畫意,表現出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在雨中空悲涼”,沒有比“丁香壹樣悲憤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的希望和幻滅。這壹形象在表達時代悲哀領域是不可多得的創造。

第三,在古詩中,雨中的丁香結寄托了詩人對現實生活場景的感受。《雨巷》中飄在雨中的丁香般的少女形象,帶來了更多詩人想象的元素。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場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象力的結晶,是真實與想象相結合產生的藝術真實形象。戴望舒說:“詩通過想象來自現實,不僅來自現實,也來自想象。”我們說《雨巷》的意境意象是對古典詩歌的借鑒和超越,主要是因為它是詩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運用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來的。它是藝術想象的產物,比生活更美。

《雨巷》最早被人們稱贊,壹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它優美的音節。葉聖陶稱贊這首詩“為新詩的音節開啟了新時代”。雖然有些過譽,但他第壹次看到這首詩優美的音節,是有見地的。《雨巷》由七節詩組成。第壹節和最後壹節除了“遇見”改為“浮動”之外,完全相同。這樣結尾重復,同壹個主題在詩中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增加了詩人猶豫和幻滅的表現力。全詩每節有六行,每行字數不壹且不均勻,韻腳壹般在相隔不遠的行中重復。每節下註兩到三次,從頭到尾沒有押韻變化。全詩很短,有些短句還切斷了詞與詞之間的聯系。但有些相同的詞在押韻中多次出現,如“雨巷”、“姑娘”、“芬芳”、“憂郁”、“憧憬”,有意讓壹個聲音在人們的聽覺中重復。這創造了壹個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它讀起來像壹首溫柔體貼的小夜曲。壹段孤獨而痛苦的朗誦旋律在整首歌中反復回蕩,縈繞人心。

為了加強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從外國詩歌中吸收了壹些技巧,在同壹首詩中使相同的詞語交替相遇。這種語言的反復和重復,就像交織在壹起的抒情樂句的重復,聽起來悅耳和諧,更增添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主義自由詩和“新月派”豆腐幹風盛行的時候,戴望舒發了《美麗的雨巷》,開辟了新詩音樂表達的新天地。

戴望舒對新詩音樂性的追求在《雨巷》中達到了頂峰,也到了盡頭。從此,他開始“勇敢地反抗他所謂的‘詩末的音樂成分’”和(杜·)去追求詩歌的內在情感節奏。他的另壹首著名詩歌《我的記憶》是這壹追求的新裏程碑。戴望舒的這壹轉變反映了他新的美學觀點和藝術追求,但這並不能否認《雨巷》對新詩音樂美的嘗試的意義。偏好是藝術欣賞的伴侶。這首《雨巷》是新詩中壹顆閃亮的明珠,值得壹讀!

戴望舒的詩歌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贏得了婉約詩風的神韻,又受到法國象征主義詩歌流派的影響,所以他的早期詩歌普遍表現出孤獨、憂郁、苦悶的特點。雨巷就是這種情況。這首詩寫的是雨季江南壹條巷子裏的壹個場景。細雨中,“我”帶著落寞惆悵的心情,帶著微弱的希望,獨自走在壹條長長的偏僻小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