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本
戰國時期,宋國有壹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院子裏養了許多猴子。時間長了,老人就能明白猴子們的意思,猴子們也很關心老人。
老人每天早晚給每只猴子四個栗子。幾年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寬裕,但猴子的數量卻增加了,於是他想把每天吃栗子的數量從八個改為七個,於是他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起,我每天早上給妳們三個栗子,晚上照常給妳們四個栗子。不知妳是否同意?”猴子們壹聽,都以為早上少了壹只。於是壹個個開始吱吱叫,大叫,跳來跳去,好像很不情願的樣子。
老人壹見這情形,連忙改口說:“這樣吧,我給妳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可以嗎?”
猴子們壹聽,早上從三個栗子變成了四個栗子,還像以前壹樣在地上快樂地打滾。雙方意見不壹致,像基爾肯尼貓壹樣打架,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壹只貽貝正從水中出來曬太陽,壹只鷸飛來啄它的肉。貽貝立即合上嘴,夾住鷸的嘴。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如果明天不下雨,它會殺了妳。貽貝也對鷸說:今天不拿嘴,明天不拿嘴,就餓死。兩人互不相讓,壹個漁夫把他們抓到了壹起。
(2)暗示
它告訴人們,在各種復雜的矛盾和鬥爭中,如果對立雙方僵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所以要學會抓住生活中的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訴人們:當前大敵當前,弱者和弱者應該團結起來,消除矛盾,團結壹心,共同對付敵人。處理內政也是如此。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原則要服從大原則。否則,無休止的內部鬥爭和不妥協只會傷害雙方,有利於第三方。
2.自相矛盾
(1)文本
楚國有個人既賣矛又賣盾。他稱贊他的盾說:“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任何武器可以刺穿它。”然後,他稱贊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鋒利,沒有什麽東西是穿不透的。”有人問他:“如果用妳的矛去刺妳的盾會怎麽樣?”男人無言以對。堅不可摧的盾和刺穿壹切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
(2)暗示
告訴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