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聖人莊子白日做夢,蝴蝶蠱惑,帝王春心杜鵑啼。——李商隱《錦瑟》
欣賞:聖人莊子白日做夢,被蝴蝶蠱惑指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忘記了自己的真實身份。醒來後,他不知道是自己夢見了壹只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自己。這是壹個著名的哲學寓言,用來表達世事無常,人生如夢的思想。
《王春心啼鵑》指的是傳說中蜀國最後壹個君主杜預。因為國家的滅亡,他變成了壹只布谷鳥。每年春天,他都哭著哀悼,把悲傷寄托在布谷鳥身上。這是壹個悲壯的歷史故事,用來表達對國家和民族的憂慮,以及對自己失敗的怨恨。
2、夜雨崗頭吃蠍子,布谷鳥滿嘴血淚。——唐·《老太太采玉歌》
賞析:這首詩用雨夜、崗頭、瞪羚、布谷鳥、口血、老太太、眼淚等詞語描繪了壹幅淒涼的畫面,表現了老人在黑暗、寒冷、饑餓的環境中,只能用榛子充饑,聽著布谷鳥泣血、流下傷心淚水的聲音的場景。
詩人用布谷鳥的啼血來襯托和對比老太太的眼淚,既生動地描寫了布谷鳥的哀鳴,又深刻地表達了老太太的悲傷。布谷鳥泣血是壹個傳說。據說布谷鳥是由壹只忠誠的鳥變成的。它每年春天都會泣血以示對愛情的忠誠。詩人借用這個典故,暗指老太太對家庭的依戀,對生活的無奈。
3.我曾在蜀地聽到鳥鳴,我曾在宣城看到杜鵑花。——李白《看宣城杜鵑花》
詩中第壹句“蜀曾聞秭歸鳥”,描寫詩人在蜀時曾聞秭歸鳥。秭歸鳥,又名布谷鳥,因其叫聲淒厲,是壹種想家的鳥,故俗稱斷腸鳥,以四川最多。相傳秭歸鳥是古蜀王杜預死後變身的。杜宇,人稱王迪,認為自己德行單薄,於是退位而死,死後變成了壹只布谷鳥。
晚春,它哀鳴,仿佛在呼喚,“不如回家!還不如回家!”壹天壹夜,我不停地哭,嘴巴流血。
詩中第二句“我還在宣城看杜鵑花”,描寫詩人又在宣城看到了杜鵑花。宣城,現在屬於安徽,是詩人流放歸來後居住的地方。杜鵑花,即杜鵑花,每年春末開花,正是布谷鳥啼鳴之時,故名。詩人用“猶見”壹詞,說明他在蜀中時曾見過杜鵑花,並伴有秭歸鳥。
詩人將蜀中的秭歸鳥與宣城的杜鵑花聯系在壹起,形成自然的對抗,從地理和時間的對比和聯系中真實再現了觸動鄉愁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