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李
梅花自古以來就受到詩人的推崇和贊美。梅花在寒冷中先開,後引花香,所以梅花和菊花壹樣,成為高尚人格的象征。縱觀古詩,“梅花”意象所表達的含義主要有:
(1)淩寒不屈不撓的韌性
梅花在寒冷的冬天綻放,因為不怕冷而被賦予了頑強的精神品質。毛澤東《算子詠梅》:“懸崖上已是百尺冰,還有美麗的花。”前壹句描寫的是梅花在寒冬中的惡劣生存環境。然而,在險惡的環境和險惡的氣氛中,梅花在冰凝陡峭的懸崖上美麗地綻放。“巧”字既描繪了梅花的艷麗形態,又體現了梅花挺拔、花中豪邁的精神。
(2)敢為人先,敢為天下先。
梅花是百花中最先開放的,所以它象征著敢為人先的勇氣。宋代詩人陳亮的《梅花》:“壹花先驟變,萬花後香。”詩人抓住了梅花最先開的特點,寫出了敢為天下先,不怕挫折的品質,這不僅是詠梅,也是在贊美自己。
(3)高潔脫俗,不與人同流合汙的心性。
歷代文人把梅花的高貴與自戀作為人生追求的價值。陸遊的《蔔算子詠梅》是“搗成泥,碾成灰,唯有香依舊。”詩人以梅艷的誌向,曲折地寫出了他在險惡的生涯中堅持崇高的誌向。不媚俗,不屈邪,不同流合汙。穆斯林人民的忠誠感情和願望。
元代王冕《墨梅》:“不要誇其好色,只留空氣清新幹爽。”也是梅花體現了它不甘隨波逐流,淺薄而深刻。
(4)隱士高適的象征
詩人在失意時,感到世間的不如意,又受道家無憂無慮哲學的影響,所以寄情山水,渴望清凈無爭的生活,而梅花也有隱士的形象。
張可久《越調景甜·沙律·青安中》:“苔古蕭蕭,雲秋水遠。Momijiyama翟曉曉,誰去過?譚梅人過溪橋。”詩人引我們入幽,但秋高氣爽,故無“訪梅”之說。其實這個“梅”就是陸青,壹個和梅壹樣高貴的隱士。梅不如隱士,隱士也是梅。
(5)冷艷之美
梅花自古就有“霜雪之美”的意象。柳宗元的《龍城記》中記載了梅花的傳說。隋煬帝趙世雄在寒冷的冬天,在羅浮山看到壹個淡妝素服的美人。這個女人是梅花的化身。所以後人常把梅花比作美人,不僅僅是因為它有美麗的身姿,還因為它有壹種清冷飄逸的美。
張可久《黃鐘月滿中雪虎丘》雲:“梅花香如真人面泥,留我倚。”在詩中,“真真”指的是美女的外貌,這是在《太平廣記》中壹位神所畫的美女身上發現的。畫家”。
吳《贈者》:“麻衣似雪中梅,含笑微妝而眠。若去嶽西遇越女,紅蓮塘開白蓮。”在詩中,“亞麻如雪”被用來形容壹個女人穿的白色衣服。詩人在描寫了女性的服飾之後,將女性的體態和風韻與優雅樸素的白玫進行了對比,形象生動。
(6)傳達情感和祝福的媒介
梅花成了春天的使者,也是傳遞友誼的工具。
南朝陸楷贈葉凡:“折花送人龍頭。江南無事,聊寄壹春。”把梅花折起來送給朋友,只是為了表達對其梅花般性格的欣賞。同時也包含著對朋友安慰的感情,預示著春天也將在不久的將來降臨北方。我對朋友的感情也像梅花,雖冷不雕。頗有忠義之感。為書折梅,也是詩人高雅情操的表現。“梅花大使”成了這個郵局的美稱,“伊美”成了這個郵局的雅號。“梅花約會”指的是和好朋友的約會。
當然,梅花也是人與人之間傳遞祝福的媒介。因梅與媒人諧音,梅常被視為“媒妁之果”,故古人有“拋梅求婚”的故事。此外,“竹梅雙喜臨門”也常作為新人的問候語。
蓮花
(1)君子之花
周敦頤說:“蓮花是花中君子。”是因為其“出淤泥而不染,清而不妖”的高貴品質。
(2)美麗之花
王昌齡《采蓮二首》(下):“荷葉與裙裾同裁壹色,芙蓉開於臉兩側。入池看不到,聽到歌聲就感覺有人來了。”荷葉裙,荷花臉,渾然壹體,相映成趣,乍壹看,幾乎分不清哪個是荷葉,哪個是裙子,哪個是荷花,哪個是臉。她是詩人的夢中情人。
(3)愛情之花
因為“蓮”和“憐”同音,所以古詩詞中有很多關於蓮的詩詞來表達愛情。南朝樂府《西州曲》:“秋天南塘采蓮,蓮過頭頂;低頭去拿蓮子,蓮子綠如水。”蓮子”的意思是“小早川憐子”,“綠色”的意思是“感情”。這裏是實寫虛寫,意為雙關,運用諧音雙關修辭,表達了壹個女人對自己所愛的男人深深的向往和純潔的愛情。
(4)懷舊之花
元代王翰寫《丟蓮》:“我曾帶酒回西湖,香風明。麥草今夭,卻寄秋聲於客衣。”詩人通過將落敗蓮花的聲音傳遞給旅人,為懷仁寫下了壹幅淒美動人的畫像。
菊花
菊花因其素雅的性格,多彩的色彩,強烈的性格,豐富的情趣而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
(1)君子之花。
菊花,清幽淡雅,超然傲世,壹直是隱逸之人隱逸情懷的象征。孟浩然的《路過老人村》,表達了詩人重陽訪友、崇尚隱逸的情懷。“為我準備雞肉和米飯,老朋友,妳在妳的農場招待我。綠色的樹林環繞著村莊,綠色的山丘位於城外。打開窗戶面對山谷菜園,遞過玻璃聊莊稼。等到山上放假,菊花時間我再來。”最後兩句,賓主相見:重陽節,飲酒賞菊,重溫舊情。《菊花》是壹個遠離世俗、自戀的隱士的生活寫照。《歡來》流露出詩人對這種淡泊、清幽、淡雅的隱士生活的向往。
(2)當時感覺悲傷的花
古人有風和日麗登高望遠,飲酒賞菊的習俗。詩人歷經戰亂,四處漂泊,或思鄉人,或悲老,或憂民傷時,常借重陽登高賞菊。岑參《三月九日思長安故鄉》:“我登山心切,無人帶酒來。如果妳憐惜家鄉的菊花,就該在戰場上開。“三四句:詩人憐花思鄉,憂國憂民。長安故裏,戰火硝煙彌漫。鮮血灑下,廢墟中,菊花孤獨開放,枯萎破碎。秋菊震撼人心的特寫,顯然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思鄉之情,寄托了詩人對飽受戰亂和焦慮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
(3)忠誠和純潔之花
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貴,也不像蘭花那樣珍貴。但它在傲霜耐寒,堅強不屈,高貴典雅,芳香四溢,所以古代有很多頌歌來表達自己的誌向。元稹的《菊花》表達了他對菊花的喜愛,歌頌了菊花堅貞的品格。“秋天的灌木叢像道士,籬笆周圍的邊緣越來越傾斜。不是花中偏愛菊花,而是這花更無花。”這就是菊花的魅力所在,也是詩人不畏權貴敢於發聲,被貶謫後心靈踏實的寫照。
(4)天地之間戰鬥之花
晚唐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寫了兩首關於菊花的詩,壹掃菊花的寂寞與庸俗,彰顯了菊花與天地抗爭、扭轉乾坤的英雄氣概。它們非常壯觀,讀起來令人興奮。《題菊》寫道:“颯颯西風遍植庭院,寒香蝶難來。如果明年我是狄青,我就報桃花。”在整首詩中,詩人實際上是用花來形容人,表達自己的意誌。菊花是當時千千社會底層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贊揚了他們頂風和傲霜的勃勃生機,又對他們的處境和命運感到憤慨,決心徹底改變這種狀況,讓勞動人民過上溫暖幸福的春天。
梧桐
梧桐不僅是苦的象征,在古詩詞中也有豐富的含義。
(1)高尚品格的形象與寓意
古詩詞中,梧桐象征著高貴美好的品格。如《鳳凰鳴易》,在高崗。梧桐生,在晨陽(《詩經·風雅·卷壹》),詩人用鳳凰編鐘,歌聲飛越山崗;梧桐瘋長,披著燦爛的朝陽,象征著高貴美好的品格。再如“垂下飲清露,流聽疏桐。”不是秋風讓妳孤傲”(余石南《蟬》)。這首小詩,以挺拔的梧桐樹,疏疏的綠葉作為蟬的庇護,描寫了蟬的高貴,也暗示了蟬自身的品格之美。莊子在《秋水》中也說:“夫妻發源於南海,飛於北海,非梧桐也。“鸛是古書中壹種叫鳳凰的鳥。它出生在南海,但飛往北海,只有梧桐是它的庇護所。這裏的梧桐也是高貴的象征。所以古有“植桐引鳳”之說。
(2)忠貞愛情的意象和意蘊
梧桐樹枝挺拔,根深葉茂。在詩人的筆下,它成了忠貞愛情的象征。比如“東邊種松柏,左邊種梧桐,右邊種梧桐。”樹枝互相覆蓋,樹葉互相交流”(《孔雀東南飛》),上面掛滿了松、柏、梧桐的枝葉,象征著劉蘭芝和焦仲卿對愛情的忠誠。這對追求純潔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夫妻,生前被迫分開,死後壹起葬在酒泉。能不讓人震驚嗎?
(3)孤獨和悲傷的意象和意蘊
風吹落葉,雨點般是梧桐,悲涼的場景,梧桐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成了孤獨悲涼的意象。如“獨寂西廂,明月如鉤。”孤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會歡》),生動地寫出了亡國之君居孤深院的孤獨相。厚重的門被鎖上了,顧瑛徘徊不去。只有清冷的月光從梧桐枝葉的縫隙中灑下。太悲哀了!再比如“秋葉壹點蕉壹點愁”(徐在思《水仙夜雨》)。深秋寂寞的夜晚,夜雨滴落在梧桐和芭蕉上,每壹聲都讓相思的人們迸發出秋思和惆悵。這不僅是壹首雨夜的相思歌,更是壹幅淒美秋夜的畫卷!面對這種情況,相思之苦從詩人心中湧起。
(4)離別的意象和寓意。
在唐宋詩詞中,吳彤的離別之情和怨天尤人的意象和寓意最多。如“梧桐樹,半夜下雨,離別情苦。”壹片樹葉,壹聲聲,空空的腳步滴落到明”(文·《更漏》),秋天的夜晚,冰冷的雨滴落在梧桐葉上,壹個獨居在秋閨房的女人,她脆弱而敏感的心再也無法承受離別的痛苦,* *悲傷,徹夜難眠。其意義深遠,令人難忘。再比如“梧桐瀟瀟,黃昏滴水。“這壹次,我該如何得到壹個悲傷的詞?”(李清照《慢聲》,丈夫去世,獨自生活的李清照,承受著國破家亡的痛苦。此時的女詞人站在獨立窗前,雨水抽打著梧桐,聲音淒涼落寞,深深思念著丈夫。
松柏
(1)孤傲,挺拔,頑強
《論語·子涵》說:“寒來暑往,方知松柏衰。”後來的詩常以松柏來象征孤獨、直、冷的性格。
(2)高尚正直
李白《贈書奉黃裳》:“望君松,但慎勿桃李。”魏總是奉承有權勢的人,李白寫詩勸他做壹個正直的人。
三國時的劉真送給弟弟:“不患寒,松柏有性。”詩人用這句話鼓勵他的堂弟要像送松柏壹樣忠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高尚的品質。
壹種竹子
(1)正直、高貴、謙遜
纖細優雅的竹子通常被賦予名人的特質。蘇軾《禦前僧陸》有壹句著名的詠竹:“食無肉,不如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有瘦有胖,老百姓卻無藥可救。”將竹子視為名人風範的最高象征。
(2)堅持不懈,克服困難。
鄭板橋壹生詠竹畫竹,留下了許多關於竹子的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根在破巖。千吹猶烈,風東、西、北、南。”贊美屹立在巖石中的竹子堅定不屈的性格和不畏逆境、茁壯成長的不屈不撓的天性。
第二,動物
蟬
(1)高尚的品行
因為蟬居於高枝,食在風中而眠於戶外,不食人間煙火,其寓意的性格屬於清高型,所以古人常用蟬的高潔來表達其高尚的性格。
羅《聽蟬的政治犯》:“西地蟬鳴,南冠客思深。然而,它需要那些黑色翅膀的歌聲,來打破壹個白發蒼蒼的囚犯的心。他的飛行穿過重重迷霧,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風的世界裏。誰知道他是否還在唱歌?誰還會聽我的?. "余士南《蟬》:“不是秋風使妳孤傲。”都是用蟬比喻品德高尚。
(2)悲傷和難過
秋天過後,蟬活不長了。壹些秋雨過後,蟬會發出幾聲斷斷續續的呻吟,生命危在旦夕。所以,心寒就成了悲傷的代名詞。
唐代羅《詠蟬》開篇兩句:“蟬鳴西地,南冠客思深。”在沈默中歌唱,使自己在監獄中深深想家。
宋代詩人柳永開篇:“寒蟬悲,長亭晚,陣雨初。”在直接描寫離別之前,“悲戚”的感覺已經充斥了讀者的內心,醞釀了壹種可以觸摸離別的氛圍。
(3)人生苦短,憐惜生命。
蟬在千禧年到來時會死去,給人壹種無可奈何的悲傷感。詩人常以蟬為喻,指不到百歲的悲壯情懷,慘淡的人生風暴,作者對生命憐憫的主觀感受滲透在字裏行間。
元稹《詩送陸健》中,紅樹蟬滿夕陽,白頭互送二回。其中,紅樹、蟬、晚霞、白頭自然交融在壹起,伴著晚霞的蟬是白頭的真實寫照。再加上離別的傷感,就是壹個減少凝聚力量的動作。蟬的這種寄托,突出了詩人的主觀感受,即漫長的壹天,壹匹白馬經過,轉瞬即逝的悲壯意象。蟬的這個形象,影響深遠,妙不可言。
陳子昂的《遇詩三十六首:第十二首》《玄禪,千年》,已經荒廢在這個年紀了。群體越來越大,孤獨的英國人什麽都不會做。“這首詩寫的是蟬,害了自己。這首詩表面上描寫了千年到來時蟬將死去的悲情,實質上卻是指蟬誕生不到100年的悲壯之情,慘淡的生命風暴無疑在字裏行間滲透著作者對生命的主觀憐惜之情。
瘋狂的
杜鵑身體深灰色,尾巴上有白色斑點,腹部有黑色條紋。春末夏初,它常常晝夜不停地歌唱,是壹種美麗、可愛、有靈性、有魔力的鳥。杜鵑又叫杜宇、布谷、秭歸、、蜀鳥。杜鵑的意象自古以來壹直為文人所傳唱,關於它的詩詞數不勝數,文化意蘊豐富。
(1)襯托傷春惜春的情懷。
蘇軾《浣溪沙》:“松間沙路凈無泥,暮中有雨。”松林間的沙路幹凈整潔,蒙蒙的黃昏雨聲和布谷鳥的叫聲在回蕩。作者雖被貶黃州,卻從自然風光中汲取了人生的樂趣,這裏的布谷鳥更是襯托出作者傷春惜春的情懷。“我怕規矩傳到我耳朵裏,羞於穿雙燕的簾子。”(朱《傷春》)“杜雨春盡,孤簾空。”(曹雪芹《紅樓夢·桃花行》)都是用布谷鳥來襯托傷春惜春的情懷。
(2)表達遊子的思鄉、鄉愁之情。
布谷鳥的歌聲聽起來就像人們在說:“不如回家吧。”所以秭歸鳥又叫思鄉、催家,容易引起思鄉、思念親人的情緒。“華陽已落地,文道龍已過五溪澗。”(李白《聽說王昌齡隨此留言移至龍標窯左》)以壹句話開頭,寫眼前的情景,在蕭瑟的自然風光中傳達離別和悲傷的感情,壹波三折地傳達對朋友的無限思念和深切同情。
(3)傾吐悲傷和憂愁。
杜預,又名王迪,相傳是周朝末年的蜀王,退位隱居深山。可惜國家亡了,死後靈魂變成了布谷鳥。每年春末,杜鵑花開的時候,它就沒日沒夜地唱,哀嘆到嘴裏滴血。它的聲音是悲傷的,所以人們用它來傾訴自己的憂愁和悲傷。
“早上和晚上在這裏能聽到什麽??布谷鳥流血的叫聲,猿猴的嗚咽聲。”(白居易《琵琶行》)這裏白居易被貶江州,在壹個月夜送客,聽到琵琶女被棄的故事,詩人悲痛萬分。然後他回頭看看自己,現在是壹個生病的九江流亡者,苦竹在房子周圍,晚上聽到杜鵑哭泣,他的悲傷是無限的。李商隱的《錦瑟》有:“聖人莊子白日做夢,被蝴蝶蠱惑,帝王春心杜鵑啼。”詩人巧妙地運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傷寫得淋漓盡致。
(4)表達亡國之痛,愛國之心。
李漁《臨江仙》載:“紫桂月上小樓西哭,玉鉤簾掛,惆悵煙垂。”子規據說是杜預亡國之魂所化,所以人們常用它來表達亡國之悲。在這裏,詩人產生了亡國的預感,內心極度悲傷和憂郁,於是他用了鬼子這個生動的形象來傳達亡國的聲音。
總之,古人以杜鵑的意象為媒介,表達詩人特定的思想內容,極大地豐富了古詩詞的意蘊,讓我們欣賞到了壹幅色彩斑斕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