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關於:先秦文學!

關於:先秦文學!

妳說的很全面。《呂氏春秋》也要算。妳沒說出來。

另外,關於十個兒子。

民國時期上海圖書集成局校印& gt十六卷全為白紙線裝,黑墨校對書法標記,外觀如圖。十六本書分別是《老子》1、《莊子》2、《管子》3、《荀子》2、《列子》1、《韓非子》2、《淮南子》3、《文子》1、《揚子法眼》、《茍管子》1。

按照這本書的分析,應該是指老子、莊子、管子、荀子、列子、韓非子、淮南子、文中子、楊子、勾踐子。

先秦文學概觀

(1)先秦是指先秦(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歷史,包括中國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先秦文學應討論中國文學的起源、口頭文學、早期書面文學和成熟的書面文學。文學和口頭文學的起源必須追溯到史前,即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前的人類歷史階段。先秦文學的主體是周代成熟的書面文學,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在這個時代,從天下壹統,到諸侯割據,再到中央集權的統壹,文學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體現了中國以分裂求統壹的時代基本特征。

(2)“先秦”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六國之前的歷史時期。先秦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最早階段,包括先秦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這壹時期產生了許多優秀作品,包括古代神話和古代歌謠,標誌著中國文學光輝起點的《詩經》,作為後世歷史傳記文學、小說和戲劇源頭的歷史散文,反映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諸子百家雜文,先秦時期的寓言,作為中國寓言文學鼻祖的浪漫主義巨著《楚辭》等等。豐富多彩,斑駁輝煌,為中國兩千幾百年的文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編輯本段]先秦文獻內容

古代歌謠與神話,詩經,先秦散文,楚辭。

1)古代的歌謠和神話傳說在古籍中時有記載。據說是神農時代出現的“蠟詞”:“土,反其家!水屬於它的山谷!昆蟲,不要做!草木,歸其澤!”這是壹首農事祭祀歌。此外,《吳越春秋》卷九還有壹句“奏歌”:“斷竹,續竹,飛土,逐殺。”這首詩反映了原始人制作彈弓和狩獵的過程。語言簡單,但有節奏。顯然,這是壹首非常古老的歌謠。

神話是古代人們對所接觸到的自然和社會現象進行藝術闡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中國的神話大多保存在《山海經》、《楚辭》、《莊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山海經》最具神學價值,是中國古代保存神話材料最多的壹部書。這些神話大致可以分為創世神話、洪水神話、戰爭神話、英雄神話等。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盤古田凱、補天女神、黃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後羿射日、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

2)文字產生後,中國文學脫離了傳奇時期。甲骨文和壹些青銅器上的銘文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出現,為口頭文學向書面文學發展提供了條件,標誌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

先秦散文分為兩部分: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歷史散文是在史家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逐漸產生和成熟的。歷史散文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我國最早的壹部歷史文獻匯編,在我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基礎性意義。孔子編纂的《春秋》是中國第壹部編年體史書,是編年體史書的鼻祖。它的風格和“筆法”對後來的散文產生了經典的影響。

第二階段以《左傳》、《國語》為代表。《左傳》是我國第壹部有詳細記載的編年史著作,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突出的作品。《國語》是中國最早的民族史書,匯集了各國的史料。

第三階段以戰國政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壹部國家史書,主要記述戰國時期謀士、軍事家的言行。

諸子百家的雜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諸子百家散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春秋戰國之交: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論語》以語錄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動。《墨子》是墨子及其後期研究的著作匯編,反映了以墨家為代表的小生產者思想。其藝術特點是明顯的文學性和邏輯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作品。它融合了深刻的哲學思想和精湛的詩歌語言,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作品,反映了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散文體現了從書目到專論的過渡,其卓越的文學成就在於其高超的論辯藝術。《莊子》是莊周及其後期研究的著作,也是道教的又壹經典。他的文章以其獨特的藝術造詣在先秦諸子中享有盛名。他精彩的思想,汪洋恣意的語言,浪漫的風格,都體現了他在諸子散文中的獨特地位和輝煌的文學成就。

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春秋為代表。《荀子》多為荀子所寫,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是儒家思想的進壹步發展。他的文章多為結構嚴謹、論述透徹的專題論文,標誌著先秦推理散文進入了完全成熟的階段。《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作。文章犀利樸實,體現了法家文章的基本特點。《呂氏春秋》是的集體創作,是先秦學術思想的大型總結,具有很強的文學性。

3)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楚辭”是指音樂、語言、名物等具有楚國地方特色而創作的詩詞賦。西漢末年,劉向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成《楚辭》壹書。它和《詩經》壹起構成了中國詩歌史的源頭。楚文化獨特的審美特征,加上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獨特的人格品質,造就了楚辭文學的輝煌,使屈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詩人。

第壹節先秦社會與文化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從800萬年前雲南的Lamarcinopithecus化石,到300萬年前湖北的牙齒化石,直到654.38+0.7萬年前雲南的元謀人化石,這些都是中國大地上猿猴向人類進化的遺跡。從那時起直到夏朝建立,中國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經歷了約1萬年。

舊石器時代以敲打石器為標誌。人類以狩獵和捕魚為生,大多數人類遺址都有火的痕跡。在這個漫長而漫長的歷史時代裏,中國的遠祖完成了直立行走和向智人的過渡,逐漸形成了無數的原始群落。距今約28萬年至5萬年前,早期智人遺址為遼寧營口、陜西大理、曲江、湖北陽高、山西長陽、襄汾,後期智人遺址為內蒙古武神、廣西周口店、臺灣省柳江、臺南、江蘇榆樹、泗洪、四川資陽。古籍中有很多古老的神話傳說,有各種版本的“黃三”,都是創世神話中的神,是史前人類生活方式的象征。什麽都做錯了?《烏竹》中有所謂“築壹木為巢,避群害”的尤超家,“鉆壹把火,鬧壹個臭”的燧人氏,易傳?系詞之下,有拴繩作亂、佃漁的傅,有為雷擦柴的神農。大部分都是舊石器時代原始群落生活的影子。

新石器時代開始於大約6.5438億年前,以磨制石器、陶器和農業的出現為標誌。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飼養牲畜逐漸發展為畜牧業。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社會興盛,造就了黃河流域以彩陶為代表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母系制向父權制轉化,宗法社會創造了黃河流域以黑陶為代表的“龍山文化”。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眾多,長江流域有浙江的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與北方文化形成互補。詩經?Daya?在傳說周人的祖先是姜淵,姜淵踐踏神仙的足跡,生下神仙,然後拋棄神仙的莊稼,這實際上反映了從母權制向父權制的過渡和農業的興起。史書記載的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的時代反映了宗法社會的大致情況,“堯舜退位”的傳說反映了選舉部落聯盟首領的情況。事實上,有許多部落與“五帝”共存。黃帝取代神農,打敗、蚩尤,堯舜禹與* * *工、項鬥、三苗的關系,都揭示了部落間戰爭頻繁的情況。

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世襲王朝。夏朝的文字至今沒有找到,出土文物對夏朝的佐證也很少。關於夏朝的歷史傳說可以在後世找到。五帝時代和夏朝是從史前到史記的過渡,《史記》記載了三千年的歷史,從《五帝列傳》和《夏本紀》開始。於霞在順帝統治時期接替了父親的位置,他為治理世界水患做出了巨大貢獻,被順帝選定為繼承人。虞姬舜即位,封國號夏。禹死後,其子齊打破堯舜禪讓制度,創造了世襲制,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夏朝末年,桀王不為效力,武力傷民,百姓不堪。商部落越來越強大,成了對抗夏的湯。夏朝從禹到桀,* * *經歷了17位君王,約470年。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遺址屬於夏朝統治的中心地區,其早期文化屬於夏文化。二裏頭遺址出土的七孔玉刀,紋飾精美,堪稱傑作。酒器青銅爵輕薄,紋飾簡單,鑲嵌綠松石的饕餮文銅盤制作精美,獨具特色,意味著夏文明進入了青銅時代。

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商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重要階段。商最初是居住在黃河下遊的壹個歷史悠久的部落。夏朝末期發展到黃河中遊。征服多個部落後,滅夏,建立商朝。從唐城建立到紂王滅亡,* * *經歷了17代30個國王,歷史約600年。商人“不常去絕藝”。從唐城到盤庚,他們五次遷都。盤庚遷都於殷,即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故商朝又稱殷或殷商。殷商時期的農牧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大量的青銅器被生產和使用,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技術和青銅文化。主持人說:“只有殷的祖先才有書和記錄”,書和記錄是用來教育的,有教育機制把祭祀、禮樂、軍事、倫理教給貴族子弟。殷人特別敬畏鬼神,重視占蔔,把占蔔的結果寫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文。清末民初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是目前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文字,為研究殷商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文字的出現為書面文學的產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甲骨文是中國書面文學的種子。

公元前11至公元前771的西周以封建宗法制度的鞏固為特征,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的東周以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漸破壞為特征。西周的首都是濠江,在陜西Xi附近。東周都城遷至洛邑,現在位於河南洛陽,相對位於西部。周代保存的文獻和地下出土的文物比殷商時期多,社會情況也更清楚。公元前841年,西周厲王暴虐無情,被流放在奎斯,史稱“* * *和行政”,這是中國歷史的確切開端。西周實行分封制,皇帝為大宗主,諸侯為小宗主。在諸侯國,實行的是直系長子繼承制,諸侯國的諸侯都是大醫相對。族長的大小層層分化,形成樹狀結構。諸侯的地盤叫“國”,大夫的地盤叫“家”。世界上的耕地都是井田制,不允許隨意開墾荒地來增加耕地。西周以禮樂制度維護統治秩序,嚴格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的關系。“禮”用來區分等級,“樂”用來調節和諧的情感。這就是禮記?正如《樂記》所言,“樂者同,主者不同”。從周武王到周幽王,西周經歷了12個國王(李欣宇* *和14年的行政),歷史近300年。

周平、王棟遷洛邑後的東周,史學界將其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鐵被廣泛用於農業生產,牛耕和井田制之外的私田大量出現,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周朝皇族日見衰落,諸侯重疊,諸侯兼並,戰亂頻繁,社會動蕩。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國率先稱王,後來的吳越也相繼稱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按耕地多少征稅的“始稅畝”,取代強制勞動的井田制,標誌著私有土地被正式承認,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重要標誌。孔子開創了私學,老百姓的子女獲得了受教育的權利和參政的機會,強烈沖擊了世襲制度。舊制度逐漸被破壞,新制度逐漸產生。戰國時期,周王室名存實亡,終於在秦王趙翔五十九年(前256年)被滅。諸侯國相繼進行政治改革或政變,如魯國三分、吳起變法、商鞅變法、齊國改姜為田、三國分晉等。根據《戰國策》,當時的列強紛紛稱王,包括“萬騎之國為七,萬騎之國為五”。經過250多年的戰亂,秦朝於公元前221年統壹天下,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年的分裂局面。

夏商周三代的開國盛世常為後人所稱道,其中難免有許多理想的成分,但三代之治各有特色,體現了文明演進的規律。史記?《漢高祖列傳註》中說:“夏之政忠,小人野,故殷人敬;敬我們,小人為鬼,所以周人以文承之;文之窘,小人忠於妳,故忠救妳。”拋開他的歷史循環論,“忠、敬、文”的政治體現了從野蠻到鬼神崇拜,再到禮樂統治的發展規律。

先秦文學概觀

文學的產生和發展與歷史文化大致同步,音樂、舞蹈、繪畫、造型藝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中國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巖畫分布在20多個省和地區的65,438,000多個縣、市和旗,包括今天的香港和臺灣省。最著名的有內蒙古的陰山巖畫,雲南的滄源巖畫,廣西的花山巖畫,連雲港的將軍崖巖畫,新疆的呼圖壁巖畫,青海的剛察巖畫,嘉峪關附近的黑山巖畫。巖畫的內容反映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原始狩獵、農耕和舞蹈等。簡化字和符號化的巖畫可能是古代漢字的前身。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十幾支骨笛。大多有七個孔,可以彈七個音,有的有調音孔。山西萬榮縣景村和陜西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制骨灰盒,都不是按絕對音高制作的,壹個骨灰盒孔可以發四聲。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工藝精湛。陶器上大多繪有繩紋、籃紋、弦紋、方格紋或動植物紋,造型美觀,做工精致。這些日常用品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還有許多純藝術的石器和玉器,如磁山文化中遺址的石頭像、良渚文化遺址的玉環、山玉飾品和玉琮、龍山文化的龍鳳、茍等。在原始社會,繪畫、音樂、造型藝術如此發達,產生文學是合理的。由於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字和書寫工具尚未產生,沒有留下原始記錄。

第二節先秦文學概述

原始社會至夏的歌謠、神話、傳說都是口耳相傳,屬於口頭文學,在後來的作品中得以保留。盡管它在傳播過程中被篡改過,或打上了傳播時代的烙印,但就其內容的本質而言,它與原始社會的其他文化藝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是中國文學的萌芽。就像很多動物的胚胎和植物的芽從外觀上很難區分物種壹樣,文學的胚胎和芽也還沒有獨立形成。

100多年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揭開了中國最早的文字之謎。數以萬計的刻有異形漢字的龜甲獸骨,為研究殷商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堅實的文獻資料,其中不乏文學的雛形胚胎,有些甲骨文具有相當明顯的文學特征。甲骨文是從商王盤庚遷殷到滅亡的273年間的遺物。甲骨文有成熟的體系,說明盤庚遷殷前就有文字,中國古代書面文學始於商代。

比甲骨文稍晚壹點,銘文是鐘鼎。西漢很早就發現了鐘鼎的銘文,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郡國常得山川丁儀,其銘文為前代古文。”在記載宋代古器物銘文的著述中,出現了許多“三代古器物”。殷商鐘鼎銘文的字數很少,但西周鐘鼎銘文的字數逐漸增多,最長的接近500字,形成了壹定的結構格局,形成了名副其實的“篇”。

西周到春秋時期的文獻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經典《六藝》。史記?《滑稽故事列傳》引用孔子的話說:“六藝用於治壹,禮用於救人,樂用於和,書用於教事,詩用於表意,《易經》神化,《春秋》以德。”這些著作被視為治國方略。其中,《禮記》除李逸外,還包括李周和李記,實際上是戰國以後的作品。景悅沒有流傳下來,壹般認為是《詩經》的樂譜。最早的著作是《尚書》和《周易》。《易經》托古的觀點是伏羲畫卦,作辭,文王。《易經》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時期,《易經舊傳》是孔子所作,相信是戰國秦漢時期受儒家委托所作。《周易》中的卦爻辭押韻或散點,有許多古代原始歌謠、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在原始文獻中占有重要地位。《尚書》是壹部跨時代的檔案文獻匯編。拋開今天古文的鑒定不談,僅從文字產生的時間來看,虞書和夏樹顯然是後人的補充,而《尚書》和周樹則具備了最起碼的可信條件。《尚書》雖以難讀著稱,但它開創了散文創作的先河,講究章法結構,條理清晰,出現了許多成熟的修辭格,為歷代散文家所重視。《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史。相傳是春秋時期孔子根據《史記·魯本紀》所編。其言簡意賅如流水賬,未能構成散文篇章。但其含蓄的含義和含蓄的褒貶直接導致了《左傳》的產生。

先秦文學主要是周朝的文學,尤其是東周即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學。《詩經》、歷史散文、諸子散文和楚辭是周代文學的主體。

《詩經》產生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它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文學作品。《詩經》以外的古彜詩散見於後世著述,真假難辨。所以《詩經》也是唯壹壹部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總集。西周以前的歌謠很短,但只有詩歌的雛形。到了周代,詩歌在原有的基礎上繁榮起來,這些詩歌很多都收入了《詩經》。《詩經》是集體創作,包括廟堂歌、民族史詩和政治諷刺詩,還有大量的民歌。《詩經》中民歌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開創了中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對中國文學和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先秦時期的散文主要包括史傳和哲人。歷史散文也是歷史散文,先秦兩漢的史書概念不夠清晰。《藝文誌》中沒有“史部”,史書只是作為儒家經典或其附庸而存在。《春秋》本來是壹部簡史,但人們並沒有把它當作史書,而是把它確定為儒家經典。《左傳》和《春秋》是經書關系。史實是用來解經的,解經的文字是傳記,所以叫史傳散文。劉勰《文心雕龍》?除《左傳》外,所列舉的書例與《經》並無必然聯系。

《左傳》是我國最早的壹部詳細敘述的編年史著作,也是我國最早的敘事文學名著。壹般認為是左丘明為解釋《春秋》而作。其體例與《春秋》相同。它以具體史實解釋《春秋》經書,內容自成體系,思想與《春秋》不同,因而可以獨立於《春秋》。《左傳》全面反映了春秋時期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歷史過程,通過民間的敘述記錄了西周以前的古史和傳說。《左傳》擅長敘事,尤其擅長描寫戰爭。語言簡潔生動,溫文爾雅,含蓄委婉,幽默生動;作品通過敘事、描寫戰爭、記錄人物語言,客觀地刻畫了壹大批鮮活的歷史人物,為中國敘事寫作文學開了壹個好頭。

《國語》被認為是左丘明的又壹部作品,也是中國最早的民族史書。《國語》和《春秋》沒有必然聯系。因該書主要史實與《春秋》、《左傳》壹致,故又稱《春秋傳》。其中有幾章記載於西周穆王時期,比《左傳》早200多年,大部分與《左傳》相近。國玉擅長背單詞,簡單明了,寓意深刻。或幽默生動,場景完整;或融莊於壹體,妙趣橫生;或者簡單自然,充滿哲理;還有很多關於過去和現在的長篇宏觀論述,有了論述的基本格局。

《戰國策》是戰國時期的壹部縱橫家書,成書於西漢末年。那時候天下沒有皇帝,天下沒有方伯。秦、齊、楚、趙、魏、漢、燕並立,東周、西周、宋、魏、中山只能建立。秦國和魯東壹強國聯合起來對付他國,叫“連橫”;蕭山東諸侯國聯合抗秦,稱為“聯合”,搞連橫或聯合的政治家都是軍事家。《戰國策》是壹部縱橫家書,反映了戰國時期的政治鬥爭。《戰國策》語言浮誇,充滿雄辯。人物描寫註重外貌肖像和動作細節的描寫,采用欲揚先抑後等多種方法,使人物刻畫成為作者主觀的寫作動機。

戰國時期人才輩出,各派代表統稱為哲學家。哲學家為了解決社會矛盾,提出各種治國方略,遊說辯論,著書立說。學術思想和文學創作空前繁榮,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幾百所學校不是實數,但是學術學校很多。漢書?《藝文誌》載儒、道、陰陽、法、明、墨、縱橫、雜、農九家九派十派,皆成學派,故又稱九派。小說家出於小道消息和道聽途說分為十派,其中儒、墨、道、法影響深遠。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促進了諸子百家散文的繁榮,主要包括戰國前期的《論語》、《墨子》,戰國中期的《孟子》、《莊子》,戰國後期的《荀子》、《韓非子》等。就學術流派而言,《論語》、《孟子》、《荀子》屬於儒家,墨子屬於墨家,莊子屬於道家,韓非子屬於法家。就文章風格而言,《論語》是典型的引語。《孟子》、《莊子》屬於議論文,但《孟子》並未被完全引用,《莊子》接近於壹部專著。墨子、荀子、韓非子都是具有壹般主題的專著。

先秦諸子散文都是政治或哲學內容,屬於散文範疇。但這些作品的立論和推理都註重具體化和形象化,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寓言、隱喻、誇張、擬人等文學手法。他們富有文采,潑辣奔放,想象力豐富奇特,甚至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寓言特別有特色。先秦諸子不僅廣泛運用民間寓言,而且自己創造了寓言,內容豐富,故事生動,手法多樣,充滿智慧和幽默,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戰國文學成就首推楚辭,楚辭是戰國末期以屈原為代表的楚人在文化傳統和民間文學的基礎上創造的壹種不同於《詩經》的新詩體。《詩經》後約三百年,散文興盛,詩歌蕭條。屈原和楚辭的出現,打破了詩壇的蕭條,突破了《詩經》的格局,開辟了詩歌創作的新領域,將詩歌創作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屈原不僅是中國詩歌由集體走向個人的第壹人,而且是中國第壹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中國第壹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詩人瑰麗的詩篇,兩千多年來壹直放射著無限的光輝,“不是壹代人能沈浸在後人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