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是熱愛人民的典範。他在知天命的年紀當上了河南範縣的縣令。範縣壹直貧窮落後。當鄭板橋來到縣政府時,他看到的是壹個破舊的茅草屋,“破墻仍然缺乏”。寒酸的環境和艱苦的條件並沒有阻礙他的決心和信心。他努力改善民生,終於做出了“清河為榮”的成就。
在範縣工作了四年後,被調到魏縣當縣長。魏縣經濟雖好,但遭受旱澇等自然災害,波及面積大,持續時間長。此外,地方官員沒有如實上報,地方豪紳趁機囤積居奇,哄擡物價,導致人民貧困,外出躲避饑荒的本地人絡繹不絕。
鄭板橋在威縣上任後寫的第壹首詩《逃野》,再現了當時威縣人民的悲慘境遇:“第十天賣個孩子,第五天賣個女人,將來留下壹身,路漫漫其修遠兮。”為了解決民生問題,鄭板橋采取了“三步走”的方法。
第壹步,帶頭捐款扶貧。我率先捐出了自己的工資,為減輕災情做出了示範效應。第二步,報災。當時山東官場存在瞞報災情的現象。鄭板橋打破常規,如實報道。雖然受到上級官員的打壓,但最終還是向朝廷報告了災情,得到了乾隆的支持,為朝廷查詢和監督災情提供了依據。
第三步,開倉助貸。清朝時,朝廷在各縣設立糧倉,由國家專管救災。如果使用這個糧倉,必須執行嚴格的申報和請求制度,因為申報和請求需要很長時間,很多災民在開倉時間之前就已經餓了。鄭板橋決定,“如果妳不申報,妳就離開倉庫去借錢”。多虧了鄭板橋的努力,魏縣的人民躲過了這場饑荒。
2,壹個錢太防守
劉崇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清官。他是漢高祖劉邦的直系後裔。他的父親劉辟博學多才,被當時的人稱為學者。劉沖小時候跟著父親學習,學到了很多東西。成年後升孝廉,任東平縣令。
在東平縣,劉崇關心百姓,辦事公道幹凈,受到東平人民的壹致擁護。後來因為母親生病,他辭職了。東平人得知後,紛紛湧上街頭為他送行,道路被封鎖。他坐的車跑不動了,只好輕裝上陣,悄悄離開東平。
他母親病愈後,他被朝廷任命為張羽和會稽的知府。他嚴於律己,約束下屬,打擊豪強,懲治違法行為,贏得了全縣人民的聲譽。由於他傑出的政治成就,朝廷很快就把他招到北京,準備授予他更高的官職。
劉沖走的那天,會稽縣的人都趕著給他送行。送行的人中,有五六個七八十歲的老人,眉毛、胡子、頭發都白了。這些老人是會稽縣下屬山陰縣的老農民,他們是特意從離市區幾十裏的山區趕來的。他們每人手裏都有壹百個銅錢,要給劉沖。
劉沖看到這些老人,非常感動。他說,“老人們年紀這麽大,從這麽遠的山村過來,真的很感動,也讓我不放心。”
老人們滿臉笑容地說:“我們是山野的村民,只知道種地,從來沒有去過城市。過去官員下鄉收租稅,常常弄得雞飛狗跳,百姓怨聲載道,不得安寧。自從主人到來後,我們的稅收減少了,我們的生活也壹點點改善了。我們普通人能過上平靜的生活,都是因為我們的師父。
現在聽說大人離職升官了,我們壹起來為您送行,表達我們的壹點心意。”說著,他們壹起把手中的壹百個銅錢遞給劉沖,請他收下。
劉崇婉拒道:“我在這裏只是做了我該做的,沒有妳說的那麽好。長輩的好意我接受,但這錢我不能收。”老人們拒絕了,堅持要劉沖收下這筆錢。看到長輩們的好心,劉沖從每個老人身上拿了壹分錢。長輩們對劉沖的所作所為佩服不已,稱贊他為“壹元太守”。
劉崇抵京後,歷任宗正、、司徒、太尉等重要官職。但他還是保持了“壹錢太防”的名聲。他雖然是高官,但家裏沒有多余的錢,所以在當時被人們稱為長輩,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稱贊。
後來就用“壹元太守”這個典故來贊美清廉的地方官員。
3.範成大尊重人民。
南宋名臣範成大不僅在詩歌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為民從政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惜春元年十月,他被任命為四川特使,被稱為成都。深受宋孝宗信任的他,決心以“來萬裏,敢作敢為”的精神治理西南屏障。
範成大在蜀中實行的尊民策略是:“得民之道,只是仁義。存徭役,薄收之,緩其疾苦,使百姓多些氣力,心飽些。”範成大來到蜀國,看到蜀人賦稅很重,就主張免除酒課。四川的酒類,是南宋以抗金為由征收的雜稅。
蜀人承擔了酒類的重任,生活苦不堪言。第二年六月,範成大上奏朝廷,希望朝廷能根據實際情況逐年廢除蜀地的酒類,得到了宋孝宗的同意。蜀人得知消息後非常高興,紛紛修建道場以示感謝。
“和合”政策在蜀中的實施成為蜀人的又壹沈重負擔。和合的本意是老百姓把手中的物資交給政府,政府付給他們錢,這樣就形成了老百姓和政府之間的契約合同。但實際操作中,政府往往壓低價格,強行征用人民手中的物資;然而,官倉中的物資卻被富人掠奪壹空,當地百姓苦不堪言。
範成大明白了調和政策的弊端,向宋孝宗做了報告。經過範成大的努力,雍政策被永久廢除,減輕了蜀人的負擔。
4.況鐘
明代江西靖安縣龍崗府人。況鐘壹生中最突出的成就是當了蘇州知府。他直接減少了官糧,減輕了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了經濟。同時整頓吏治,端正風氣,註意清理冤獄,為民報仇。他安排好日程,每天詢問壹個縣的案情,周而復始,沒有間斷。
在頭八個月,超過1500個案件得到清理。他審理過的案件,無論大小,基本都能保證百姓不受委屈,土豪不敢再作惡。現在,只要提到,人們就會立即想到《十五關》中那個敢於冒險、敢於主持正義、為民除害的清官。
此外,他還做了造福壹方的好事,如興修水利、辦學、舉薦人才等。在位十三年間,況鐘三次離任,三次留任,為蘇州人民做了大量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為了紀念況鐘,人們在他死後在蘇州和七個縣建立了祠堂。
5.知望是人民的心臟。
清初名臣知望,順治十二年進士,時年43歲。走上仕途後,為民服務,成績卓著,受到康熙的稱贊。康熙二十四年,知望因政績突出,被調到直隸做官。
當時工部命四川向朝廷供應2663株楠木,用於修建太和殿。知望在蜀中為官五年,深知蜀道艱險,交通不便,蜀國剛剛經歷戰亂,民生蕭條。身在直隸,他當即決定為民請命,向康熙做了陳述。
在演講中,陳說,在四川使用木材將遇到壹個困境。壹個難點在於伐木的難度。蜀人跋山涉水,爬坡過坎,砍樹,真的很難。第二個困難在於運輸的困難。把木材從山林運到船上,經過激流險灘和蜿蜒的江河溪流,才能運出山外,難度更大。
如果要求蜀人砍伐木材,加上運輸費,不僅影響自己的農業生產,還會影響太和殿的建設。康熙看了他的記述,感同身受地說:“兵士屢殺蜀中百姓,我很難過,不能再給他們增加苦難了。”康熙於是放棄了從四川取楠木的想法,試圖從長城尋找出路。
蜀人得此福,感激。他們寫了《魏松成就簡述》來贊揚他的成就,並為他畫了畫,這些畫將被後人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