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賓遜·克魯索
《魯濱遜漂流記》封面《魯濱遜漂流記》(又譯《魯賓遜漂流記》,直譯為《魯濱遜漂流記》)是丹尼爾·笛福59歲時寫的第壹部小說,於2009年4月25日首次出版,號碼為1765438。這部小說被認為是第壹部用英語寫成日記的小說,享有英國第壹部現實主義小說的稱號。請看精彩專輯標題:《魯濱遜漂流記》又名《魯濱遜漂流記》作者:(英)丹尼爾·笛福原名:《魯濱遜漂流記》譯者:朱佳怡ISBN: 9787561348604類別:書籍> & gt<中小學教具> & gt中文閱讀頁數:286定價:22.00出版社: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9-11裝幀:平裝格式:16開本數:241000張:膠版紙印刷次數:60。
翻譯版作者生平:小說精彩閱讀背景;閱讀體驗的欣賞;初讀體驗分析;第二部作品的分析;作者生平的翻譯版本;精彩的閱讀體驗;初讀體驗的欣賞;第二部作品分析。
編輯作者生平故事笛福丹尼爾·笛福(丹尼爾·笛福1660—1731),英國作家、小冊子作者。作為英國荒島文學的代表作家,他是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
《魯濱遜漂流記》主要是寫個人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去克服困難。情節曲折,自述,可讀性強。也顯示了當時追求冒險、崇尚個人奮鬥的社會風氣。他的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聞名於世,魯濱遜成為與困難作鬥爭的典型,因此他被視為英國小說的先驅之壹。
出生於英國倫敦,本名傅。笛福後來在自己的姓氏前面加了壹個聽起來像貴族“德”的前綴,形成了笛福這個筆名。笛福的父親詹姆斯·笛福從事屠殺。他的父母是長老會教徒,不信仰英國聖公會。笛福本人在長老會學校接受了中等教育,但他沒有上大學。
笛福是英國文學史上第壹位重要的小說家。他的人生經歷和奇遇不亞於小說中的主人公。他出身於壹個小商人家庭,就讀於壹所為不信者開設的學院。他沒有遵從父親的意願成為壹名牧師,而是成為了壹名內衣商,還從事煙酒羊毛的批發。他因公去過西班牙、法國、荷蘭和意大利。雖然他在商業上很成功,但他也對政治感興趣。1685年,他參與了企圖將蒙茅斯公爵推上王位的行動。1688年,他加入了威廉三世的軍隊。三年後,他經商破產,幾年間卷入訴訟6次。但很快他卷土重來,經營磚瓦生意,涉足政治。他的小冊子《各種計劃漫談》(1698)提出了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改革意見,如主張養老金、所得稅、保險救濟、創辦女子學院等。,並且在小冊子中,他贊同輝格黨的重商主義政治。他的政治諷刺作品《土生土長的英國人》(1701)駁斥了威廉國王是外國人的批評,抨擊了英國貴族氏族的血統,大獲成功,使他成為政府事務和其他事務的非正式顧問。
到二十多歲的時候,笛福在倫敦已經是壹個體面的商人,經營過內衣、煙酒等行業,去過歐洲大陸。1692經商破產,不得不另謀生路。他是政府的情報人員,設計開發業務。他也從事寫作。早年以寫政論和諷刺詩,反對封建專制,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而聞名。1698,他發表《論發展》,建議修路,開銀行,征收所得稅,辦水火保險,辦瘋人院,辦女子學校。笛福不相信英國聖公會,這使他在政治上支持新教威廉三世。1702年,他在政治隨筆《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中以諷刺的口吻諷刺政府的宗教歧視政策,猛烈抨擊托利黨當局迫害不同教派。因為文筆高明,壹開始沒被識破,被查出後被抓起來關了六個月,還被鞭笞了三天。笛福在獄中寫了壹首詩《枷刑頌》,諷刺法律的不公。倫敦的旁觀者把他視為英雄。人們向他扔花而不是石頭,並祝他健康。輝格黨領袖羅伯特·哈雷非常欣賞笛福的才華。在他的幹預下,迪福被釋放了。哈利希望笛福能經營壹份雜誌,為他的蘇格蘭-英格蘭聯合政策贏得公眾支持。笛福在哈利的支持下於1704年創辦了《法國時事評論》。哈利在1708年失勢,笛福繼續支持他的繼任者戈多爾芬,直到1713年雜誌中斷。
笛福於1719年出版了他的第壹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受到讀者的好評。隨後發表了《魯濱遜漂流連續體》。1720年,他寫了《魯濱遜沈思錄》。
《魯濱遜漂流記》(20幅)此後,他出版了《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費朗德茲》(1722)、《傑克船長》(1722)、《洛克薩納》(1724)。
1719年3月,笛福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壹些經歷和自己的想法,完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魯濱遜漂流記》,並翻譯成中文版的《魯濱遜漂流記》。小說講述了壹名水手在荒島上從海難中逃生,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克服了險惡的自然環境,最終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這部小說很受歡迎,壹年內出版了四版。它仍然被全世界的人閱讀。他的作品主要是為了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克服困難。情節曲折,自述,可讀性強。並展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崇尚他個人奮鬥的社會風氣。笛福的其他主要小說還有1720年完成的《辛格爾頓船長》和1722年完成的《摩爾·弗蘭德斯[1]》。笛福還寫了大量的小冊子和新聞報道。1722年法國馬賽發生瘟疫。笛福出版了《大疫時代》,迎合了當時大眾的關註,很受歡迎。[2]編輯此譯本:1902明凱書店笛福的《孤島上的流浪》,沈祖芬(壹個跛腳男孩)譯。
笛福1905的《魯濱遜漂流記》,林紓曾宗公譯。
從此時到40年代末,李詠、高希聖、彭、顧、唐希光、楊金森、張寶祥、徐霞村、樊泉等。做刪節工作,先後編成《說不》系列、《林翻譯小說系列》、《小小說集》、《學生》。
1921年,上海崇文出版社出版了嚴叔平翻譯的《魯濱遜漂流記》簡寫本。據作者統計,從1931到1948,該小說共有11個版本。除了顧、徐霞村等著名翻譯家外,還有彭、李詠、張寶堯、等著名翻譯家。此時的《魯濱遜漂流記》不僅受到譯者的青睞,也受到出版界和讀者的青睞。出版的頻率和數量都比不上其他外國文學作品。顧和唐希光的合譯版本出現在1934到1948。樊泉縮寫的《魯濱遜漂流記》,僅1948就出了三版。
1949之後
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魯濱遜漂流記》徐霞村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方圓譯。
1997譯林出版社《魯濱遜漂流記》郭建忠譯
2006《魯濱遜漂流記》上海譯文出版社黃譯。
羅賓遜是英國人,1632出生在約克城。他喜歡航海和冒險。他去過世界上很多地方,遇到過很多危險,但他壹點也不害怕,希望能走遍全世界。
1659年,魯濱遜乘船去了南美。在路上,他遇到了大風。船上的桅桿斷了,船翻了。他的同伴都死在海裏,只有他壹個人被大浪沖到島上。這是壹個無名的、無人居住的荒島,長滿了巖石雜草。他又冷又餓。他怎麽能在這樣的地方生存?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大海平靜了。潮水退去,魯濱遜看到傾覆的船有壹半漂浮在海面上,離岸邊不遠。他找了些木頭做了個筏子,把它劃到了船上。在小木屋裏,魯濱遜找到了許多可以用和吃的東西,並陸續搬到岸邊,帶回了壹只沒被淹死的狗和兩只貓,這讓他在荒涼中感到壹絲安慰。更有意思的是,他在失事的船裏發現了很多錢,但是在壹個孤島上,錢有什麽用呢?
現在我們需要壹個遮風避雨的地方。魯濱遜走遍了荒島,在山坡上選了壹個有水、有樹蔭、防野獸的地方,用木頭和船帆搭起了壹個簡陋的帳篷。可以看到大海,他希望看到過往的船只,以便尋求幫助。
魯濱遜在島上定居下來,過著孤獨的生活。他沒有更高的要求,但從失事船上搬來的食物很快就被吃光了。如果他想活下去,他必須想辦法。
他每天帶著槍,帶著他的狗去森林打獵,或者去海邊釣魚,養著他抓到的山羊。後來他有了壹群山羊,可以經常喝羊奶,吃羊肉。在他搬走的東西中,有壹些小麥。他把它們撒在柵欄裏,很快就發芽了,後來結出了十幾個穗。他用這顆小小的小麥種子壹次又壹次地播種和收獲,到了第四年,他終於吃到了自己的糧食。
十八年過去了。壹天,魯濱遜突然在沙灘上發現了某人的腳印。起初,他樂觀地認為那是他自己的腳印。後來他才發現,他從來沒有來過這裏,他嚇壞了。我猜這壹定是附近土地上的野人留下的。他擔心這些野人會來吃他,就在住所前的空地上種上了柳條樁,把羊分成幾個地方圈養起來。他又在這種不安的情緒中生活了兩年。後來,魯濱遜又壹次看到了野人留下的火的痕跡和地上的屍骨,這讓他想起了他們的野人宴。恐懼中的魯濱遜開始考慮如何對付這個可能的野人。在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他終於看到三十多個野人坐著小木船上岸。他們拖出兩個倒黴的同伴,殺死了其中壹個,另壹個掙紮著逃跑。他朝羅賓遜住所的方向逃跑了。魯濱遜決心要救那個逃跑的人,於是開槍打死了兩個追趕他的野人。羅賓遜把他救下的野人取名為“星期五”。他開始教“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了他的好幫手,逐漸學會了說話。他們在島上幸福地生活著,擴大了谷物種植面積,增加了幾個羊圈,曬幹了更多的葡萄幹。他幾乎忘了回到英國和文明社會。
壹天早上,魯濱遜被“星期五”吵醒。原來附近停泊著壹艘英國船。他發現船上發生了兵變,水手們綁架了船長。魯濱遜和星期五救了船長,船長高興地答應帶他們回英國。魯濱遜在這艘船上航行了半年後,終於回到了英國。
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壹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寫的。1704年9月,壹位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alexander selkirk)的蘇格蘭水手與船長發生爭吵,他被船長拋棄在大西洋中距離智利400英裏的安·菲南德(Ann Fiinander)島上,長達四年零四個月。四年後,他被伍德斯·羅傑斯船長所救,當他被救回英國時,他變成了壹個野人。英國著名作家笛福根據塞爾扣克的傳奇故事,把自己多年的海上經歷和經歷傾註到人物身上,並充分利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加工文學,使魯濱遜成為當時中小資產階級眼中的英雄,成為西方文學中第壹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階級形象。他表現出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塞爾柯克在荒島上沒有做出任何值得稱道的英雄事跡。據說他和魯濱遜都有過抓山羊和披羊皮的經歷,也都受到過貓的騷擾。他們還馴養山羊和貓作伴,並且都花時間向上帝祈禱。但是羅賓遜並沒有在其他方面利用塞爾科克的經驗。這本書寫於1719左右。作者在近60歲時創作了這本有趣、高雅、通俗的傳記小說,老少皆宜,為他贏得了“英國小說和報紙之父”的美譽。
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經歷啟發了笛福。這是壹部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文學名著。主人公魯濱遜非常樂觀,充滿鬥誌,體現了自我奮鬥的精神。他的創造性工作和成就也體現了人類智慧的無窮魅力。如果壹個人陷入困境,沒有人能救他,他必須學會樂觀地改變現狀,這需要像魯濱遜壹樣驚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這壹點我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就能體會到。
星期五[3]星期五被人們帶回原始部落作為祭品。有了這壹天的相處,羅賓遜因為這個土著改變了自己。也是因為他們的友誼,他活了下來,回到了家鄉。星期五是壹個簡單的人,壹個忠誠的朋友,壹個有智慧的勇敢的人。他善良,忠誠,有責任心,適應性強。他和羅賓遜在島上用不同的技能度過了許多年。星期五的到來讓羅賓遜實現了他當州長的夢想,他成了羅賓遜的奴隸。事實上,如果沒有星期五的幫助,魯濱遜不可能離開荒島,回到英國的主流社會。
英國小說家笛福的第壹篇文章《魯濱遜漂流記》描述了主人公在島上漂泊,克服困難,艱苦創業的傳奇故事。小說真實自然,充滿傳奇色彩。主角在孤島上種莊稼,蓋木屋,掙紮求生,但渴望重返人間的心情讓他著迷於如何走出這個鬼地方,結果還是失敗了。最後,在65438。
打開書的第壹頁:“謹以此書獻給壹直依賴父母和學校的年輕朋友們。”當我從扉頁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對這本書產生了壹種莫名的厭惡。確實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缺點,只是我們不願意承認。難道我們不想做得更好嗎?可是為什麽身邊的人總是給我們戴上這頂“帽子”?當我壹本正經地翻過最後壹頁,看完這個跌宕起伏的故事時,我以為我真的驚呆了。那是壹種精神上的震撼,問號不禁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如果我是羅賓遜。如果我是他,當船在風暴中失事,我會像他壹樣繼續航行,不向命運低頭嗎?不,如果我有選擇,我不會接受充滿困難和挫折的生活,因為我沒有那個信心。如果我是他,我會像他壹樣壹個人在荒島上重燃希望而不是自暴自棄嗎?不會,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無法像他壹樣與時俱進,積極自救,因為我沒有那個能力。如果我是他,當我看到壹個野人和自己的同類舉行聚會時,我會像他壹樣勇敢的站出來,只帶壹個助手和他們戰鬥嗎?不,我寧願躲得遠遠的,祈禱他們永遠找不到我,因為我沒有這個膽量。我不得不承認我的弱點。從出生到背上書包,父母和學校為我們的成長鋪平了道路。我年復壹年走在這條平坦的路上,沒有任何挫折,沒有任何風浪,依然整天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其實我根本沒有咀嚼過生活的苦澀。
讀完精彩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壹個高大的形象總是映入我的眼簾。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和航海家羅賓遜。他以百折不撓的毅力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航海的夢想。
這個假期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受益匪淺。
1659年9月30日,壹個人在航行中遇到了可怕的風暴並傾覆了。除他之外,無人生還。他被困在壹個孤島上。憑著他驚人的毅力和勇氣,二十八年後,他憑著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小島。這個人就是倒黴又幸運的羅賓遜·克羅索。
在荒島上生活了28年!多麽驚人的數字!可見羅賓遜有多勇敢。剛到孤島時,他很絕望。他說,“我整天為自己荒涼的環境而痛心,沒有食物,沒有房子,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得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亡,要麽被野獸吞食,要麽被野人咀嚼……”然而慢慢的,他獨特的個性就出來了,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不再整天沈浸在自己設計的悲觀中。做了壹張桌子和壹個小盒子;抓到的小羊和小狗;種植小麥和水稻。......
羅賓遜仍然是壹個堅定的人。他曾說:“我的脾氣就是下定決心做壹件事,不成功決不罷休”,“我會盡全力,只要我能劃水,我就不會淹死,只要我能站起來,我就不會倒下……”他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很長的時間。制作壹塊板需要42天。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徒勞的,沒有成功,但他從不灰心,總是總結失敗的經驗,重新開始。努力工作帶來了可喜的回報。他終於得到了壹艘船、面包、陶器、種植園、牧場和兩個更“豪華”的住所...沒有壹個是不經過很多努力和克服很多困難而獲得的。
看完之後,我不禁反思自己:如果生活在孤島上,我還能活幾天?有壹天?兩天?我能怎麽做呢?會砍柴?會打獵會做飯?我連自己洗衣服都笨手笨腳的!再說了,沒有人傾訴是多麽孤獨啊!我會窒息的!可見羅賓遜是多麽的樂觀!我覺得人應該學習他那種不怕困難的樂觀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堅強的活下去,哪怕只有壹線希望,也絕不放棄!我們要像魯濱遜壹樣有抱負、有毅力、熱愛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
這壹段編輯的作品分析《魯濱遜漂流記》屬於中國讀者中最為熟知的外國文學名著。人們可能沒讀過這本書,但對書名很熟悉,對其內容也略知壹二,尤其是他在孤島上獨自奮鬥的時候。其實這樣被人知道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這部小說是公認的最嚴格意義上的不朽傑作,被認為是為數不多的塑造了現代文明、影響了人類歷史的文學作品。據報道,到19世紀末,該書的版本、譯本和仿制品已超過700種。這本書之所以如此吸引人,主要是因為它講述了壹個現實中不可能發生,但聽起來卻非常現實的故事,而聽故事的人,絕大多數都和魯濱遜壹樣,有著矛盾的性格,有著在各種逆境中生存或改善生活的欲望,或多或少都有著將這種欲望變成現實的勇氣和手段,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壹個魯濱遜。
在作者丹尼爾·笛福(1660-1731)生活的時代,英國工商業發展迅速,海外貿易和擴張積極進行。然而,當時社會上存在激烈的黨派鬥爭和尖銳的宗教矛盾。在這樣壹個時代,像笛福這樣聰明、有活力、有進取心、敢作敢為的人,自然要為自己在社會上爭取壹席之地。因此,他的壹生跌宕起伏,復雜多變。然而,正是這些風風雨雨,顯示了他以逆境為坦途的毅力和勇氣。這種情況可以通過下面的例子來證明。
1702年12月,英國兩個重要教派之間用小冊子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此事也在議會進行了辯論。笛福在此時出版了他最著名的小冊子《對付新教徒的捷徑》,作了辛辣的諷刺。然而,不幸的是,辯論雙方都誤解了他的目的。在被迫逃亡四個月後,他終於被捕了。1703年7月,他被判處巨額罰金(也許他要被長期監禁),並不得不在倫敦的三個不同地點戴上枷,為期三天(7月29日-31日)。戴著連枷當眾示眾,不僅是對個人的侮辱,而且當時的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因為有些戴連枷的人確實是被群眾扔的石頭打殘或砸死的。在這個緊要關頭,笛福不顧焦慮寫了壹首諷刺詩《枷刑頌》。他通過妻子把消息傳遞給他的朋友,並請他們做壹些組織工作。當他第壹次執行枷刑時,他在街上出售或分發印刷的詩歌。這首格律詩中最受稱贊的詩句如下:
告訴他們因為他太大膽了,
說了不準說的心裏話;
贊美這片土地上天空的主人,
他們懲罰他們不懂的東西;
告訴他們他很自豪能站在這裏,
因為說了壹些我們不想聽的話...
在這首詩中,笛福坦白了自己的清白,譴責了判決的不公,指出了誰才是真正應該受到這種懲罰的人,並指出那些破壞自由的人總是用類似的手段來對付那些捍衛人民利益的人。總之,這首詩的發表使他達到了道德勝利的頂峰,他的勇氣和幽默感贏得了群眾的同情和好感。結果,當他三次被公開展示時,群眾把所有的鮮花都扔向他,人們為他歡呼,舉杯,甚至為他加冕。
笛福閱歷豐富,遊遍了英國,學到了很多東西。在他愉快的歲月裏,根據壹些航海家的記載,特別是蘇格蘭水手塞爾柯克的經歷,加上自己的想象,塑造了壹個像魯濱遜壹樣頑強的人物,壹心想探索未知的世界,使這本書裏和自己有些相似的主人公在驚濤駭浪中顛簸,成為海盜手中的奴隸,在異國他鄉發家致富。在孤島上獨自奮鬥,努力生存,最終用努力和智慧在20多年的時間裏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世界,並最終使之成為文明世界的壹部分...
這本書是魯濱遜壹生的真實記錄,既有扣人心弦的情節,又有發人深省的內涵。而且是第壹人稱敘述,確實有獨特的魅力。難怪這本書在1719年4月出版,立即受到熱烈歡迎。到當年8月,已經重印了4次。它的成功展示了英國小說廣闊的發展前景,自然成為英國小說形成時期的代表作,為笛福贏得了歐洲和英國小說之父、海上冒險小說奠基人的美譽。順便說壹下,笛福也被稱為報紙文學之父。而且,他的《魯濱遜故事》不僅奠定了英國小說現實主義的基礎,還與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和班揚的《天路歷程》壹起,以極其生動的形象展示了英國人民對環遊世界的熱愛。
早在1905年,笛福的這部名著就被林琴南先生用文言文翻譯介紹,此後又出現了幾個白話版本。據我所知,至少半個世紀以來,笛福的這部作品在中國壹直被通稱“魯濱遜飄流記”。作為這本書的譯者,我覺得把魯濱遜的名字和“流浪”聯系在壹起是不合適的,容易引起誤解。因為在笛福的筆下,魯濱遜壹生從未“漂泊”!
魯濱遜壹生最重要的經歷是,他在壹個孤島上度過了二十八年,完全定居在陸地上,與海上漂泊無關。況且二十八年占據了他人生的很大壹部分。就他在海上度過的日子而言,大部分時間,他都是在乘船朝著目的地航行(否則,他不可能到達非洲或者巴西等地)。他只是偶爾遇到壹場大風暴,他的船被吹離了航線,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也從未放棄努力,聽天由命地在海上“漂流”。即使是獨自落水的時候,他也沒有讓自己受風浪的擺布,而是用盡全身力氣掙紮著遊向岸邊。
笛福在書中還做了壹個安排,就是在魯濱遜登島的第六年,為了充分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他自己駕船,想環島航行。他不小心讓船進入了島東端的湍流中。如果他允許自己在這壹刻“流浪”,他就會被這急流沖到壹望無際的大海,再也回不來了。幸運的是,他沒有讓自己“流浪”,而是與這股電流拼命掙紮,最終活了下來。
可見,無論是宏觀地看待魯濱遜的壹生,還是微觀地看待他的壹些經歷,都很難將魯濱遜與“流浪”聯系在壹起,因為在我看來,這種結合與魯濱遜積極進取的精神格格不入,似乎也不符合笛福筆下的魯濱遜形象。
所以我決定把羅賓遜和“流浪”這個詞脫鉤。這樣做有以下幾個原因。
我們平時看到的笛福的書只是第壹部分。事實上,笛福已經粗略地說了他將在第壹本書結尾描述的內容。果然,在第壹部出版後的第二年,他立即出版了第二部,可以稱之為續集(在英語中,這部續集和它的前身通常被稱為《魯濱遜漂流記》)。在這部續集中,已經是富商的羅賓遜走得更遠。他的商船甚至航行到亞洲,經印度、暹羅到中國臺灣省和南方沿海城市,再由陸路北上,經南京到達北京。在這裏,他加入了壹支前往莫斯科的龐大商隊,走過了許多沙漠,在西伯利亞度過了漫長的寒冷季節,最終抵達俄羅斯西北部的阿爾漢格爾斯克港口,從這裏返回英國。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主人公在這裏走了這麽長的路,貫穿和穿越了中俄這樣兩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書名就更不叫流浪了。因此,我決定根據原著的標題把它翻譯成類似《魯濱遜歷險記》的作品。這裏我保留了主角名字的譯法為“魯濱遜”,因為雖然這三個字在普通話中的發音未能正確反映原文的發音,而且其中的“魯”字見於主角的姓氏“克魯索”(後壹個字“魯”與原文發音相近,很難改成其他字),但“魯濱遜”這個名字在中國太熟悉了。
像笛福這樣的作家,要為《魯濱遜漂流記》這樣的作品寫壹篇略顯原創的序言或導言,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關於笛福的生平,任何壹本英國文學史或相關參考書都會有詳細或簡要的介紹,甚至他的傳記也遠不止兩三本。對於這部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各種評論可謂無所不在。比如英國文學巨匠約翰遜博士(1709—1784),他認為不壹定有什麽作品比《堂吉訶德》、《魯濱遜漂流記》、《天路歷程》更讓讀者想寫得更長。18世紀歐洲最偉大的思想家盧梭(1712—1778)與約翰遜博士同齡。他建議每個成長中的男孩都應該先讀這本書。浪漫主義詩人兼評論家柯勒律治(1772-1834)對這本書大加贊賞,說它體現了普遍的人性,但與笛福同時代的重要作家斯威夫特(1667-1745)對此頗為鄙夷,甚至稱笛福為“戴著枷示眾的人”。另壹方面,在相當壹段時間裏,船員們在荒島上擱淺時,把這本書的前半部分當做救生手冊來讀;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用書中的情況來說明他的經濟理論...
的確,在笛福的小說中,有很多方面是可以評論、分析和引用的,比如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創造文明的過程,什麽是幸福和自由,交往和寬容的重要性,還有其他的比如種族、民族、宗教、戰爭、和平、人性、毅力、勤奮和實踐,這些都可以用來討論笛福的思想和實踐。然而,序言和後記在許多版本,翻譯和模仿;以及各種專著,必然已經對可以普遍想到的方面進行了挖掘和論述。所以,如果讀者在讀完我的序言後,能註意到魯濱遜從未流浪的事實,並接受我對此的理由,那我就很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