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求文:詩歌的翻譯帶給妳不壹樣的感受。

求文:詩歌的翻譯帶給妳不壹樣的感受。

論詩歌翻譯帶來的不同感受。

詩歌作為壹種文學體裁,以抒情的方式反映社會生活,高度凝練和濃縮,以豐富的想象力、富有節奏的語言和逐行排列的方式表達思想感情。詩歌是文學作品中最純粹的藝術,語言有節奏,簡潔含蓄,節奏清晰,句式整齊。可以說,詩歌的誕生就是為了體現語言的魅力。它是詩人的思想和語言在作品中完全自然融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語言和文化特征。

既然要說詩歌的這方面,還是要付諸實踐。

“詩”只是這種文體的統稱。只有從壹首具體的詩出發,才能真正的觸摸詩,理解詩,理解詩。

詩歌能讓人體會到語言的博大精深,凝聚壹個民族語言文化的精華。它包含著鮮明的文化特征,因此詩歌的翻譯非常困難。英國詩人雪萊曾經說過,詩歌是不能翻譯的,翻譯詩歌也是徒勞的。這“就像把壹朵紫羅蘭放進坩堝,試圖探索它的顏色和香味的結構原理”。像詩歌這樣的文學作品,內容和形式緊密結合,很難割裂開來。所以,嚴格來說,翻譯它會破壞原作。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語言文化的交流逐漸增多。詩歌翻譯中可譯或不可譯的因素並不是壹成不變的。我們需要優秀的外國詩歌,也需要將中國詩歌翻譯成外國語言。

翻譯文章的目的是盡可能地傳達原詩的意、音、形之美,讓讀詩的外國讀者也能像本國讀者壹樣享受到和諧之美。既然對譯者的要求如此嚴格,那麽詩歌的翻譯標準如何界定呢?

劉崇德教授提出漢詩英譯的最高境界是形似和神似。

那麽,什麽是形神兼備呢?

所謂相似,是指翻譯詩歌時,在用詞、句式、表達、比喻等方面保持譯文與原文壹致;所謂神似,就是翻譯詩歌時要努力保持原作的神韻和神韻,以達到原作的藝術效果。神似最早是傅雷提出的。他說:“就效果而言,翻譯要像繪畫壹樣,追求的不是形式上的相似,而是精神上的相似”。朱生豪還提出了“保持原作神韻”的觀點。他說:“余翻譯這本書的目的是,第壹,在最大可能的範圍內保持原作的魅力;要力求次佳,要通過理解通順的文字忠實傳達原文的趣味;但是,在逐字對照的硬譯中,我卻不以為然。"

舉幾個例子,比如“妳吃過早飯了。

“在妳的房間裏”是壹個常見的英語句子。如果僅僅通過外在的所謂形式逐字翻譯成中文,就會變成“妳在妳的房間裏吃妳的早餐。“語言是思維或思想內容的載體,兩種語言的形式對應是由所表達的內容決定的。如果把思想內容或思想比作壹個中軸線,那麽,

語言的表達會在它的兩邊形成某種模糊的對稱。所以“形”指的是全詩,各種“形”的對應關系在不是由同壹種語言構成的基礎上是極其復雜的。有些譯者被“形式”束縛,以至於連基本的翻譯技巧都避而不談。或者以上面提到的那首詩為例,

對比死板的翻譯,可以看出拘泥於文字的弊端。

從這個角度來說,神似更重要。大家都知道怎麽寫。我們翻譯這些詩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它們的內涵,欣賞作家的文學才華。在這裏,妳可能會覺得形神兼備很難。事實上,好的文學作品總是感情豐富,意境深遠,感染力強,藝術效果強。翻譯時當然最好保留原文。但是形式和上帝就壹定矛盾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有時候神似就是神似。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情感魅力必須通過壹定的形式表現出來。原著生動傳神,感染力強。他們的情感和意境躍然紙上,語言習慣接近目標語。這個時候,保持原譯文的形式實際上起到了生動的作用。通過保持這種形式,翻譯可以實現形與神的無縫融合。但很多時候,兩者不可兼得。

總的來說,詩歌翻譯有助於我們欣賞那些來自國外的優秀作品,我們的同事向外國傳達我們的文化和思想。另壹方面,如果不讀原著,就無法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不利於我們的理解和學習。詩歌翻譯不可能高超。我們只能期待創造出新壹代的詩歌翻譯,創造出壹部精神與形式兼備的雙語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