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些反映了民生疾苦,詩人看到了普遍的剝削。
《魚蠻子》詩中說:“在人間旅行有點困難,所以妳得付地上的租金。”踏上土地就要交地租,可見封建剝削無處不在。《陳季常珍藏朱陳村結婚照》壹詩,是為姚晨珍藏的《朱陳村結婚照》題詩。詩中說:“如今風景不如畫,縣官毀財夜敲門。”現在我畫不出壹幅安定生活的畫面。現在只有淒風苦雨,縣官深夜敲門催租。蘇軾在《五鳥言》的《脫布》詩中,也寫到農民被迫交租,被殘酷鞭打:“寒流我不願脫,水中可見催租的傷痕。“傷疤是傷疤。農民交不起房租,被打得腿上傷痕累累。過河時,傷痕映在水中。詩人還從兩種生活的對比中觸及了封建社會的階級對立。他回憶起早年在家鄉四川過年的情景。在《過年的感想》這首詩裏,他寫道,壹方面,“有錢人華麗多彩,有錢人家竭力追求奢華,華美耀眼。另壹方面則是“窮不可恥,略顯尷尬。”窮人家不能這麽奢侈,只好拿出壹些自己磨的米粉做的餅、糕作為過年的禮物。蘇軾在《蠶市》壹詩中也寫道,壹類“蜀人”是“衣食常難”,另壹類“蜀人”是“不樂”,壹方面是“千年塵血驚”。在強烈的對比中,表現出詩人的極大憤慨。詩人又總結了四句話,讓這種憤慨更加集中和明確。《永源荔枝來膠州》,講的是漢代朝貢荔枝。永元是東漢的國號和皇帝。膠州是今天廣東、廣西、越南北部的壹個地方。東漢和漢武帝時期,膠州進貢荔枝和龍眼。《天寶年貢取自府城》,講的是唐朝對荔枝的貢品。天寶是唐玄宗的稱號。傅,就是周府,在今天的四川涪陵。唐玄宗年間,荔枝由福州進貢。“我還想吃的肉”,指的是唐玄宗宰相李,是個有名的奸詐人物,口是心非。作為宰相,他對朝貢荔枝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沒有提出抗議。直到今天,人們仍然非常討厭他。這是作為反面例子提出來的。這裏有壹個正面的例子:“沒人送妳壹程。”這是壹個酒杯。就是把酒倒在地上,以示追悼。伯祐是字唐強的東漢皇帝。唐強看到膠州朝貢荔枝,沿途傷亡慘重,就寫了勸諫信,皇帝拒絕了膠州朝貢荔枝。對於李,大家都恨他,還想吃他的肉。這是為了人民。對唐強來說,當時他勸皇帝打成荔枝,做了壹件好事。但今天,沒有人向他舉杯倒酒在地上,這意味著沒有人再想起他,提起他。這是就封建官員而言的。這也是壹個非常強烈的對比,進壹步表現了詩人的愛恨傾向,並直接引出下面的討論:“但願上帝憐憫這孩子,我不生瘡。”雨風調金,百姓不饑寒。“裸兒指的是老百姓。尤物是指特別漂亮的人或物,這裏指荔枝的壹種優秀特產。這是傷口。工賊,在這裏意味著災難和痛苦。詩人說,我希望上帝憐憫普通人。不要種荔枝這種優秀的東西給老百姓帶來傷害。只要天氣好,莊稼豐,老百姓就不會挨餓受凍。這是最大的吉兆。這當然是壹句非常氣人的話。與神對話,其實就是與封建統治者對話,言語中有壹種強烈的反差,那就是封建統治者拼命追求“尤物”的享受,而百姓最缺的卻是充饑的“百谷”。所以這四首詩,作為對上帝的話語,是呼籲。對封建統治者說的話,就是壹種指責。全詩寫到這裏,感情達到了高潮,主題已經點明。本來“荔枝嘆息”這個題目是為荔枝感嘆的,所以可以說是完了,全詩到此結束。然而,當詩人換了筆,又掀起了壹股浪潮。他用“君不見”這幾個字引我感嘆荔枝與牡丹,從歷史的暴露到現實的批判:“武夷溪邊君不見粟芽,前丁後蔡籠中,爭新買寵。今年我要爭取官茶。“福建省的武夷山是中國著名的茶葉產地之壹。小米芽是指早春采摘的芽茶,形似小米,是武夷茶的上品。丁,宋代人,人,曾任政事。蔡,指蔡襄,是在位時的開封府知府兼撫州知府。福建貢茶始於宋代丁偉,成於蔡襄。籠子的意思是收集。再加上,意味著壓倒性和超越性。”君不見”意味著宋代丁偉開始向福建人進貢茶葉,後來采香愈演愈烈。於是封建官員想盡辦法用新招數討皇帝歡心,現在已經把專門用於比賽的品種作為貢茶獻上。這就是“爭取新寵物並給出自己的想法,爭取今年的官茶。“詩人把歷史上的貢品荔枝和今天的貢茶聯系在壹起,讓人想到貢茶背後也有‘驚塵濺血’的悲情。蘇軾作為封建士大夫,自然不敢把矛頭指向皇帝。他只是批評了壹般的封建官員。他在列舉漢唐朝貢荔枝的事件時,也把重點放在了和李身上。能夠停止向荔枝進貢,李卻不能。所以,需要向荔枝進貢的是皇帝。但是,蘇軾認為,封建官員應該負責任,他希望官員能夠像而不是學習李。這當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詩的最後他說:“妳缺少的這個東西是什麽,是什麽讓妳貧窮?“他認為皇帝缺的不是奢侈品,而是仁義,他的大臣們應該幫助皇帝以仁義治國。用吃喝這樣的東西來滿足皇帝的物質需求,未免太卑微了。詩人的關註點還是在封建官員身上。所以他又說:“洛陽項峻忠於家人,憐也入姚黃華!“洛陽指的是錢,曾在西京呆過。其父王錢俶降宋,宋太宗稱之為“忠孝保國”,所以蘇軾稱錢為“忠孝之家”。姚黃花是牡丹的珍貴品種。洛陽從錢開始向牡丹納貢。蘇軾貢茶牡丹,可見貢品之多。這裏說錢是“忠孝之家”,還向皇帝提供奢侈品,有兩層意思。第壹,怎麽能說壹個忠孝之家做這種事?第二,“忠孝之家”依然如此,所以不知道李這樣的應聲蟲是什麽樣的。作為詩的結尾,這兩句話可以說是意味深長。蘇軾的《荔枝潭》和白居易的諷刺詩壹樣,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因為它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同時也有壹定的局限性,因為它為最高統治者遮遮掩掩,最終目的是著眼於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在寫作上又不同於白居易的諷刺詩。白居易寫題,以中心事件為中心,蘇軾則逐層展開,由遠及近,不斷發展,但寓意無窮。可以認為蘇軾的詩是白居易諷刺詩的發展。